田明应,一根“丈杆”定乾坤

特约记者向继武 通讯员向道芝 崔应顶

农村架子屋,吊脚楼,以其精妙卓绝的技艺为世人所赞赏。

与木结缘

近日,记者随“寻找建始工匠”采访组到三里乡,多方打听找到了75岁的老木匠田明应。田师傅17岁就开始学木工活,从此,他和那个时代的很多木匠一样,过上了“串百家门,吃百家饭”的生活。

田明应,一根“丈杆”定乾坤

田师傅回忆,小时家里很穷,他读过几年私塾后,就随父母种地、放牛羊。16岁那年,家里请张明德木匠师傅打木柜,手勤嘴甜的田明应,逗得张木匠的喜欢,张木匠便收田明应为徒。从此,田明应与木结缘。

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行业。木匠以木头为材料,他们伸展绳墨,用笔划线,后拿刨子把木头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

木匠当中,分有粗工和细工,粗工主要是承建传统的木制结构房子。在农村一般学制至少要三年。细工则以打木制家具桌椅及木雕工艺为主,强调工艺的细腻性,需要艺人的耐性和悟性,学制时间更长。

回忆起自己的木工经历,田师傅感慨万千,“那时当学徒没有分文报酬,学习刨、凿、锯、钉等基本功都得靠自己勤学苦练,师傅不会整天教授,全得靠自己细心琢磨体会。”

田明应说,他学艺的那个时代,师傅或多或少都还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所以会留一手。为了学艺,他只好自己留心,只要接触到自己没见过的老家具,就一定想方设法搞清楚构造。

木匠的工具很多,斧、锯、刨、凿、钻和锤等,加起来共有二十多种。其中不少工具已跟了田明应几十年,成为他形影不离的忠实伙伴,也是他养家糊口谋生工具。

技艺精湛

有句俗话叫“徒弟徒弟,三年受罪。”传统木匠需要三年方能出师,而田明应心灵手巧,自己又肯钻研,只学了一年多便出师了。聊起自己50多年的木匠生涯,他兴致盎然,他20多岁就带领10余人的木工团队,到建始物资局修建漫滩子炸药仓库,三个人用了一年时间,炸药仓库如期竣工,受到州县物资局验收组的好评。田明应还参与了东龙河南北支渠渡槽,三里坝大桥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为当地百姓修造架子屋、吊脚楼,打新人床,雕花板,做家具更是无计其数。

田明应,一根“丈杆”定乾坤

上世纪70年代,三里东龙河南北支渠渡槽,原木拱桥渡槽年久失修,政府投资改建水泥渡槽,需木工支模板,然后水泥浇灌。鉴于工期紧,拱桥高,渡槽跨度,施工难度大,工程指挥长费尽周折,了解到田明应木工技艺精湛,将他调到工程指挥部,负责所有木工支模工作。1985年修三里坝大桥,田明应与20多名木匠师傅,严格按图施工,加班加点,提前20多天完成木工任务。

匠心独运的民间“掌墨师”

掌墨师,是土苗文化中对传统造屋师的称谓,不用一张图纸,只凭一根竹子做成“丈杆”,就能设计制造出姿态神奕、造型独特的吊脚楼、转角楼。

农村起房造屋,是一件大事。建房第一步是砍中柱,第二步是发墨(动工)仪式,发墨很有讲究,选择吉日良辰,工匠们将中柱修圆修直,平放在新木马架上,柱脚向东,柱头向西。用红公鸡祭木匠师祖,将鸡冠血涂在马架与斧、锤、锯及角尺墨斗等工具上意为祭“鲁班”。

田明应,一根“丈杆”定乾坤

田明应说立新屋是整个建房中最关键的大事,立屋前主人拂晓前要祭祖,立新屋时,大家手抱肩扛,穿枋排扇,安瓜头,众人一起,用羊角叉顶,板子推,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将一整排一整排的排扇立上去,立完排扇,再是上梁、抢梁粑粑。

吉时上梁,掌墨师要说祝贺词:上一步,天长地久;上二步,地久天长;上三步,荣华富贵;上四步,金银满堂;上五步,五子登科;上六步,禄福状元;上七步,吉星高照;上八步,八仙过海;上九步,九龙登位;上十步,十全大美。梁木安好后,还要踩梁。踩梁完毕,主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糯米糍粑、硬币、从屋梁上往下抛撒,也要说四言八句,一抛东,儿子儿孙坐朝中;二抛男,代代儿孙坐朝堂;三抛西,代代儿孙穿朝衣;四抛北,代代儿孙坐高堂。鸣炮庆贺,围观的亲朋好友、欢呼雀跃,把喜庆气氛达到高潮。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生计,田明应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木工,亲自“掌墨”盖的房子200多栋。采访中他给记者讲了很多土家族盖房子的规矩和禁忌。

古稀之年,初心方在。田师傅因身体原因,已有20多年未从事重体力木工活了。他说,一旦群众有需求,如办丧事需用升和斗等小物件,他都会帮忙做,既练手艺,同时又满足群众需求。

与田师傅的言谈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位七旬老人对木工技艺不舍的情怀。(编辑樊淑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