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爲先,古人二十四孝,爲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中華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人倫關係中最重要的核心,為人子女不孝如同犬馬,古代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雖是歷史久遠,但都是有史可察,也是我們後世學習的榜樣,小孝可以修身,中孝可以治企,大孝可以治國,這就是孝道的作用。

一、孝感動天

舜,是上古時代部落首領,並建立虞國,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本名姚重華。傳說舜的父親瞽叟和弟弟象因繼母生恨,故想謀害舜,有次趁舜在修理穀倉頂棚時,他們三個卻在穀倉下面放火想謀害舜,當時舜手攥兩個大斗笠跳下逃脫,還有次在掘井時想趁舜在井裡時,他們三個就從上面拋土填井,可是舜從地道逃脫,但是事後舜確不嫉恨他們,仍然對父親孝順、對弟弟慈愛,舜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後來耕種於大厲山,鳥兒都為他鋤草,大象替他耕田,當帝堯得知舜不但非常孝順還有處事能力,就把自己女兒嫁給了舜,讓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上王位後,不計前嫌,卻給弟弟封侯,仍對父親孝順。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二、齧指痛心

春秋時期的曾子是魯國人,本名曾參,也是孔子後期的得意弟子,少時家裡很貧寒,有次剛出門打柴,家裡便來了客人,母親就想讓曾子回來招待客人,但又沒有什麼辦法,於是就狠咬自己的手指,這時曾參就感覺到自己心疼,於是他知道是母親在呼喚他,常說十指連心,於是立即回家,問過母親便知是家裡來客人,盼他回來,曾參便以禮待客。曾子主張以孝與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也得到世人的認可,《孝經》、《大學》都是他的著作。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三、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對子騫的孝道是多次讚揚,子騫自小喪母,後來父親娶了繼母,又生了兩個弟弟,因此也一直被後母虐待,冬天兩弟弟都有棉衣過冬,而後母給他做的棉衣不用棉花而用蘆花,有天跟隨父親出門拉車,因渾身冷得發抖,不小心將牽車的拉繩掉落在地,遭到了父親鞭打,於是身上的蘆花棉衣被打破,蘆花便飛散而出,這時父親才知道子騫受到了虐待,回家要休掉後妻,子騫便跪地求情:”繼母在家我一個人受凍無妨,休了繼母兩個弟弟就會和我一樣受凍“。繼母從此感動,後對子騫就如同親生一樣。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四、戲綵娛親

老萊子,和老子是同時代人,是當時的思想家,也是出了名的孝子,生活中有什麼好吃的食物都是親自端給自己父母吃,自己卻不吃一口,有些時蔬都是挑選好的給父母先吃,到了七十歲還象個老頑童,常穿著少時的衣服,整天和小孩子們打得火熱,來博取父母開心,不使他們感到寂寞,有一次為母親端水,進門時不小心摔了一跤,這時他怕父母傷心,於是就像小孩子一樣躲在地上,假裝小孩子一樣哭喊,二老見狀只是大笑。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五、刻木事親

丁蘭,東漢時代人,打小父母雙亡,時常惦念父母養育之恩無以回報,就雕刻了父母的木像擺在正堂,平時不論大小事情都對著雕像和父母商量,早出晚歸都要面告這兩個木雕像,如同生人一樣,從不怠慢,一日三餐都是先敬拜父母雕像後自己再吃,對雕像如同親人一樣孝順,有次他妻子對雕像不尊敬,就用針刺了一下木像的手指,結果鮮血直流,丁蘭晚上回家見到雕像臉上有淚水,便追問妻子實情,丁蘭很是傷心就把自己妻子休掉了。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六、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的科學家。在他六歲那年,隨父親去九江去拜見袁術,茶點待客就有橘子,小小的陸績便藏了兩個橘子在懷裡,結果在回來準備出門時,兩個橘子從懷裡掉了出來,袁術看到後便帶著嘲笑說“來我家做客何必要將兩個橘子藏在懷裡”,這時陸績就實話實說了,我母親最愛吃得就是橘子,我想帶兩個回去給母親嚐嚐。此時袁術見他這麼小年紀卻懂得孝順母親,覺得驚訝,這孝心實是難得。長大後的陸績學識淵博,精通天文曆法,曾著作《太玄經注》和《渾天圖》。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七、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時期人,從小就非常孝順父母,在他九歲時母親便去世了,對自己的父親是非常孝順,炎熱夏天就用扇子把父親床上的席子、枕頭扇涼了,再讓父親休息,冬天就用自己身子先把被子溫暖了再讓父親睡覺,黃香年輕時便博覽群書,通曉古今,文才被稱之為:江夏黃童天下無雙。後來著作有《天子冠頌》、《九宮賦》。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八、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時期四川人,其妻龐氏,夫妻兩人恩愛又孝順父母,因婆婆愛喝江邊支流的溪水,愛吃江裡的清魚,所以龐氏雖然家離江邊甚遠,但每天都要去江邊擔水,經常做婆婆愛吃的魚,有一次因江邊風太大,龐氏擔水回來比較晚,姜詩就懷疑妻子怠慢自己母親,於是將她趕出家門,龐氏就借居在鄰居家中,並且每天辛勞紡紗織布,攢得積蓄就請人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後來婆婆才知道了龐氏是趕出家門,就命姜詩把她請回來,龐氏剛一到家中,院子裡突然泉水噴湧,泉水的味道和江邊的水一樣甘甜,每天還有婆婆愛吃的魚出現。於是龐氏再也不用辛苦去江邊擔水了。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九、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朝人,曾為官山南西道的節度使,崔山南年少時,他的祖母唐夫人,他曾祖母孫夫人,已是五代同堂,因曾祖母年齡太大了,牙都掉光了,吃飯就困難,於是祖母唐夫人每天在洗盥之後,就用自己的乳汁來餵養自己的婆婆,這樣堅持了好多年,於是曾祖母孫夫人雖然不吃飯菜,但身體依然很好,後來病重時就把全家人叫到跟前並囑咐後人:我無以報答我的媳婦,但願後人也能像她待我一樣去孝敬她。崔山南深受教育和感動,果然他的家族後人個個都是非常孝順父母長輩。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十、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人,從小家裡很窮,夏天家裡蚊子很多,但沒錢買蚊帳,在吳猛八歲時就非常孝順父母,在夏天夜裡他總是光著膀子坐在父親的床前,幫父親驅趕蚊子,而自已卻讓蚊子來叮咬也不驅趕,因為他擔心蚊子會去叮咬自己的父親,而影響睡覺。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十一、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期江夏人,很小自己父親就去世了,只是和自己年老多病的老母親相依為命,有次母親病重,醫生說要用新鮮竹筍配藥做湯才能治癒,這時正是寒冬季節哪來新鮮竹筍,無奈他獨自一個就跑到竹林裡面扶竹痛哭。突然間聽到一聲巨響,感到地在震動,沒一會只見地上冒出了幾根鮮嫩的竹筍來,這時孟宗大喜自己母親有救了,果然喝了藥後,母親病就好了。後來孟宗因孝順而聞名官也越做越大。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十二、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人,在七歲時,因為自己生母是父親的二房,經常被被嫡母劉氏欺侮,因日子過不下去只好改嫁了,從此七歲的朱壽便與自己母親分別長達五十年,音信全無,後來朱壽昌做了官,但日夜不安,甚是思念自己的母親,四處打探生母消息,終於得到一絲線索,於是就下定決心辭掉官職來到陝西地界尋找生母,發下誓言,不見母親永回。終於在母親七十歲那年在陝州找到了母親和兩個弟弟,終於得以一愛母子團圓。在多年尋母親的時間裡曾刺血書寫著作《金剛經》。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十三、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也是以孝聞名天下,曾名享後世的“文景之治”,他是漢高祖的第三個兒子,在高後8年登上皇位,當時他母親臥病三年,在床不起,他從不怠慢,常常是日不離身,夜不解帶,親自為母親端水煎藥,並且每次端給母親的藥湯,他都要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以德治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較快,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都使西漢時代得到較大的發展。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十四、百里負米

仲由,是孔子的弟子,字子路,從小勤奮好學,為人誠實,家裡很窮,為了自己父母能吃到米飯,經常自己吃得都是野菜,在離家百里之外的子路,為了孝順父母經常是揹著糧食步行一百多里送回家,父母去世後,他卻做了大官,有次奉命去楚國的路上,想起自己的父母卻說,今天我車馬隨從上百輛,坐著錦褥馬車,吃著美味,現在想起當初父母吃野菜,為父母百里之外送米,現在就是再想也想不到了。子路的孝行也得到了孔子高度的讚賞。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十五、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代人。自幼非常孝順父母,有次因年老的母親患了重病,要用鹿乳方可治癒,於是他就想辦法,披著鹿皮混進鹿群當中,以便取得鹿乳,正在得手之時,有個獵手正要射殺這隻母鹿,郯子只好把身上鹿皮掀開,走出鹿群把自己潛入鹿群取乳奉母的實情告之獵手,獵手為他這舉動深深感動,於是就以鹿乳和食物相送,並護送他下山回家,後來這件事情就被傳開了。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十六、賣身葬父

董永,是東漢時代人,出身貧寒,很小母親就去世了,後來父親得病無錢醫治亡故,為了感激養育之恩,喪葬父親,可是身無分文,就賣身為奴換得喪葬費用,有天在上工的路邊遇到一女子,在槐蔭樹下結為夫婦,並告之自己身世情況,女子為了董永能還債贖身,就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竟織了三百匹錦緞,贖身回家途中行至槐蔭樹下時,女子便如實相告,自己是奉命來幫助董永還債贖身的,本人仍是天帝之女,說完女子便駕雲而去,後來槐蔭這個地方也改名為孝感。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十七、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期齊國人,早年喪父,對母親極為孝順,有次為了逃避戰亂,母親年老體衰,江革就揹著母逃難,幾經盜匪想殺死他,江革說道:自己死了無所謂,年老母親無人奉養,於是跪母大哭,盜賊見他如此孝順也就不忍心下手,後來他遷居江蘇給別人做長工,自已常年赤腳光膀,而讓母親吃飽穿曖,在明帝時他的孝行就被世人稱讚,後來又被推舉為五官中郎將。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十八、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人,從小家裡還算富裕,在父親死後,顧及兩個弟弟能力稍欠缺,就把家產一分為二全給了兩個弟弟,而自己卻侍奉著母親一起生活,後來妻子產下一子,後來家境逐漸貧困,於是就和妻子商量,母親只有一個,現年歲已高,如不盡孝為時已晚,自己養著孩子就顧不上母親了,不如將兒子埋掉,節省糧食養好母親,將來孩子可以再生,於是他們挖坑埋兒,挖到兩尺時忽見金光一閃,出現一罈黃金,,夫妻得到黃金更加孝敬母親,教養兒子。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十九、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人,因早年喪父家裡十貧窮,可是對母親是非常孝順。當時正是王莽戰亂,連年災荒,百姓沒吃沒穿,春天就摘野果吃桑葚,有天蔡順正在摘桑葚充飢,卻遇到了赤眉軍,有個士兵厲聲問他,你為何把摘得桑葚分成兩色裝兩個簍子裡?蔡順如實說,黑色的拿回家是給母親吃,紅色的就留著自己吃,士兵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動,於是就送他數斗大米另外還送了他一頭牛,讓他回家好好孝順母親。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二十、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代人,自幼聰慧,博學多才,自從父親被司馬昭殺害後,就一直隱居鄉下,做了個教書先生,他曾有個舉動,就是終身不面向西方而坐,以示自己永不做晉臣,他也是個有名的孝子,他母親在世時非常害怕打雷,後來母親死後,每當聽到雷聲時,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地安慰母親說,裒兒就在這裡陪伴你,不要害怕。在他教書時,每讀到《蓼莪》這篇文章時,總是會想念自己父母而淚流滿面。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二十一、臥冰求鯉

王祥,晉代琅琊人,自幼喪母,因受繼母嫌棄,經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他不好,以致父親也不喜歡他,有次繼母生病想吃鯉魚,正好是嚴寒冬天河面結冰,王祥為了得到鯉魚孝敬繼母,就解開衣服臥在河面冰上以待化凍抓魚,果然冰面融化,兩條鯉魚竟然跳出水面,王祥臥冰求鯉得到世人稱讚,後來做官從一個縣令做太尉。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二十二、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在他14歲那年,有次跟著父親野外幹活,突然從林間竄出一隻老虎把父親撲倒在地,狠狠咬住了自己的父親,十四歲的楊香,非常勇敢,不顧自己生死也要救自己父親,於是箭步衝上去,使盡渾身力氣死死咬住老虎的喉部,自己身負重傷也不放棄相救自己的父親,老虎最終不得不放下他父親,這才得救。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二十三、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朝時期人,為官上任不到十天時間,有天覺得心裡發慌全身流汗,就預感家中可能有事情發生,於是當即辭官還鄉,到家後得知自己父親病重好多天了,醫生說,這種病情識別到是有個方法,就是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才能知道病情,味道稍苦就不會有大問題,黔婁嚐了父親的糞便後發現不但不苦還帶有甜味,內心就知道父親病情很嚴重,深夜不敢入睡,對天跪拜,乞求自己代父去死,沒多處父親去世,他卻不這官職所動,在家守孝三年。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二十四、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著名詩人,字山谷,自幼孝順父母,他母親一直來就有潔癖,必須每天都要及時沖洗馬桶數遍,因此山谷從小開始,幾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幫自己母親傾倒並沖洗馬桶,就是後來當了官也算是朝中顯貴人物,但是他還是自己親自侍奉自己的母親,從不讓下人去做,他說孝敬父母是為人子女必須該親自去做的事情,不可以讓他人去做,後來母親病危他都是親自嘗藥,衣不解帶,悉心照顧。

百善孝為先,古人二十四孝,為人子女該知道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