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松打虎天下闻名,李逵杀四虎无人问津

来自:茶余闲话

《水浒》一百单八位好汉,可以说是良莠不齐,既有建功立业的朝廷功臣,也有强取豪夺的绿林大盗。然而有一些人的身上,却是缺点与优点并存。其中的代表人物大概就是李逵了,他的身上简直就是两个极端的典型,一方面行事直率,但另一方面他又时常草菅人命,蛮横无理。

为什么武松打虎天下闻名,李逵杀四虎无人问津

武松打虎,妇孺皆知,李逵打虎,知名度却不是那么高。武松只打死了一只虎,李逵可是打死了四只虎,为什么李逵打虎的名气反而不如武松呢?

为什么武松打虎天下闻名,李逵杀四虎无人问津

水浒一百单八将,金圣叹对武松的评价很高:"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简单地说,就是说武松智勇双全,不是莽撞的糙汉子。然而,武松生平事迹当中,流传度最广的景阳冈打虎事件,却是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做下的。

上景阳冈之前,贪杯的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头晕脑热,店家劝他在店里住下,免得"枉送了自家性命","等明日慢慢凑的二三十人,好一起过冈子",他却一意孤行。上了景阳冈,看到一棵大树,刮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提醒往来商旅不可轻率过冈,武松却觉得这是店家吓唬商旅住店。一直到了那座破落的山神庙前,看到庙门上贴的官府印信榜文,武松这才知道老虎是真。本来他打算快步下山,返回酒家,转念一想,"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结果,仗着好拳脚,一只吊睛白额大虫居然被他活生生打死。

为什么武松打虎天下闻名,李逵杀四虎无人问津

反观李逵,当时是李逵为了接老母亲上梁山过好日子,但是又无奈被官府追捕,李逵只能背着老母亲就往梁山赶,这一路上肯定不能走官道,行人多的路,只好走那些荒郊野岭,途中李母口渴,李逵就让又聋又瞎的老母亲在原地等他,不要到处走动,谁知那老虎就在李逵回来之前把老母亲给叼走了!李逵回来不见母亲只见血污,顿时大怒。找到了老虎洞,直接将两只大虎两只小虎给灭了口,满门抄斩,方报了大仇,李逵后来含泪将母亲的骨头包起来立了个墓,节哀。

为什么武松打虎天下闻名,李逵杀四虎无人问津

在《金圣叹批读水浒》第四十二回回首,有一段批语:"二十二回写武松打虎一篇,真所谓极盛难继之事也。忽然于李逵取娘文中,又写出一夜连杀四虎一篇,句句出奇,字字换色。若要李逵学武松一毫,李逵不能;若要武松学李逵一毫,武松亦不敢。各自兴奇作怪,出妙入神,笔墨之能,于斯竭矣。"

《水浒传》问世之后,武松打虎的故事迅速成为经典,曾经无数次被改编为戏剧、电影、歌曲。李逵打虎却没有这等待遇,即使是谈及生平事迹,李逵的这段经历也少有人提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先来说武松打虎。的确,武松单枪匹马,走上景阳冈,确实很莽撞,打虎也只是为了保命求生,但是这件事的客观后果,是他为地方父老除掉了一害,打得人心所向,大快人心,造福一方。

再说李逵打虎。李逵打虎是报仇雪恨,这仅仅是李逵的私人恩怨,打虎的后果仅仅是满足个人,并没有像武松那样造福于父老乡亲,能让大家拍手称快。武松打虎,改编成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观众如痴如醉,连声喝彩,经久不衰,因为武松打的是恶,拳拳脚脚是除暴安良。相比较之下,李逵打虎的格局就显得太小,没有什么看头,确实打死了四只老虎,但是打死老虎以后呢?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可曾因为打虎获益?那祸害一方的还不是在继续兴风作浪?打死的老虎再多,那也仅仅是因为私怨。

除了武松和李逵,《水浒传》里还有一个跟打虎有关的人,那就是"打虎将"李忠。可笑的是,这个好汉原著中一只老虎都没有打过,却整天打着"打虎将"的幌子在江湖上行走,只因为生的膀大腰圆。冠着"打虎将"的名头。

《水浒传》通过丰富,细腻,能充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细节描写,在"相犯"的情节中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差异。金圣叹说:"犯之而后避之,故避有所避也。若不能犯之而但欲避之,然则避何所避乎哉?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由于细节描写不同,使许多相似的人物同中有异,《水浒传》写一百零八个人,着实写出了一百零八个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