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醫院的牆壁,聆聽了比教堂更多的禱告”

當生命只有三個月的時候,你會選擇如何離開這個世界呢?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人人都喜歡歡天喜地的生命的誕生,對於“死亡”始終避而不談。

怎樣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生命裡》讓我們看到了一部分人的答案。鏡頭記錄了四十多位臨終者的溫暖故事。用另一個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學會告別。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在上海臨汾社區服務中心,有一個舒緩療護區,收治的主要都是癌症晚期患者,生命所剩時間大多不超過3個月。幾乎沒兩天都會有人離開,死亡的氣息在這裡無法被人忽略。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這裡根本不是醫院!醫院是救人的,但我剛進來,隔壁床的人就沒了!”有的病人剛來就無法面臨這樣的事情。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周圍小區的居民大部分會在窗戶放上一面鏡子,希望把這樣的“晦氣”抵擋回去。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病人在舒緩療護內得到生理、心理、社會等全方面的照料。讓他們的病狀能有所控制,無痛苦、平靜的走完人生最後的路。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因為不想死在女兒的家裡,便主動來到這裡的魯勝蘭,患有乳腺癌,預計生命的時間只剩一個月。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剛得知生病時想要自殺以此了結,但始終捨不得兒女,不忍心離開。

而在現在更為坦然的看待生命,喜歡與人聊家常,談往事。

“年輕時候在新疆吃的瓜果實在是好吃啊,特別是哈密瓜,吃起來像是嗚嗚嗚吹口琴一樣吹過去。在新疆吃的西瓜,我回來好幾年,都不要吃上海的瓜。”

回憶起香甜的瓜果也是幸福滿滿,只是再也不能去吃了。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汪明昌胃癌晚期,早已在心裡做好坦然面對死亡的準備,連後事都已交代好。

不要進行任何積極搶救和治療,因為他不想沒有質量地活著。

“我曾經想寫遺囑,但我老婆不讓我寫。我就告訴你們吧,我希望我的葬禮一切從簡,不開追悼會,也不要收禮,現在墓地也很貴,海葬我也可以接受的。我老婆跟我說,海葬肯定不行的……”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每天穿戴得乾乾淨淨,吹著他喜歡的葫蘆絲,即使吹一次要用很多力氣,他始終用虔誠莊重的神情面對音樂,享受著音樂帶來的美好心情。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是我追她的。我追她的。”談起年輕時追求妻子的情形,洋溢著幸福的時光沒生病時,他每週末都和妻子去吃早餐。生病後改成了每週末吃午茶和小點心。

“老了幸福,真正幸福;年輕幸福,不算幸福。”是他對婚姻的理解。

吳留生老人想回到20多年沒回去故鄉嘉興看看,但她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她再出門。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年過半百的兒子便回到嘉興,用手機拍下家鄉老宅風景。舉著手機給病床上的母親翻看,只為這份不圓滿的心願達成。

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多一些陪伴與傾聽,希望他們的最後一站走得更安詳少一些遺憾。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結腸癌肺骨轉移的陳曉軍,他只有兩個要求,一個是止痛,一個是能下床走。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因為他怕自己看不到女兒出嫁。如果能站起來,自己努力鍛鍊,可能會多活兩年就能看到女兒出嫁。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我女兒我生下來到現在,30歲的人了,沒考慮過自己,只考慮父母。”

可是他的腫瘤已經壓迫了腰椎神經,醫生不得已告訴他實情,他沒有再站起來的可能了。這成了他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人在死亡面前,總是那麼柔弱。

住進這裡的病人都知道,健康對他們來說是那麼的遙不可及。離開這裡的時候可能就是自己離開人世,告別世界的時候。

妻子愛人,兒女孫兒,那些曾經的好友,記憶中的故鄉,年輕的回憶都在一步步的遠離。而現在的他們也只剩下一個最後的願望,能有得體有尊嚴的告別人世。

“當我死去的時候,親愛的你別為我唱悲傷的歌;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也無需濃蔭的柏樹,讓蓋著我的青青的草淋著雨,也沾著露珠假如你願意,請記著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曾經是大學英語教授的病人,在病情嚴重到已經說不了話時,身邊的親人都讀不懂他的話,他的需求。被送到醫院的時候,衣物上全是大小便和汙穢,不及時處理可能會生蛆。

最後離去的時候,面容安詳,乾淨整潔,就像他在學校裡一樣文質彬彬,受人尊重是他最想要的。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護士所說,她見過太多被送進來的病人,他們活得很辛苦。因為更多時候,他們不是在為自己活,是在為家屬親人活。

他們往往不能選擇生或死,更不能選擇“怎樣死”。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一位病人的臨終願望是捐獻自己的眼角膜,可在家人觀念裡,整個人將不“全”,便始終不肯在捐獻單上簽字。

剛搬進來的患者家屬誇讚病房裝修的很好,則被反駁道:“好有什麼用,到這個病房都是等死的。”

他們始終沒有真正認識到,

“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臨終關懷”是《生命裡》給我們對待死亡的另一種思考。

“生寄死歸,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當下每一天的生活,

也可以直面自己人生最後的旅程。”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樂意傳播 平臺由2017級榕樹夥伴、CFC公益共同策劃,旨在專注公益信息傳播,助力公益慈善事業發展。

”臨終關懷“我們該怎樣體面的與他們、與世界告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