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雞湯雖好,熬多了也就餿了

雞湯,

總有存在的原因;

無非是簡單、易得,

兼多多少少有點營養。

然而,

再好喝的雞湯,

熬多了,

也就餿了。

講個故事。

小林是個普通青年。

單身,職位中等,月入過萬,加上獎金年薪頗為可觀。平時讀書栽花,生活過得也算有滋有味。但是自從前幾天參加完同學聚會,小林就開始有些消沉。

起因就是小林在同學聚會上結識了不少“混的好”的同學:有的做生意冒尖,已經收入過百萬;有的善於逢迎,已經跳槽到本市的壟斷大公司。這些都給林不小的刺激。

都是一樣的起點,憑什麼別人吃肉我喝湯?他的心理有點變化了,於是陷入了一個怪圈。那就是,對成功學的迷戀。

他開始信賴各種雞湯,報了費用高昂的外語輔導班,也辦了健身卡,並天天向朋友們分享自己的學習內容,無外乎是外交話術等等不知道哪看來的半路知識。

這樣的小林出奇地熱情,有幹勁,卻顯得虛浮,不踏實。

漸漸的,小林的生活開始紊亂,因為把很多時間用在了研究各種成功學上,他的工作失誤越來越多。輔導班的健身房也擠不出時間去,慢慢的擱置。最重要的是,現實生活的失意與雞湯裡“更好的自己”理念差異過大,給小林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他問我,我只是想變得更好,怎麼會這樣?

勵志雞湯雖好,熬多了也就餿了

小林讓我想到《歡樂頌》裡這樣一段:事業、情場雙失意的邱瑩瑩陷入消極,外鄉的老爸專程過來安慰,方式是娛樂享受,以及帶邱瑩瑩買了一大包的“成功學”書籍。回家後,邱瑩瑩打開其中的教學光盤,跟著音樂激動地邊大喊邊跳腳,最後驚擾了鄰居。

我至今還記得這個有些滑稽的場景,畫面上,楊紫“咚咚”跺地的腳步,充滿信念的表情,像極了看雞湯時的我們。

走向社會後,我們漸漸看到與周圍人的差距,不少人“懷著成為安迪的夢想,幻想有著曲筱綃的家世,卻沒有關雎爾的能力,最後成為了邱瑩瑩”。

夢想豐滿、現實骨感,成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寫照。漸漸地,迷茫、壓抑、無助,都成為了不能不面對的敵人。

這種情況下,心靈急需被成就感灌溉的我們怎麼辦呢?最快捷的方式是,雞湯。

勵志雞湯雖好,熬多了也就餿了

前段時間,一篇叫《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其中有這麼一段:

做公務員的同學,有人已經做到正處。經商的同學,創業公司做到了數千萬營收的體量。那些日復一日上班的同學,也有人成了世界500強企業裡的中層。

混得差的,也有人在毫不知名的小公司裡,拿三四千塊的月薪。

這才畢業幾年?

這段話帶來的,簡直是恐慌感的代名詞!

諸如此類的文章還有很多,“每天的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這十五件事做好了,月薪破萬!”、“你和開奔馳的同齡人差在哪裡?”等等,都在某些失意的瞬間,帶給我們過電般的閱讀快感。彷彿讀完了、照做了,就能立即飛黃騰達、月入百萬、情場得意,人生贏家。

可事實上,根本不會。

明早醒來,你還是平凡的你,還是要加班到凌晨去修改方案,明天等待你的,仍然是甲方無休止的要求和修改意見。

乾了這碗雞湯,並沒有實際效果。明天的你,還是你。

勵志雞湯雖好,熬多了也就餿了

話說回來,雞湯何以有如此大的用戶群體?

他的消費目標群,永遠不是個人或一個群體,它所針對的,是他人謂之的敵人——虛榮心、迷茫感、以及無法滿足的成就感,我們一切的慾望。

換言之,

就是販賣焦慮、販賣急功近利的浮華感。

可喝不完的雞湯,就像割不完的韭菜。喝完一碗,獲得短期勵志、積極、向上的假象,等到發熱的頭腦冷下來,又開始回到現實生活的繁瑣,於是又有新的雞湯帶來新一輪的刺激——等我們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喝不完的毒雞湯!

雞湯是什麼?你適當的喝,他就是營養品;你喝得過量,它就是一碗毒藥。

有句臺詞這樣說過:酒雖好,不管飽,飯再淡,一頓少不了。沒有人能依靠雞湯過日子,就像職場永遠冷靜、現實,不能靠勵志的句子粉飾殘酷的優勝劣汰。

既然是割不完的韭菜,那就試著不要去理,在職場上,用更實際的行動應對難題,往往能帶來更可觀的收益。與其花時間靠雞湯取悅內心,不如用更多精力去取悅自己。

畢竟提升的業績和生活質量,遠非一兩句勵志句子可比。

所謂心靈雞湯,就是有本事的人把肌雞肉吃了,把剩下的留給你。

勵志雞湯雖好,熬多了也就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