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第16講 實用類文本的分析和綜合

第16講 實用類文本的分析與綜

「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第16講 實用類文本的分析和綜合

一、自我診斷 知己知彼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題目。(2017年廣東省七校高三下學期第三次聯考)

忠誠超導終成賢

——記趙忠賢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常客"。趙忠賢在198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3年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還曾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7年1月9日,76歲的趙忠賢登上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他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裡的首位"40後"。

生於遼寧新民的趙忠賢,身材魁梧,聲音洪亮,性格里透著東北人的直爽和幽默。"我就是個普通人,只要大家說'這個老頭還不錯',我就挺高興。"接受採訪時,他饒有興趣地講起40餘年持續研究超導的往事。

超導是指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值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從核磁共振成像儀到超導磁懸浮列車,超導正在或即將為人類創造可觀效益。無數科學家試圖回答"超導體為何會超導"的問題,並尋找臨界溫度更高、更適於應用的超導體。

乍看之下,趙忠賢是個幸運者,他也總說自己"運氣比較好"。偶然的一份招生簡章,讓他邁入科技大門;1964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成,他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人類發現超導百餘年來,高溫超導總共出現了兩次重大突破,他都抓住機遇且取得重要成果。

但是倘若沒有常年堅守,運氣不過是曇花一現。趙忠賢及其團隊取得第一次重大突破是在1987年,那時距離他提出"結構不穩定性可以導致高臨界溫度"的觀點已有10年。面對質疑,他們終於突破被奉為圭臬的40K(約零下233攝氏度)麥克米蘭極限,獲得液氮溫區的高溫超導體。傳統理論崩塌,"北京的趙"嶄露頭角。

這份執著在取得第二次重大突破上更為突出。高溫超導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遇到瓶頸,趙忠賢的團隊由此坐了近20年的"冷板凳",精打細算從淘汰物品裡刨設備。"熱的時候堅持,冷的時候堅持。"他說。最終,團隊在2008年合成絕大多數50K以上鐵基超導體,又創造出大塊鐵基超導體55K的世界紀錄,掀起高溫超導新"熱潮"。

"你問我遇到困難時怎麼想,就像有人打麻將,即使坐得久了挺難受,也還是想打。我就是在享受科研過程。"趙忠賢風趣地說,"我每天能夠看到新的事情,很多人享受不到這種樂趣。再說我們也是經常'和牌'的。"

如今,趙忠賢依然帶著團隊成員包括他名下的4名學生活躍在實驗室。"我已經幹不動了,最近一兩年就出了點主意,他們做得挺來勁兒。"他解釋說,自己眼也花、手也抖,要說還在科研一線工作已不現實。

但在研判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前景上,恐怕沒有誰比他更有發言權。趙忠賢認為一方面是科學,即弄清"鐵基超導體為什麼會超導"的微觀機制,繼續領跑世界前沿。另一方面是應用,"配電站、濾波器、超導磁體、陀螺儀",他列出一串關鍵詞。

對超導事業佈局,他呼籲國家給予更多重視;對超導事業後繼者,他希冀年輕人集中發力,潛心十年必有所成。

"忠誠超導數十載,後學盡忙撓耳腮。哲賢升溫銅雀臺,人皆仰止齊喝彩。"中科院物理所超導八組成員在趙忠賢七十大壽時所作的祝辭,巧妙嵌有"忠""賢"二字。

趙忠賢對"忠"的理解,與他大學時的老師嚴濟慈、張宗燧等中國物理先賢一脈相承。他說,科技實力花錢買不來,白送更別想,只能靠自己咬牙攻關,知識報國,把個人志趣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

科學家的志向不止於此。"我們做科學研究,其實就是一滴水,彙集到人類文明的長河之中。古代中國曾為人類文明做出很多貢獻,今日的中國人依然有這個志氣和能力。"他說。

(有刪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趙忠賢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常客",他多次獲得國家重大獎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

B.趙忠賢所研究的超導目前已經被運用到核磁共振成像儀和超導磁懸浮列車等領域,超導已經為人類創造了可觀的效益。

C.趙忠賢在超導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他和團隊獲得液氮溫區的高溫超導體,合成絕大多數50K以上鐵基超導體等。

D.趙忠賢認為中國高溫超導研究一方面要弄清"鐵基超導體為什麼會超導"的微觀機制,另一方面是高溫超導在配電站、濾波器、超導磁體等領域的應用。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超導已經為人類創造了可觀的效益"錯誤,原文說的是"超導正在或即將為人類創造可觀效益"。

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兩項是

A.文中引用"打麻將"的事例,在說明趙忠賢幽默風趣的同時,也表現了他興趣愛好廣泛,能從日常生活中感悟出人生道理。

B.趙忠賢邁入科技大門、進入超導領域工作可能有一定的運氣成分,但趙忠賢和他的團隊能夠在超導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離不開他們對超導研究的常年堅守。

C.文中中科院物理所超導八組成員在趙忠賢七十大壽時所作的祝辭,充分體現了趙忠賢對超導研究的貢獻及其優秀的品質。

D.文中大量引用趙忠賢本人的話,突出了他謙遜、幽默、直爽和樂於奉獻的性格特徵,同時也增強了文章內容的真實性,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E.本文敘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詳細介紹了趙忠賢在高溫超導領域的研究過程,略寫了趙忠賢及其團隊坐"冷板凳"的過程。

【答案】AE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項,"表現了他興趣愛好廣泛"無中生有,文中只是借打麻將的事情說明道理,並沒有說打麻將是趙忠賢的興趣愛好;E項,"詳細介紹了趙忠賢在高溫超導領域的研究過程"錯誤,文中詳細介紹的是趙忠賢的成就,不是其研究過程。

3.文章的標題為"忠誠超導終成賢",請結合全文探究其妙處。

【答案】①標題中巧妙納入傳主名字中的"忠""賢"二字;②直接點出了傳主的主要研究內容——超導;③標題高度概括了傳主的品質和成就,表達了作者的敬仰、讚賞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並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聯繫文章的傳主、傳主的研究領域、傳主的成就等來分析。此文的傳主是趙忠賢,而標題中有"忠""賢"二字,作者很巧妙地將傳主的名字嵌入了標題中;"超導"點明瞭傳主的研究領域;文章中傳主是一個忠誠於國家、忠誠於研究的人,所以"忠誠"概括了傳主的品質;"終成賢"中的"賢"體現了傳主的成就;聯繫文章具體內容和寫作目的來看,標題表達了作者對傳主的讚賞之情。

二、溫故知新 夯實基礎

(一)探究傳主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傳記閱讀要求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發掘傳主的精神追求,發掘這種追求對人生的有益啟示。"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是傳主本身體現出來的人生價值和作者的情感所反映出來的人生價值。"文本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則是指文本體現出來的它產生的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也包括文本本身與當代社會的精神之間的相通之處;前者屬於歷史性的,後者則屬於現實性的。對傳主精神品格類的探究,融合了"作用""用意""意圖"類題目,這一命題的考查形式往往是"分析綜合""探究"等。

「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第16講 實用類文本的分析和綜合

(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第16講 實用類文本的分析和綜合

三、典例剖析 思維拓展

考點1. 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016年高考新課標Ⅱ卷高考試題)

吳文俊的數學世界

吳文俊小學時成績平平,也沒有顯示出獨特的數學才華,初中時數學甚至得過零分,高中時最喜歡的是物理而非數學,但他從小就對讀書有濃厚興趣,初中時國文成績一直不錯,儘管高三時物理得了滿分,但教物理的趙貽經老師卻看出了他的數學潛力,力薦他入數學系。正始中學決定,吳文俊必須報考數學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塊大洋的獎學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獨子離開上海,吳文俊就進入了上海交大數學系,所謂"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吳文俊向來是以興趣為先導來讀書的,因為他對物理有興趣,甚至一度想要轉系。是大三時教數學的武崇林老師幫助他擺脫了專業上的困惑,使他認識到數學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吳文俊從交大畢業,先後在育英中學、培真中學擔任數學教員,直到1946年見到了影響他一生的恩師陳省身,他才由一個普通的中學數學老師成為數學研究所的專業研究員。對於吳文俊的數學研究,他的學生高小山總結說:"吳先生做拓撲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問題,為代數拓撲學的興起作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他從事機器定理證明也是這樣,極其敏銳地看出了信息時代數學的發展趨勢,他的研究受到中國古代數學的啟發,汲取了中國傳統數學的養分。使用吳先生的方法,幾乎所有數學定理的證明,都可以由計算機來完成,從而讓人類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觀的層面上去思考問題。"

對吳文俊來說,雖然最初選擇數學是被動的,但綜觀其一生,數學已逐漸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從事數學研究,吳文俊特別強調數學思維。他說:"要創新,就要獨立思考,就不能總是跟著人家亦步亦趨,當然開始的時候參考借鑑也是必要的,牛頓就說過,他之所以獲得成功,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遠,所以不能忽略學習,可是除了學習之外,還要能夠獨立思考,這是創新的必要條件。現在擺在中國面前的是,數學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創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華民族才可以得到復興。"吳文俊自己的經歷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數學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別是他運用機械化思想來考察數學,發現了數學的不同側面,並建立了新的模式,這全得益於他的獨闢蹊徑。

對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吳文俊也頗有心得。我國中學生多次在國際奧數競賽中獲獎,被當作我國數學教育成功的證明,但吳文俊更贊同丘成桐的觀點:"奧數應該是一種建立在興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層次學習,中國的奧數學習過分關注海量題目,直接與考試、競賽掛鉤,對系統學數學不利。作為基礎學科,應著重引導學習的興趣,不應當過分追求功利。"吳文俊同樣清醒認識到:"競賽獲獎固然可貴,但也不能看得過重,因為它不能代表學生對數學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訓練數學思維。"他認為,數學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數學的思維方式。

有人曾揶揄數學家迂腐,吳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興趣廣泛,內心充滿童趣,他說:"我是個想怎樣就怎樣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會安安靜靜地工作,從不多想。"他喜歡看電影、讀歷史小說,也喜歡看圍棋比賽。老伴說他"貪玩",他卻說:"讀歷史書籍、看歷史影片,幫助了我的學術研究;看圍棋比賽,更培養了我的全局觀念和戰略眼光。"

吳文俊37歲時就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四十多年後,他再次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如此長的學術生命,在數學界是非常罕見的。當記者提出疑問時,吳文俊反問道:"我為什麼不能保持這麼長的學術生命?"在他看來,學術生命是能夠終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們自己的問題,應該自我反省。他特別強調研究數學要下紮實的功夫。他說:"外國許多數學家,儘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並不認同他們靠所謂巧思妙想研究數學的辦法。應該根據客觀實際具體分析,一切以事實為主。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編自柯琳娟《吳文俊傳》)

相關鏈接:

①1974年,吳文俊轉向中國數學史研究,從中得到啟發,開創了具有中國傳統數學特點的數學機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吳方法",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代數學基於"計算"的傳統,與通常基於邏輯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實現了高效的幾何定理自動證明。國際機器證明研究領域的權威人物S.穆爾說:"在吳文俊之前,機械化的幾何定理證明處於黑暗時期,而吳的工作給整個領域帶來光明。"

(黃婷、邱德勝《數學大師:華羅庚、陳省身、吳文俊》)

②一般說來,吳教授的工作,都是獨闢蹊徑,不襲前人,富有創造性的。

(陳省身為吳文俊頒發傑出科學家獎時的評語)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在上海交大讀書期間,吳文俊因為對數學不感興趣,曾一度想轉到物理系,後來遇見一位高明的數學老師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轉系念頭。

B.吳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時代數學的發展趨勢,受到中國古代數學的啟發,提出了用計算機實現數學定理證明的方法,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

C.吳文俊能夠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數學研究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期待著未來的中國數學家開拓創新,取得巨大成就,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D.外國不少數學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數學,儘管名氣很大,吳文俊卻並不認同他們的研究成果,而是堅持用自己以客觀為主的方法研究數學。

E.吳文俊在拓撲學、機器定理證明、數學機械化等領域都取得了很多獨創性成果,獲得了國際數學界同行的高度認可與評價。

【答案】C項3分,B 項2分,A項1分,DE不給分。

【解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對文本信息的概括和辨析能力。這類題一般是對文章內容、手法、風格的綜合考核的題目,文意內容有文章細節和人物性格概括,細節可參考論述類問題閱讀進行答題,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準確性。一定要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到原文中找到關鍵句子,然後細細揣摩蘊含在其中的內涵。A項"他才打消了轉系念頭"說得過於絕對,文中的表述是"是大三時教數學的武素林老師幫助他擺脫了專業上的困系,使他認識到數學的巨大魅力"D項,"外國不少數學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數學"說法絕對化,同時選項偷換概念應該是不認同他們的研究方法。E選項擴大範圍。

【易錯點】閱讀不夠仔細,積累錯因不夠。

【方法點撥】解答此類題的方法:①讀全文,概括主要內容;②抓標題,概括主要內容;③理層次,概括主要內容。第一步:整體感知。藉助人物的經歷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別抓身份的變化。第二步:篩選文中的關鍵信息。無論寫人記事還是發表看法,關鍵性的語言最能顯示文章的思想內涵或作者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評價。第三步: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內容,比較其異同。ADE三項都是考查文本內容。

(2)吳文俊的數學研究為什麼能夠取得創造性成果?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不蹈襲前人,不盲從權威,能夠獨闢蹊徑;具有紮實功底、全局觀念和戰略眼光,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敘述視野廣闊,注重人文修養。

【解析】題幹問的是"吳文俊的數學研究為什麼能夠取得創造性成果"。這是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抓住題幹中"創造性成果"這幾個詞,然後到文中篩選信息。文章第三段"要創新,就要獨立思考,就不能總是跟著人家亦步亦趨""除了學習之外,還要能夠獨立思考,這是創新的必要條件""這全面得益於他的獨闢蹊徑",文章倒數第二段"讀歷史書籍、看歷史影片,幫助了我的學術研究;看圍棋比賽,更培養了我的全局觀念和戰略眼光",文章最後一段"他特別強調研究數學要下紮實的工夫",鏈接②"一般說來,吳教授的工作,都是獨闢蹊徑,不襲前人,富有創造性的",找到這些內容進行概括即可。

【易錯點】審題不清,尋找信息不夠全面。

【方法點撥】對於此類題目,一定要注意審題,先從題幹中找到答題的方向,然後在題乾的指引下到文中尋找答題的區域。比如本題,"吳文俊的數學研究為什麼能夠取得創造性成果",考生應該抓住題幹中"創造性成果"這幾個詞語,然後瀏覽文本,確定答題的區域。本題的答題區域涉及的區域比較廣,包括鏈接材料中也有涉及。

(3)對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吳文俊有哪些心得?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6分)

【答案】①基礎教育應著重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探究的興趣;②數學教育要有利於系統學習和深入理解數學,而不是海量題目訓練和追求競賽獲獎;③現行奧數數學方法太功利,且無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訓練數學思維。

【解析】題幹問的是"對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吳文俊有哪些心得"。首先應找到答題的區域,"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這是答題區域的提示,文章倒數第三節的開頭說"對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吳文俊也頗有心得",這說明答案就在這一節。

【易錯點】題幹有個限制也是確定了答題的區間,學生對答題區間把握不全。

【方法點撥】本題屬於篩選概括題。對於此類題目,首先要注意審題,從題幹中找到答題的方向,然後在題乾的指引下到文中尋找答題的區域。比如本題,"對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吳文俊有哪些心得",考生應該抓住題幹中"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這幾個詞語,然後瀏覽文本,確定答題的區域。本題的答題區域主要在倒數第三段,這一段的開頭說"對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吳文俊也頗有心得",依據這句話可以確定答題的區域。

(4)作為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吳文俊對物理學、文學藝術等也有廣泛的興趣。請結合材料,就興趣廣泛與專業研究的關係進行分析。(8分)

【答案】①吳文俊廣泛的閱讀面,為日後的專業研究奠定了基礎,也有利於科學與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與數學本來就關係密切,吳文俊對物理的興趣,為他的數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③吳文俊興趣廣泛,視野開闊,使他的思維活躍,能夠融會貫通,富有創造性;④吳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開闊,能夠保持罕見長久的學術生命。

【解析】題幹中說"作為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吳文俊對物理學、文學藝術等也有廣泛的興趣。請結合材料,就興趣廣泛與專業研究的關係進行分析",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探究時,要到文中找到他興趣廣泛的事例,然後分析這些廣泛的興趣與專業研究之間的關係。

【易錯點】不能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方法點撥】解答本題之前,首先要審題,一審題幹出題的方向,二審我們需要答什麼,三審答案的模式。"請結合材料,就興趣廣泛與專業研究的關係進行分析",考生首先應找出吳文俊興趣廣泛的事例,然後再看這廣泛的興趣與數學研究之間的關係。對於本題,看似自由,實際上在設題時,出題人已經給出了答題的方向,即應到文中找出吳文俊的廣泛興趣,再分析這些興趣與數學研究之間的關係。

考點2.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2016年新課標Ⅲ卷高考試題)

一代通儒顧炎武

顧炎武從科舉制度桎梏中掙脫出來後,便一改舊習,自警"能人不為文人,能講不為講師"力倡"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為了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也為了擺脫糾纏,躲避豪紳葉方恆的陷害,他以遊為隱,將家事稍作安排,便隻身出遊。最初往來於山東、北京、江蘇、浙江之間,自康熙元年起,其遊蹤擴至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以友人所贈二馬二騾載書自隨,南北往返,風塵僕僕,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把自己的後半生獻給了著述事業。顧炎武每到一處,必考察當地風土人情、山川地理,如與平日所聞不符,便打開書卷驗證。旅途中則在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就翻書溫習。據他在《書(為顧寧人徵天下書籍啟)後》回憶,自己曾臨泰山,謁十三陵,登恆山,抵太原,"往來曲折二三萬裡,所覽書又得萬餘卷"。他把所蒐集到的地理文獻資料一分為二,將有關水利、貢賦、經濟、軍事部分,編為《天下郡國利病書》;有關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勝部分,則編為《肇城志》。

顧炎武把《論語》中的"博學於文""行己有恥"作為自己的治學宗旨和處世之道,虛懷若谷,嚴於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來,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交友是益學進道的重要途徑,古人學有所得,未嘗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尋友交友構成他為學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為學交友過程中,他始終推友之長,虛己待人,以友為師,其高尚品格足為後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廣師》,從學術視野、學術貢獻、博聞強記、文風雅正、治學態度等方面,對同時代的十位"同學之士"加以稱許。其弟子潘耒在《日知錄》序中,盛讚其師足跡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賢豪長者。天下無賢不肖,皆知先生為通儒。

顧炎武一生,始終關注"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早年奔走國事,中年謀求匡復,即使暮年獨居北方,依舊念念不忘"東土饑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纏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為己任。他主張,天生豪傑必有所任,"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正是自己的責任。顧炎武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關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來固然有一定的侷限性,但是對於一箇舊時代的思想家和學者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面對明清交替的現實,顧炎武從歷史反思中得出結論:"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後世學者將他的這一思想歸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頗有道理的。

(摘編自陳祖武《顧炎武評傳》

相關鏈接:

①顧炎武(1613—1682),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初名絳,字寧人,學者稱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遍遊華北,所至訪問風俗,蒐集材料,學問廣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槽、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反對空談"心、理、性、命",提倡"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著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顧亭林詩文集》等。

(摘自《辭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為人……深信他不但是經師,而且是人師。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顧炎武之所以不顧家庭,離家出遊,固然有躲避豪紳陷害、以遊為隱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實現他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的理想。

B.顧炎武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驗證文獻記載,蒐集著述材料,把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結合在一起,大大開闊了他的學術視野。

C.顧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萬裡的旅途中,覽書萬餘卷,寫成《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等著作,終成一代大家。

D.顧炎武足跡半天下,廣交賢豪長者,又在《廣師》中對十位"同學之士"推崇備至。他的弟子潘耒稱讚他,天下無賢不肖,無不知道顧炎武為通儒。

E.顧炎武一生奔走,始終以豪傑自視,雖沒有完全實現他"救民水火""興太平之事"的雄心壯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業。

【答案】答B給3分,答D給2分,答A給1分,答CE不給分。回答三項或三項以上,不給分。

【解析】選項A對應的原文是"為了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也為了擺脫緩,躲避豪紳葉方恆的陷害,他以遊為隱",前後是"並列"關係,而選項中"更重要"強調"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以遊為隱"是結果也不是原因,選項不嚴密,所以1分;C項中的原文在遊歷過程中編選寫的書是《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城志》,選項中的另兩部書籍不是此間編寫的,選項混淆範圍;選項E"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業"文中無據,無中生有。

【易錯點】混淆時間

【方法點撥】實用類文本閱讀5選2的題目,主要集中對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賞析,分析文意要點和論述類文本閱讀基本相同,注意"詞語""句子""文段內容"和"主旨"的分析。賞析一般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當,多考核行文的語言風格,篇章的結構,引用等手法的運用。此題的選項均為考核內容,其中ACE理解出現偏差。

(2)後人將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歸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請結合材料及相關知識,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看法。(8分)

【答案】①顧炎武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和憂國憂民意識;②在顧炎武看來,普通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對我國愛國主義傳統的自然引申與合理發展;④這一觀點具有積極意義,教育後人要勇於擔當,愛國奉獻。(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據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論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給分)

【解析】這是一道探究的題目,注意解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出顧炎武的"普通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是聯繫在一起的"思想和"強烈的家國情懷和憂國憂民"的精神品質,然後分析現實意義"成為我國愛國主義傳統的一部分""教育後人有擔當意識和愛國奉獻精神"。

【易錯點】語言表述不嚴密。

【方法點撥】探究的題目一般有兩個方向,一是向內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內挖掘的題目主要是概括傳主的某些品質或者分析傳主成功的原因,實際原因的主觀方面也就是傳主的品質。探究傳主的品質有時給出品質,讓考生在文中找具體的事例,有時需要先概括出品質,然後再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還有的是結合文章的標題或具體的語句進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題指向是一致的。這樣的題目答題時首先概括出傳主的品質,然後列舉文章中的具體事件說明,不要脫離文本隨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針對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對自己的啟示,答題時首先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後結合生活中的事例進行論證,論證要圍繞自己的觀點進行,做到中心突出、簡單明瞭。提出的觀點要和傳主的品質相關。此題屬於二者綜合的題目,首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顧炎武身上的具體體現,然後結合現實分析具體的意義。

四、舉一反三 成果鞏固

考點1. 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材料一:

6月7日,由科大訊飛牽頭的863國家高考答題機器人項目內的AI-MATHS高考機器人在成都參加了2017年高考數學的測試,在掐斷題庫、斷網、無人干涉的情況下通過綜合邏輯推理平臺來進行解題。分別用時22分鐘和10分鐘答完2份高考數學試卷,分別獲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績(滿分150分)。考試結果顯示:機器人在不依賴大數據的前提下,邏輯分析能力遠超人類,但在文意理解、多樣性思維上要比人類遜色得多。

"未來5至10年,人工智能將像水和電一樣無所不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將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全球的話語權。"科大訊飛總經理劉慶峰說。

(《安徽日報》2017年6月)

材料二:

近年來,國際科技巨頭紛紛"發力"人工智能領域,國外以微軟、谷歌等為首的巨頭們已經搶先一步,國內科大訊飛、百度、阿里、騰訊等公司也緊跟步伐。2016年7月,在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人工智能被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中的一項列入規劃。

從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現在已有61年的歷史,並經歷過至少兩個"冬天"。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實驗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術瓶頸,一方面有著時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人們對它的期待太高。

在腦科學尚未取得重大進展時,受益於互聯網和計算機新一代技術創新,人工智能從更加實用的層面進入了發展快車道。互聯網大數據、強大的運算能力和深度學習模式的突破,被認為是人工智能賴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們造就了語音、人臉識別準確率的驚人提升,人機對話像人與人一樣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爾法狗"一樣去找尋規律、自我決策。

(選自人民網)

材料三:

人工智能生存還是毀滅?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預言:"未來100年內,電腦將憑藉人工智能把人類取而代之。我們的未來就是這種科技力量和人類智慧之間的較量。"1997年,IBM研製的超級電腦"深藍"在標準比賽時限內以3.5比2.5的累計積分擊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震驚世界。2011年2月16日,在美國智力競猜節目《危險邊緣》第三場比賽中,IBM另一超級電腦"沃森"以三倍的巨大分數優勢力壓該競猜節目有史以來最強的兩位選手詹寧斯和布拉德·魯特,奪得這場人機大戰的冠軍。理論上人腦的利用率是有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大腦卻要容易開發很多,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人工智能都極有可能在未來比人類更"聰明"。

(選自天極網)

材料四:

日本人工智能學會在2014年成立了"倫理委員會",探討人工智能與社會倫理觀的聯繫委員會認為,如果人工智能朝著與人類能力互補的目標發展,就不用擔心人工智能變成"人造煩惱","我們不應該致力於發明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這樣就能繞過人工智能"是機器還是人"這樣的倫理難題。

漢斯·烏斯克萊特對本報記者強調說,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要與人類互補,增強人類的能力。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因為只有人類才具有創造力和目標,而機器只關注如何解決眼前遇到的問題。要讓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徳層面的錯誤,關鍵在於人類自己。

(《用好人工智能,關鍵還在人類自身》,選自《人民日報》)

7.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高考機器人"考試時,在文意理解、多樣性思維方面的表現要比邏輯分析能力遜色得多。

B. 隨著互聯網和計算機新代技術的創新,在技術實用的層面,人工智能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C. 面對國際科技巨頭們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力",我國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時積極加入該領域。

D. 人工智能發展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過坎坷,遭遇過技術的瓶頸,受到過時代的限制。

【答案】C

【解析】對於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把握如下幾點,一是選擇"正確"還是"不正確"的,二是選擇"一項"還是"兩項";然後瀏覽選項,到文中圈出相關的句子,最後進行比對。比如本題中,"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C項,"我國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時積極加入該領域"錯,材料二無此意。

8.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兩項是(5分)

A.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極大地決定人類未來的生活,甚至影響一個國家未來的競爭實力,它受到各國極大的關注與重視。

B. 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係的種種思考和憂慮,這些憂慮反過來促進了人類思考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C. 得益於互聯網大數據、強大的運算能力和深度學習模式的突破,當前人工智能可以像人一樣很自然地識別對方的語言和臉型。

D. 蒂芬·霍金的預言有些危言聳聽,因為人工智能打敗人類是低概率事件,更何況我們不會致力於發明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

E. 人工智能將帶來"是機器還是人"這樣的倫理難題,但要讓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層面的錯誤,關鍵還在於人類自己如何開發和利用。

【答案】BE

【解析】本題題幹問的是"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兩項",要求選出的是"正確的""兩項"。A項,"將極大地決定"說法絕對,從材料一中"人工智能將像水和電一樣無所不在"可知,只是"極大地影響";C項,"可以像人一樣很自然地識別對方的語言和臉型"錯,材料二中"它們造就了語音、人臉識別準確率的驚人提升,人機對話像人與人一樣更加自然"。D項,"我們不會致力於發明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是委員會的觀點,且原文是"不應該致力於",而不是"不會致力於"。

9. 結合材料,請談一談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4分)

【答案】示例一:會。理由:①理論上,人腦的利用是有限的,而人工智能的大腦可以無限開發;②現實中,人工智能也打敗過人類。

示例二:不會。理由:①理論上,人類才有創造能力,機器只有解決問題的能力;②現實中,人類會權衡利弊,掌控好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

【解析】題幹問得是"結合材料,請談一談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這是一道探究類題目。作答時首先明確自己的觀點,是"會",還是"不會",不管是哪種觀點,都要結合材料內容,具體地談自己的理由,一定要言之有理。如果答"會"的理由是,材料一"機器人在不依賴大數據的前提下,邏輯分析能力遠超人類",材料三"1997年,IBM研製的超級電腦'深藍'在標準比賽時限內以3.5比2.5的累計積分擊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2011年2月16日,在美國智力競猜節目《危險邊緣》第三場比賽中,IBM另一超級電腦'沃森'以三倍的巨大分數優勢力壓該競猜節目有史以來最強的兩位選手詹寧斯和布拉德•魯特,奪得這場人機大戰的冠軍。""理論上人腦的利用率是有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大腦卻要容易開發很多"。如果答"不會"的理由是,材料四"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因為只有人類才具有創造力和目標,而機器只關注如何解決眼前遇到的問題"。

考點2.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題目。(2017年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高三第八次月考語文)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圈粉"無數。在"一笑二鬧三跳四唱"的娛樂節目時代,"中國詩詞大會"以優雅的方式脫穎而出。

人們關注"中國詩詞大會",是因為內心對於精神雨露的渴求,而傳統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頭活水。詩詞大都比較凝練,朗朗上口。閱讀詩詞,人們享受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同時也能感知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生活視野。閱讀詩詞,體悟詩詞作者的心境,跟他們進行心靈對話,有助於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學習像詩詞作者一樣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們關注"中國詩詞大會",還因為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較快,每天八小時上班,滿負荷運轉,單調乏味的生活讓人感覺壓抑,而讀詩可以暫時疏解內心的陰鬱。"中國詩詞大會"以引人入勝的形式吸引人們親近詩詞,從詩詞之美中獲取生活的詩意。

生活需要詩意,但詩意並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個人只有徜徉於詩詞、發現詩意,才能在與詩詞相會的過程中提升文化素養,讓心靈空間更飽滿。生活不只是柴米油鹽,還有詩和遠方。

(摘編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記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線記者專訪了詩詞大會的主創團隊。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闞兆江說:"詩詞是情感的抒發,節目集中展現了中華詩詞文化的魅力,引發了廣大觀眾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也堅定了國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團'成員最小的7歲,武亦姝16歲,陳更20多歲,看到他們那麼年輕,就覺得中華文化後繼有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無數次被用來形容詩詞大會選手的一句話。"中國詩詞大會"總導演顏芳回憶,第二季總冠軍、上海復旦附中的學生武亦姝,無論是在地方選拔還是在現場比賽中,都特別淡定。

"她得冠軍的那一刻,我們想把攝像機推上去給個表情特寫,結果發現沒必要,她臉上特別平靜。"

也許,傳統詩詞已經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遙遠,而詩詞大會正在拉近這個距離。

闞兆江透露,其實詩詞大會的題庫內容85%以上來自中小學課本,所以對觀眾而言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我們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龍,得讓人看得懂,從大家熟悉的詩詞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觀眾的距離。"闞兆江說,"每一道題不僅是題目,還是話題的開啟,讓詩詞和古今生活有一種聯繫。我們不是要做一場考試,而是想通過詩詞陶冶人們的情操,滋養人們的心靈。"

所以,詩詞大會的題目都頗"接地氣"。比如,把"減肥"與"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聯繫,把"化妝"與"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聯繫,"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對應的則是"購房"——都是當下年輕人關心的話題。

詩詞對這些年輕人來說,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顏芳說:"其實詩詞的功能至今沒有失去,寫詩就跟發朋友圈一樣,都是情感的表達,很有趣,也很時尚。"

詩詞大會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詩意生活方興未艾。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記者蔣肖斌)

材料三:

詩詞綜藝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種群話風突變,忽如一夜春風來,答題對詩、玩"飛花令"蔚然成風。眾聲喧譁之下,輿論也出現了反彈,如"從詩詞大會生出學霸情結是一種不堪""詩詞大會說白了還是一場電視秀"等。

16歲的上海女生武亦姝獲勝,成了風靡網絡的古典風少女偶像,與新媒體喧囂傳播形成對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絕了媒體採訪。江蘇省鹽城中學語文老師劉百生告訴記者,"會背古詩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詞,成了令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但熱潮總是令人警惕,這不代表咱們的詩詞教育很成功,反而說明國民整體古詩詞修養很缺。愛好古詩詞在當下還是頗為小眾。"

在節目中,九宮格、干擾項、搶答等定輸贏的方式,也讓教育界人士嗅出了"應試"味道。也有選手靠"蒙"答對題目,在一些老師看來,這就是當下應試教育最厲害的地方,以答題技巧制勝,這個節目儼然一場標準化考試。"應試思維"是始終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糾結點。"應試思維"模式導致古詩詞多被視為"語言材料",學生們只是機械記憶與練習,記知識點多過傳播文化,背離其作為"文學"和"文化"的本質。

近年來,被譽為"綜藝清流"的"百家講壇"、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等文化盛會風靡一時,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淡漠似乎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們追捧這些文化盛會的原因,在於人們對中國文化中最精緻的文字有一種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於網絡語彙,仍心嚮往之這也是現在的家長在孩子三四歲時就令其背古詩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終仍被奧數和考級等佔據,缺失了"詩和遠方"。借古詩詞學霸爆紅的契機,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會的努力下,改善古詩詞教育的整體氛圍,以減少孩子的背書之苦,讓孩子帶著熱愛,去愜意感受和品味古詩詞之美。

當喧囂的現代社會與傳統文化有了一次次美麗的"邂逅",中華文化基因逐漸甦醒,這危機中的微曦,則彌足珍貴。

(摘編自《揚子晚報》,記者張楠)

1.下列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為準確的一項是( )(3分)

A.三則材料關注的都是"中國詩詞大會"在丁酉新春爆紅的現象,都充分肯定了這檔綜藝節目所帶來的積極的社會影響。

B.材料一側重闡述"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的原因,材料二從主創者的角度側重闡述舉辦"中國詩詞大會"的意義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選取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冠軍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說明"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

D.三則材料都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問題,但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前景並不都抱以樂觀的態度。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項,"都充分肯定"說法絕對,材料三中提到了一些消極的影響;C項,材料三中選取武亦姝的例子是為了引發人們對詩詞教育乃至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的理性思考;D項,"並不都抱以樂觀的態度"理解有誤,三則材料"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前景"都抱以樂觀的態度。

2.下列對上述材料的分析,較為合理的兩項是( )(4分)

A.三則材料來源不盡相同,有報紙,有新聞網站,但都及時捕捉到了社會熱點,體現了新聞講求時效性的特點。

B.三則材料都談到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影響,相比較而言,第一、第三則材料的觀點更能代表觀眾們對"中國詩詞大會"的普遍看法。

C.對於同一綜藝現象的報道,三家媒體的受眾不同,報道的側重點也不一樣,比如《中國青年報》就突出強調了青年一代與詩詞的關係。

D.三則材料除了具有新聞客觀性的特點之外,還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如三則材料最後一段的抒情性語言,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

E.三則材料都不注重對新聞事實的詳細報道,而重在闡述對詩詞綜藝節目火爆現象的看法,以引發人們的思考。

【答案】A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項,"第一、第三則材料的觀點更能代表觀眾們對'中國詩詞大會'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誤,第三則材料只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觀點,不一定能代表觀眾們的普遍看法;C項,"三家媒體的受眾不同"理解不準確,三家媒體的受眾有交叉;E項,"三則材料……重在闡述對詩詞綜藝節目火爆現象的看法"理解有誤,材料二是從主創者的角度側重闡述舉辦"中國詩詞大會"的意義和初衷。

3."中國詩詞大會"這一綜藝節目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綜合以上三則材料進行概括。(5分)

【答案】①"中國詩詞大會"帶領人們重溫經典詩詞,從而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位,讓人們在原本單調乏味的生活中發現了詩意和遠方;②"中國詩詞大會"所選擇的詩歌都很接地氣,從而拉近了傳統詩詞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吸引人們愛上古詩詞,有助於推動古詩詞的普及;③"中國詩詞大會"這一綜藝節目的爆紅,引發人們對詩詞教育乃至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國詩詞大會"集中展現了中華詩詞文化的魅力,引發了人們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催生了國人的文化自豪感。

【解析】本題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材料一中談到的影響有"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生活視野。閱讀詩詞,有助於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學習像詩詞作者一樣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中國詩詞大會"以引人入勝的形式吸引人們親近詩詞,從詩詞之美中獲取生活的詩意。"材料二中談到的影響有"通過詩詞陶冶人們的情操,滋養人們的心靈。"材料三主要談到了對詩詞大會的理性思考,引發了人們對詩詞教育與傳承文化的思考;同時也對詩詞大會這種文化的形式給予肯定,期待中華文化光大發展。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題目。(2017年湖北省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三五月押題考試)

材料一:

詩詞,除了課堂與考試,也可以變成《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綜藝節目,引發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頭與舞臺,也可以走進直播平臺,中央民族樂團中胡首席蔡陽的一次演出,吸引21.5萬觀眾;故宮除了景點與博物館,也可以化身摺扇、玩偶、便籤,一年文創產品的銷售額達10億元……傳統文化,正抖落歷史的塵與土,腳步輕快地跟上了時代。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其中提到"釐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普及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舉辦經典誦讀、國學講堂、文化講壇、專題展覽等活動。鼓勵媒體開辦主題專欄、節目。利用互聯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這為傳統文化的開發挖掘指明瞭道路:既保有傳統的魅力,又帶著時代的創意。

談及傳統文化,言必及深邃與厚重。同時,任何一種文化,其生命力也來源於開放性與多義性,來源於多維度闡釋的可能。古語云:"愛如一炬之火,萬火引之,其火如故。"傳統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穫智慧的啟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陳寅恪先生的筆下,成就了《元白詩箋證稿》這樣的名著;在今天"90後""00後"的手中,變成了網絡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現出多元豐富的包容。

季羨林先生留學德國時,選修了一門梵文課,課堂上只有他一個學生,"絕學"的淒涼景象大抵如此。傳統文化要避免"絕學化",就不能只有"陽春白雪"一種樣態,也不妨親近"下里巴人"。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觀眾人數累計達到11億人次,在這些人裡,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歡上了詩詞?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詩詞的韻味?詩詞變身綜藝,樂器走進直播,這些傳統文化找到了新的落點,也就有了煥發新一輪蓬勃生命力的可能。當然,強調傳統文化的創新,並不意味著傳統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調來滿足所有人的口味。傳統文化的闡釋不是沒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儈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們對傳統文化有足夠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唸做打、銀鉤鐵畫,自有它的魅力。對傳統文化的詮釋,如果從形變變成了神變,模糊了本來的面貌,反而是打著弘揚的旗號,卻丟棄了內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報》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場二胡直播吸引21.5萬用戶,一位古箏主播年收入超千萬元——平日裡許多傳統藝術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關注度,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一些進軍網絡直播平臺的傳統音樂藝術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箏、琵琶……這些普通人在古詩詞裡讀到,卻沒有什麼機會看到的樂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臺上真實展現。平日裡"冷門"的傳統樂器,為什麼放到網絡直播平臺上就"火"了?這首先要歸功於互聯網傳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樂團中胡首席蔡陽,平時如果到國家大劇院演出,觀眾最多的時候也不過2000人左右。這還是在文化資源和傳統藝術愛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網上直播,藝術傳播突破了時空障礙,全國甚至全世界喜歡這門藝術的人都可以觀看。

(摘自人民網2016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國政協委員、非物質文化保護專家田青表示,傳統藝術要堅守住本質的東西,不能為了迎合流行而搞"轉基因"。田青委員坦言,在傳統藝術保護問題上自己是"保守派",傳統藝術要堅持自己本質的東西,不能"轉基因"。"轉基因的結果就是迎合人,這不是藝術家要做的事,藝術家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創造。"田青認為,對於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讓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變非常重要。"假如為了迎合年輕人,所有的戲劇都改成流行音樂了,那幹嗎還要200個劇種,"田青表示,傳統藝術的從業人員要堅持自己的底線,比如崑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積累和修養才懂得欣賞,不能因為聽眾現在還沒達到這一修養就迎合。

(摘自《中國日報》2015年3月3日)

1.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為準確的一項是( )(3分)

A.上述三則材料,分別來源於報紙和網絡,所談內容各有側重,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同時都關注了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這個話題。

B.材料一、材料二都談到利用互聯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材料二側重談利用互聯網傳播的助力,使藝術傳播突破時空障礙。

C.從材料二可知,把傳統藝術放到直播平臺去表演,讓觀眾看到更多平時看不到的樂器,這種形式更優於在音樂廳、劇場表演的傳統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員認為傳統藝術要堅守住本質的東西,讓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確反對將戲劇改成流行音樂。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時可以採用排除法,A項"同時都關注了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這個話題"錯誤,其中,材料二並沒有涉及傳統文化保護的內容;C項"網絡直播優於傳統表演形式"錯誤,這種說法過於絕對;D項"他明確反對將戲劇改成流行音樂"錯誤,原文說的是"田青認為,對於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讓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變非常重要。'假如為了迎合年輕人,所有的戲劇都改成流行音樂了,那幹嗎還要200個劇種'"。

2.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兩項是( )(4分)

A.材料一中以季羨林的故事為例,來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要避免"絕學化",不能像德國的"梵文"那樣"陽春白雪",需要親近普通民眾。

B.材料一提出不能"丟棄了內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堅守住本質的東西",都是為了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調來迎合觀眾的口味。

C.材料一以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為例,來說明傳統文化要找到新的落點,才能煥發新一輪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二運用數字說明,通過網絡直播平臺,無論是觀看人數還是經濟收入,傳統表演藝術家都可能得到體面的回報。

E.材料三強調,傳統藝術的從業人員要堅持底線,如需要一定文化積累和修養才懂得欣賞的崑曲古琴,就不能因為聽眾現在還沒達到這一修養就去搞網絡直播。

【答案】BD

【解析】本題考查把握文本中心內容的能力。A項"不能像德國的'梵文'那樣'陽春白雪'"錯誤,原文引用季羨林的故事是以梵文絕學的淒涼景象,引出"傳統文化要避免'絕學化'需要親近普通民眾"的這一觀點;C項"才能煥發新一輪的蓬勃的生命力"說法過於絕對,原文說的是"傳統文化找到新的落點,才有煥發新一輪蓬勃生命力的可能";E項"就不能因為聽眾現在還沒達到這一修養就去搞網絡直播"說法錯誤,原文說的是"不能因為聽眾現在還沒達到這一修養就迎合",而且迎合聽眾不一定就是指"網絡直播"這種形式。

3.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應該注意哪些方面?請根據三則材料概括並作簡要分析。(5分)

【答案】①加強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予現代的表達形式。如利用直播平臺、綜藝節目、發展文創產品等讓傳統文化跟得上時代的發展。

②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從深邃和厚重的傳統文化中挖掘內涵,獲得智慧的啟迪。

③創新發展的同時要有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保持傳統文化的底色。傳統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調,傳統藝術要堅持自己的基因不變,不能因為聽眾文化積累和修養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

【解析】本題考查理清文脈,把握結構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從原文中提取相關信息,然後概括作答。如根據文中的"釐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觀眾人數累計達到11億人次,在這些人裡,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歡上了詩詞?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詩詞的韻味?詩詞變身綜藝,樂器走進直播,這些傳統文化找到了新的落點,也就有了煥發新一輪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平日裡許多傳統藝術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關注度,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一些進軍網絡直播平臺的傳統音樂藝術表演家身上""傳統藝術要堅守住本質的東西,不能為了迎合流行而搞'轉基因'"等內容作答,意思對即可。

五、分層訓練 能力進階

【基礎達標】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2018屆湖北省黃岡中學高三9月適應性考試試題)

唯物論者啟示錄

趙凡 周敏

他曾經有過華麗的家世,在"傷痕"歲月中度過22年光景;22年前,他氣概沖天,有《大風歌》作證;22年後,他將抒情變成了反思,於是,有了我們喜愛的系列讀物——《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靈與肉》《我的菩提樹》……他後來有一種創想,將這一系列總體命名為《唯物論者的啟示錄》。這位深深迷戀馬克思唯物理論的人物就是我們熟悉的作家張賢亮先生。

除了在文學上的建樹,張賢亮還有很多文人以外的傳奇活動。他號稱"中國作家中的首富";曾經是寧夏文聯主席,如今卻成了"堡主",潛心經營自己的"另類作品"。

張賢亮祖籍江蘇,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個名門望族。祖父是民國的外交官,父親是熱血青年,早年攻讀於哈佛商學院,"九•一八"事變以後,回國革命,於張學良旗下任職。西安事變之後主力經商,家財豐厚。這樣一個家庭,除了讓張賢亮衣食無憂之外,給予他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暫的,在張賢亮13歲的時候,家庭已經開始破敗,父親作為舊官僚被關押。1951年,張賢亮攜母來到北京,在39中讀書,但卻因為出身問題肄業。15歲的張賢亮就這樣告別了自己的學生時代。最苦難的時候父親在監獄中死去,年幼的張賢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擔,那一年他18歲。1955年,張賢亮帶著母親和妹妹來到甘肅,準備在這個相對安靜的地方平靜地生活和創業。

年輕的張賢亮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萌發了抒發情感的慾望。於是,他開始寫詩,他所抒寫並且期待的新時代並沒有如願而至,適得其反,就是這首《大風歌》使得張賢亮運交華蓋,被定為右派送進了離銀川市30里路的一個農場勞改。

就這樣,22年的苦難開始上演。於牢房內外,張賢亮幾進幾齣,反反覆覆,最青春有為的年齡在其中虛度。勞改生活畢竟是苦難的,每天勞動18個小時,只有6個小時用來睡覺吃飯,生活苦難,精神也無從找尋歸屬感。張賢亮說:"那個時候接觸了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這本書讓我活下來。"這本書張賢亮反覆閱讀了數遍,也正是這本書讓張賢亮懂得了運營方略,在新時代玩轉文化產業。

重新獲得自由已經是文革的末年,張賢亮試圖重新拿起筆桿抒發詩情,秉持這樣的文學觀念,張賢亮的小說給我們更多的是對於這個社會深層的反思感,張賢亮頗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總是走在文學先鋒的行列。在小說的創作上,張賢亮如魚得水,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產的時期,每一部作品出現都能夠給經歷那個年代的人以心靈的震撼,反思順應了新的時代。在文學創作如日中天的時候,張賢亮開始轉換角色,有心經營起了文化事業。他成了影視城的董事長,如今城堡在影視圈已經頗有影響,吸引了多個劇組到來,《大話西遊》《雙旗鎮刀客》《紅高粱》等都曾在此安營紮寨。他不似慣常文人那樣"只表不為",僅僅只會憤怒、哀嘆、憂怨,他堅持他的"有為哲學",試圖於社會有一些作為來。他會反思,往往一針見血;他在反思之餘還有行為,將文化附著於物品之上生產價值,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雙重需求,也改變了周圍的生存環境。這就是他給予我們的唯物主義啟示錄。

因而,作為一個文化人,張賢亮始終走在先鋒的行列,這一點讓人感嘆。

(摘編自《人物週刊·文摘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 張賢亮出生於名門望族,良好的家庭環境讓他衣食無憂,並給予他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

B. 15歲時,張賢亮因為家庭出身問題中學肄業,無奈地告別了自己的學生時代,扛起了生活的重擔。

C.儘管磨難重重,年輕的張賢亮對未來仍充滿了希望,他在《大風歌》一詩中書寫並期待新的時代。

D.文革末年後張賢亮重新拿起筆桿抒發詩情,他的小說給我們更多的是對於這個社會深層的反思感。

【答案】B

【解析】年幼的張賢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擔,那一年他18歲。

(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兩項是( )(4分)

A.人生中的各種苦難並沒有將張賢亮擊垮,苦難成為了他邁向成功的墊腳石,成就了他精彩的人生。

B.勞改期間,為了學習文化產業的運營方略,張賢亮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獲得了活下去的勇氣。

C.上世紀八十年代,張賢亮創造了大量給人帶來心靈震撼的反思小說,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文學先鋒。

D.在文學創作井噴期,張賢亮厭倦寫作,經營起文化產業,潛心經營的影視城成為了他的"另類作品"。

E.張賢亮深深迷戀馬克思唯物理論,他的作品、他的"有為哲學"及他在反思後的行為都體現了這種特點。

【答案】BD

【解析】B項"為了學習文化產業的經營方略"為強加目的;D項,厭倦寫作純屬主觀臆斷,於文無據。

(3)張賢亮在文學創作和文化產業經營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5分)

【答案】①曾經有過顯赫的家世,得到過良好的教育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②家庭破敗,學業未成,父親死於獄中,因詩作被打成"右派",使他具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濃厚的思想基礎;③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懂得了"有為哲學"和經營方略。

【解析】注意從客觀方面分析"良好的教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具有豐富的人生閱覽和濃厚的思想基礎",從主觀方面分析"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

【能力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2018屆雲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高考適應性月考試題)

如今,科學與技術構成的這束"普照光"照耀著人類的日常生活,並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不僅僅意味著技術廣泛滲透於我們的物質世界,而且更是意味著技術成為一種難以察覺的社會意識形態,開始深度地干預並塑造著人類的文化生活。用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話說,技術時代是人類的轉折時期,其重要特徵是科技成為決定的力量。

當一個國家由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社會轉型發展階段,人們往往對科學技術寄託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進入一個技術統治的時代,這一點已經被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所印證。因此,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我們要自覺審視技術給我們社會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技術一方面提高了生產力,豐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技術與人文生活之間的日益分裂。我們知道在古代社會,科學與人文尚未明顯分化因而是能夠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國古代的周王官學就明確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即"六藝"——禮、樂、御、射、書、數。在古希臘,數學、幾何學是被歸為人文學科領域的。可見自然科學與人文原本是整個人類的知識之樹統一的整體。這個大樹上既有科學,又有技術以及人文。人是一種二重性存在,我們每個人既有肉體,也有心靈。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術科學。英國著名科學家斯諾曾經在《兩種文化》中描述了理工科學者與人文學者相互輕視的狀況,並認為"人文"和"技術"在近代以來的分化和難以溝通,這是有效解決世界問題與矛盾的最大障礙。誠然,技術和人文對應於不同的需求層次。自然科學從總體來講,就是滿足人的肉體和生理需要的學問;而人文學科是滿足人們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學科,其表達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關懷,是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追求。

發展科學技術就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決人的心理精神問題。愛因斯坦就曾強調了人文和科學之間的相輔相成性,認為"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瘸子"。其實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這也就表明科學一定要有方向,科學發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過人文來確定和實現的。強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個人為的劃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實圖景。所以哲學家海德格爾主張要回歸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與世界的原初關聯性,因為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學相互統一的世界。

對於科學和人文的融合問題,我們從人類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中或許能找到借鑑和啟示。在古代,科技和人文還沒有分開,但到了近代,二者的分化卻衍生出了很多社會問題。當技術無孔不入侵入大眾日常生活的時候,重返古代的科學人文融合模式就越來越難了。我們的社會現在是越來越世俗化了,注重當下、崇尚實用,這不啻是整個社會的世俗景觀。世俗化有好的一面,但當金錢至上的觀念盛行,物慾橫流,信仰缺失,社會就難免步入普遍平庸的時代,這就難以重新找回有機的社會發展模式。

(摘自鄒廣文《技術時代的人文關懷》)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如今人類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科學與技術,科學與技術不僅為人類的物質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且與人類的精神生活相融相生。

B.人們很容易被技術統治,是因為對科學技術過於看重,這一點已被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所印證。

C.中國古代的周王官學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受教育者往往被要求知"禮"懂"樂",還要被要求有"射""御""書""數"等能力。

D. 英國科學家斯諾認為"人文"和"技術"在近代以來的分化和難以溝通,妨礙瞭解決世界問題與矛盾的有效性。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項,"與人類的精神生活相融相生"錯,第一段說"開始深度的干預並塑造著人類的文化生活。"可以看出。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每三估以古代官學內容和外國科學論著為論據,闡述了科技發展導致了技術與人文生活之間的日益分裂。

B.文章引出科學技術的作用後,分析了技術與人文生活的關係,指出了發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實現人文和科學的相互統一。

C.文章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闡述了技術時代科學與人文難以融合的問題及其影響。

D.文章最後一段深化論點:不要人為劃分科學和人文的界限,不要過於世俗化,才能找回有機的社會發展模式。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項,"指出了發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實現人文和科學的相互統一"說法錯誤,發展科技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生活"。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如果我們不能自覺審視技術給我們所帶來的影響,那麼,技術就會干預並塑造人類的文化生活,影響我們的人生意義與價值追求。

B.只要重視並解決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問題,就能滿足人們生活的不同層次需求,讓社會有機發展。

C.因為社會越來越世俗化,導致物慾橫流、信仰缺失、步入平庸時代,所以要注意科學和人文的融合,徹底消除社會的世俗化,重視人文方面的建設。

D.為了構建一個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有機的社會發展模式,科學發展應該回歸人的"生活世界"。

【答案】C

【解析】像這種題目,考生應先認真審題,要從題幹中審明答題的方向,比如本題中,"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然後就要到文中找到與選項有關聯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與選項是否一致。C項,第五段說"世俗化也有好的一面",所以"徹底消除社會的世俗化"錯誤。

「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第16講 實用類文本的分析和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