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南巡之爭:愛玩又想建軍功的君主與諫諍的羣臣,誰勝利了?

正德帝頻繁地巡幸,給人們以荒唐天子、風流皇帝的印象,但他好騎射,親近邊帥,想立不世邊功,成為真正的威武大將軍,因此能夠奔赴邊塞進行遠征,敢於同蒙古兵打硬仗。不過,他嬉戲成性,出征與遊幸難以區分,即便是在宣府、大同、太原等地出征,也少不了掠婦女、尋女嬖,花天酒地,尋歡作樂。

無論是出征,還是巡幸,都與當時的制度格格不入,既違反祖訓、祖制,也沒有天子應該具有的政治品德,更給人以信小人而疏君子的感受。身為朝臣,原本應該是君主依賴的對象,如今被棄之不顧,他們必然要進行諫諍。

正德南巡之爭:愛玩又想建軍功的君主與諫諍的群臣,誰勝利了?

明武宗正德皇帝

諫是規勸,諍是直言,諫諍能否生效,取決於君主是否接受或採納。

最開始的諫諍是零星的,沒有形成集團效應。當時,明朝社會動盪的局面已經形成。自劉六、劉七造反被平定之後,全國各地民變此起彼伏,謠言四起;江西寧王朱宸濠要進行叛亂的傳聞也令人風聲鶴唳,以至於“奸雄窺伺,待時而發,變生在內則欲歸無路,變生在外則欲救無及”。正德帝不但“頗聞濠逆謀,而且也深知“地方騷然”。他不想在深宮中垂拱而治,而是要親統“六師”以征討之,因此南巡是以“威武大將軍”的名義發號施令。

正德帝決定南巡,沿途官員必然要進行準備,而且是以威武大將軍的名義直接將鈞帖下達六部,避開內閣,當然要受到大學士們的強烈反對。但已經熟悉內閣大學士所作所為的正德帝,完全可以置之不理。面對正德帝的置之不理,朝臣們掀起了更大規模的諫諍運動。

正德南巡之爭:愛玩又想建軍功的君主與諫諍的群臣,誰勝利了?

京劇《游龍戲鳳》

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科道官們紛紛上疏諫免南巡,以至於正德帝“因氣感疾,免朝”。朝臣紛紛到右順門問安,心裡卻也明白正德帝是故意不見朝臣。於是,匿名揭帖四處傳佈,而百餘名朝臣紛紛上疏,有的還到午門外以死諫諍。他們直指時弊,不但要諫止南巡,還要誅除江彬等人,更提出皇位繼承的問題,遠比內閣大學士們的委婉之詞要激烈得多。用聚眾的方式進行施壓,造成一種聲勢,一般能夠收到一些效果,但在中國古代的君主制政體下,往往會適得其反。

正德南巡之爭:愛玩又想建軍功的君主與諫諍的群臣,誰勝利了?

北京紫禁城午門

按照《大明律》規定,凡是因事聚眾者,要不分首從予以治罪。沒有打鬥行為者杖八十,有打鬥過激行為者發邊遠充軍,傷人者絞,致人死者斬。百餘名朝臣聚集在一起於午門上疏,已經是聚眾,欲使我行我素的正德帝屈服,應該說是很難的。果然,“上怒甚,江彬以(郎中黃)鞏言及已,欲逞其憤。有旨:‘朕感疾未寧,此輩不聞問安視膳,乃出位妄言,多方訕謗。”將黃鞏等人押送鎮撫司嚴加掠治,其餘一百零七人罰跪午門五日。最終,百餘人受到杖責,數十人被免官戍邊,十四人被杖而死或因杖傷不治而死。“諸臣旦夕出入朝,寧如囚人,觀者莫不泣下。”這次反南巡同時反邊帥義子的行動,不但沒有阻止皇帝心中的南巡計劃,而且使邊帥更加受信任,連正德帝也覺得朝臣易制了。

正德南巡之爭:愛玩又想建軍功的君主與諫諍的群臣,誰勝利了?

明康陵,正德皇帝和夏皇后合葬於此

無論如何,百餘名中下級朝官敢於逆風而上,其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作為中下級官僚,敢於參與朝廷的大政,並且用他們獨特的請願方式進行諫諍,直接指斥君主之失,這在是難能可貴的。雖然他們並沒有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但政治參與意識已經產生深遠影響。以後的嘉靖朝“大禮議”,萬曆朝“東林黨議”,崇禎朝“復社運動”,應該視為是此次諫諍的繼續。

其次,百餘名中下級官僚被罰跪、廷杖,有些還被立斃於杖下,或因杖致死。他們被免官戍邊,被罰俸,不但贏得人們的尊重,而且得到聲援。北京商民聲稱罷市,便是例證。

再次,這次諫諍運動實際上也收到一定的效果,最終迫使正德帝暫時停止南巡的計劃,只能再尋找其他藉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