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博士期间培养起来的演讲能力

谈博士期间培养起来的演讲能力

接下来谈下上台演说。

我天性是个内向的人,不太愿意说话,高中时候虽然语法规则一条一条记得很牢,

但最怕在英语课上回答问题,有一次略开小差,不幸被老师抽到,足足站了五分钟

,憋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下课那一个羞愧郁闷啊,至今记忆犹深。TOEFL 的口语

也不过 19,还是运气好发挥的最高水准。

刚入博士的我,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

然后我选了我现在的导师。我要特别感谢他,2010 年第一次 CVPR ORAL 的演讲,

在他的督促(或是逼迫?)下,我其它什么也没干,足足准备了两个月。第一个月

改幻灯片,去除所有数学公式,费尽心思准备一个浅显易懂的流畅故事;第二个月

不停地改演讲稿并且反复操练,连每句话重音在哪里都细细标明。演讲那天面对台

下一千观众,我紧张到了极致,但亏得准备充分,闭着眼都能背出来,于是看着天

花板,流畅地做完了整个演讲(见《CVPR2010 赴旧金山开会全程记录》)。这次

演讲至今已有三年,但看到每一张幻灯片,我脑中仍会浮现应说的话,一点也没有

忘记。

之后准备第二篇 ORAL 所用的时间就变少了,大概两周。演讲的前一天,导师还对

我的熟练程度不甚满意,但是真到了台上,演讲效果居然不错,眼神也可以看着观

众了,讲到最后,居然没有用事先准备好的词句,开始自由发挥,直到结束。

这样,第一关就已经过去。看着十几年来一直害怕着的东西终于有一天被自己征服

,这是何等开心的事情。以前的我,演讲烂了一两次就不想说,越逃避就越不愿说

,于是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改变这个困局的,一方面是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是对

自己研究课题的自信。自己热爱它,为它自豪,愿意讲给别人听,也知道自己如何

遣词造句,那这时大脑就会聚焦到内容上,说着说着就入情入境,英语也就自然地

变得慢了,流畅了。等到说完,发现自己居然说得还可以,那下一次就更不会紧张

,久而久之,终于就可以摆脱恶性循环,进入良性轨道。

读博读到这样,就算没做出什么来,也是不枉了。接下来,只要有了好的讲稿,完

成漂亮的演讲只是耐心和毅力的问题。但是,如何才是好的讲稿呢?

如同写作一样,最好的演讲是一个有唯一主题的流畅故事。所谓流畅故事,是指幻

灯片和幻灯片之间要有自然过渡,让人不知不觉就听完整个演讲,而不觉得有什么

转折生硬的地方。相比作文,演讲的流畅性更为重要,因为读者看文章时可以细细

琢磨,听众听演讲时则是一晃而过。为了流畅性,一个好的演讲可以不惜牺牲大量

细节,只把最重要最易记忆的主线说出来——但条件是,这最重要的主线不能失了

应有的大转折和大逻辑,不能让人觉得太过简单无聊,或太过跳跃而没有说服力。

最好的平衡点,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听完有一种“原来如此,我怎么没

有想到”的感受。

对学生而言,这个找主线砍细节的过程相当痛苦。学生往往见木不见林,不知道什

么是重点,而且下意识地,总是会把花去最多时间的细节认为是重点,到准备演讲

时就往往恋恋不舍;或者感觉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目标函数的细节要不要说

?梯度下降的具体公式要不要说?训练样本归一化要不要说?一个提升百分之五性

能的小技巧要不要说?对这些提问的回答永远是:看具体目标是什么。如果是提高

性能的系统性工作,小技巧就成为主线;若是新算法设计,那目标函数的精巧构造

就是看点;若是研究数据的统计特征,那归一化至关重要;若是讨论大规模分布式

的可行性,那梯度下降公式中参数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及相应的计算复杂度就成关键

。一句话,如果细节不能为自己构建的宏大世界添砖加瓦,那就不能在演讲时大段

提及。相比之下,导师们不直接参与研究,反而能跳出圈子,看得清庐山真面目,

知道工作的重点及工作间的重要联系是什么,面临决断时能果断丢卒保车。

因此,一个博士生,要能够做好演讲,就要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能在细

节上做改进,切实推进研究;又能够跳出自己每天思考的细节圈子,站在高处看问

题想问题,是自己的将军,也是自己的士兵。当然,这个说得容易做起来难,没有

几年的努力尝试是没办法灵活切换的。

一个看似无关却很有效的办法是,先把幻灯片做好,写好演讲词,然后看看是否能

在规定时间脱稿讲得出来。最好的演讲,是看了幻灯片自然而然能说出句子,而不

需要死记硬背,转折流畅,故事清楚。若是怎么都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讲完,或是总

觉得雾里探花讲不清楚,或总是把接应的句子搞错,或是总觉得前后别扭,那就是

主线有问题,细节或者太多,或者大逻辑没有一针见血地点出,需要修改。这里一

个重要的地方,是要脱稿讲而不是照稿念,脱稿讲时,演讲者的“可用内存”只比

听众稍多一点,如果连演讲者都不能凭自己对工作的了解而流畅干脆地讲完,那听

众肯定不能跟上,演讲者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若是照稿朗读,那就没有这

种敏锐的直觉,更不用说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了。

找到主线之后,就要开始设计每张幻灯片。幻灯片最懒的做法,就是列几个提纲,

每个提纲下一大把条目或者一大堆公式,演讲时照着读即可。这样做省了演讲者的

工作,却让台下观众苦不堪言。稍好些的,放几张流程图,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

细细说。这种办法步骤简单时可以,步骤一复杂,照样让人不知所云。其实,每张

幻灯片只能表现一个小主题,多了反而嚼不烂。比如说文字过多,台下听众既会看

得疲累不堪,又会犹豫究竟是听演讲者说的,还是看他写的?而颜色或是字体太花

哨则会分散重点,让人头晕目眩。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幻灯

片上。但其实幻灯片上写的,应该是在演讲者说完之后,最希望观众记得的内容

(所谓的“take home message”)。为此,一张幻灯片来来回回做个几次都是正常

的,往往是初稿的字数非常多,往后思考越深则字数越少,到最后只放一张图或者

两张图,但在观众看来,一望即明。

好的幻灯片有几种类型,可以只含一张大图,或互有联系的若干图片,或一个前人

工作的列表,或一件事物的优劣二分法,或一个算法的三个主要步骤,或一些事物

的相互关系,等等。一句话,如果盯着它十秒钟没看出来重点是什么,那就打回去

重做吧。制作精美的幻灯片是一种艺术,我现在还学不到导师的十分之一,只好多

看别人的范例,慢慢改进了。

依然来自田博士的工作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