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重陽時 這些政策保障「老有所養」

今天是重陽節,也是“中國老年節”。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龐大的群體面臨著養老床位供給、看病就醫等多重問題。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也在積極出臺各項政策法規,保障民眾“老有所養”。

養老金實現“14連漲”

今年3月,人社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2018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明確從2018年1月1日起,為2017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為2017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左右。

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連續14年上調。同時,老年人福利補貼制度也基本建立。

截至2017年底,所有省份均建立了80週歲以上高齡老年人津貼制度,30個省份建立了生活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制度,29個省份建立了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制度,所有省份均出臺了老年人社會優待政策。據不完全統計,這三項補貼政策共惠及約3097.9萬老年人。

異地就醫、慢病管理不斷優化

在看病就醫方面,老年人常見疾病的管理、異地就醫等問題,也在不斷優化。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對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口腔疾病等常見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導、綜合干預。

《規劃》明確,到2020年,老年人健康素養提升至10%,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老年病科比例達到35%以上,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70%。

而近兩年,隨著家庭醫生走進民眾生活,老年人也將體驗到更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管理的指導意見》,其中就明確,老年人是現階段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重點人群。

與此同時,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也在持續推進。來自國家醫保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量達到11915家,累計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93.0萬人次。

創新養老模式能否緩解養老難?

近年來,各地的探索與創新,豐富了社會養老服務模式,但一些新挑戰、新困難也隨之出現。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全國共有醫養結合機構5814家,床位總數為121.38萬張。然而,和龐大的老年人口相比,這些醫養結合機構仍然是杯水車薪,遠遠供不應求。

有研究報告指出,現有的醫養結合機構大約僅佔總養老機構數量的4%,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公立機構,民營機構佔比更低。

針對缺“醫”的痛點,北京大學研究老齡產業專家鄭志剛則分析稱,綜合能力強的大醫院無暇顧及老年醫療需求,而養老機構只能內設醫務室或醫療機構,投入巨大成本卻往往因為需求不足而陷入困境,由此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

而“以房養老”則似乎關注寥寥。據媒體報道,自2014年7月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開展以來,4年內僅一家保險公司運營該業務,累計承保139單(99戶)。一些業內人士指出,“以房養老”現階段仍處於“小眾”狀態,不具備大範圍推廣的市場環境。

(綜合自:人民政協網、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