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P2P雷潮,一座城市,一个故事

一场雷潮,凸显出一座城市;一座城市,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引发了一段思考。

 01 温州故事

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在这四个关键词中,温州最能让人记住的就是经济。

改革开放后,温州出现「八大王」。这是温州第一次在全国经济舞台上强势亮相。

市场经济春情初发时,三教九流人欢鱼跃,成功者往往被尊奉为「大王」。

温州乐清县柳市镇的「八大王」正是这样一拨流通领域的出类拔萃者。他们经营的无非是螺丝、矿灯、线圈、小五金等商品经济的「针头线脑」,但他们更有眼光、更有手腕,更善于发现市场流通中的最大落差。

一场P2P雷潮,一座城市,一个故事

(温州八大王)

作为当时全国第一批在市场经济尝试下先富起来的人,有的建厂房,有的盖别墅,令人向往。

可时过不久,1982年「八大王」被作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受到严重打击,有的被收审关押,有的「畏罪」潜逃。

温州商人人人自危,生怕成为下一个「八大王」。当年温州的GDP增速从30%下跌到-1.7%。

尽管温州市政府此后通过多项文件和行动,企图打消温州商人极度沉闷的思想顾虑,但是效果微弱。原因很简单,用温州人的话说,「十个纸上的文件,也抵不过‘八个大王’的王者归来」。

1984年「八大王」被彻底平反。消息不胫而走,云开雾散。温州商人砸下全部家底全力开干民营经济。

温州商人从来不是依靠政策与扶持喂养大的,他们如杂草般在野地里倔强滋生,他们在市场经济的跌宕沉浮间自由搏击,他们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亦由此喷薄而出。

1985年5月,《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首次提出了「温州模式」。而整个八、九十年代,温州GDP增速是全国的2~4倍。

一场P2P雷潮,一座城市,一个故事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内容是家庭工业,但核心是杠杆。

八九十年代,在全国人民尚不清楚杠杆为何物时,温州人就已经认识到了杠杆的巨大力量。

国有银行贷款难度大,流程长,于是温州就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挂牌的金融机构:方兴钱庄(开业第二天就被国有银行抗议,被迫转入地下)和第一家民间股份银行:鹿城城市信用社。

包括温州在内的江浙一带民间资本信用文化也悄然诞生,而借贷者之间守信的潜规则成为大家公认的生存逻辑。

借助信用扩张实现经济扩张成为了温州人的拿手好戏。

发现机会、亲友集资、加足杠杆、快速做强、垄断行业。

小小的温州,产生了永嘉桥头纽扣市场、乐清柳市五金电器市场、乐清虹桥综合农贸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享誉中国。而这背后是几千个生产基地、十万个家庭作坊。

借助领先全国的民间借贷力量,温州人聚集了巨量财富。

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加上全国各地的奋起直追,温州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越来越小。

温州人面临两条路:产业升级;发掘新机遇。

带着家庭作坊、家族企业基因的温州,选择产业升级这条路必然是痛苦的。

「幸运」的是,一向对政策敏感的温州人发现了新机遇:炒房。

1998年7月3日,福利分房全面终止,同时,住房分配货币化正式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萌芽。

2003年8月,国务院18号文件明确提出,将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于是,在2000年前后,当全国人民还不知道炒房为何物的时候,温州人横空出世,重新定义了「商品房」。这个重新定义是真正的重新定义,比罗永浩的锤子早了18年。

从此,第九大菜系在温州诞生,只有一道做法——炒。

一场P2P雷潮,一座城市,一个故事

(温州炒房团)

温州炒房团,炒完温州,炒上海,炒完上海,炒全国各地;不仅炒房,还炒矿、炒蒜、炒油、炒股。

随着经济脱实入虚,产业开始空心化,而原本支持实业的民间借贷也逐渐演化为支持炒作的非法集资。

只要炒作物不崩盘,永远都能维持资金链。

温州人是「幸运」的,除了全国极少数地区,进入21世纪的十八年来,中国的房价保持长期坚挺。

2007年2月,浙江亿万富姐吴英非法集资案案发,一、二审均以集资诈骗罪,判处死刑。

但在参与这场非法集资的集资人看来,这是一场冤案。直到今天,百度贴吧吴英吧仍活着,「救我江浙吴家女」的帖子更是点击数过万。

无论如何,吴英案沉重打击了江浙等地的地下资本、民间借贷圈和非法集资倾向。但是,对于温州商人而言,品尝过挣快钱的滋味,实业是彻底回不去了。

仿佛幸运女神格外眷顾温州人,吴英案后的第4个月,一家名为「拍拍贷」的P2P平台在上海悄然成立。

「幸运」的温州商人再次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2013年余额宝诞生,改变了中国人的理财习惯。2014年互联网金融全面爆发。

当一批批TOP5、欧美名校、投行高管投身于互联网金融,致力于改变中国笨重、低效的金融现状时,温州商人也在P2P领域悄然布局。

P2P本质上就是个找钱卖钱赚差价的业务模式,不过是温州民间借贷的孙子辈,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披着金融科技的合法外衣,非法集资更简单、更快捷了。

随着温州商人的加入,P2P的泡沫开始加速滋生了。到后来,有关部门也不得不重视P2P泡沫的危险。

三管齐下,

房地产市场:房价严控,限购升级;

金融市场:去杠杆,资管新规;

政策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两宝一汤、善林金融、唐小僧、联壁金融等一大批庞氏神话被终结。

这等于是给P2P来了个急刹车。更准确地说,这等于是给涉嫌非法集资的伪P2P判了死刑。

于是,就像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邓紫棋总结的那样——

「阳光下的泡沫,一触就破。」

2018年,被「幸运女神」光环笼罩了整整40年的温州商人,失去了她的宠信。

以卢氏家族为代表的「温州帮」所控制的一系列自融、庞氏平台接连爆雷,随之引发了一场P2P行业的大地震。

从「信用杠杆」到「信用破产」,温州商人用了不到40年。

02 温州启示录

回顾温州往事,我们会发现温州经济不单单是全国经济的缩影,更像是全国经济的预告片。因为聪明的温州人永远比全国人民走得快一步。

率先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浪潮,大力发展小微企业;

率先认识并利用杠杆的力量,投身实业,发展经济;

率先意识到虚拟经济的价值,脱实入虚,炒作房价;

率先意识到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的相互转换关系,信用扩张支持虚拟经济;

总结而言,温州人的步伐总是比全国人民快5~10年。

其实,如果不是非法利用P2P续命,温州商人的信用破产应该也比今日早7年。

回顾2010~2011年,

同样是一系列压制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出台,同样是去杠杆(5次加息,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彼时温州民间借贷规模达到了3000亿元,利息也在15%以上。这些钱,一部分流向了房地产,一部分流向只有几个点净利润的实业,还有一部分在被借款人挥霍。

随后爆发的江南皮革厂黄鹤因赌债破产跑路(历史真人真事),波特曼咖啡经营不善跑路,这些单一事件成为一桶桶燃油,倒向了信贷危机的火堆,导致最终「火烧全城」。

一场P2P雷潮,一座城市,一个故事

(江南皮革厂黄鹤跑路)

当年温州地区银监会公布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5%,远超平均1.5%的水平。但实际上不少银行不良率达到了20%。

温州金融机构的求援电话,很快就打给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央行指示浙江相关机构出台解决方案。两个思路很快形成:一个是紧急救助,用钱摆平;另一个是不给钱,但是给政策,辅助温州自救。

一番讨论后,央行计划给予600亿有条件的资金救援,但消息刚开始吹风,立刻遭到舆论的指责,「用公共资源救助私人老板是不道德的行为」,「盲目扩张的民营企业就应该承担倒闭后果,实现自然淘汰」。

于是,沉默和放弃,成了政府最佳的选择,温州金融行业开始硬着陆。

风波结束后,整个温州银行业统计亏损金额达到了1600亿元,而民间信贷亏损额也高达百亿元。

(引用自《温州往事:一个家族的时代悲歌》)

起因、过程和结局都似曾相识。

而伴随着温州信贷危机的爆发,是温州房地产市场的彻底崩盘,无数楼盘直接腰斩。从2011年11月起,温州房价持续暴跌,直至2016年,温州房价才勉强恢复到2010年的水准。

一场P2P雷潮,一座城市,一个故事

(温州近年房价走势)

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只会看故事,是远远不够的。

一场缩影,一场预演,我们应该从中得到更多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