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P2P雷潮,一座城市,一個故事

一場雷潮,凸顯出一座城市;一座城市,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引發了一段思考。

 01 溫州故事

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在這四個關鍵詞中,溫州最能讓人記住的就是經濟。

改革開放後,溫州出現「八大王」。這是溫州第一次在全國經濟舞臺上強勢亮相。

市場經濟春情初發時,三教九流人歡魚躍,成功者往往被尊奉為「大王」。

溫州樂清縣柳市鎮的「八大王」正是這樣一撥流通領域的出類拔萃者。他們經營的無非是螺絲、礦燈、線圈、小五金等商品經濟的「針頭線腦」,但他們更有眼光、更有手腕,更善於發現市場流通中的最大落差。

一場P2P雷潮,一座城市,一個故事

(溫州八大王)

作為當時全國第一批在市場經濟嘗試下先富起來的人,有的建廠房,有的蓋別墅,令人嚮往。

可時過不久,1982年「八大王」被作為重大經濟犯罪分子受到嚴重打擊,有的被收審關押,有的「畏罪」潛逃。

溫州商人人人自危,生怕成為下一個「八大王」。當年溫州的GDP增速從30%下跌到-1.7%。

儘管溫州市政府此後通過多項文件和行動,企圖打消溫州商人極度沉悶的思想顧慮,但是效果微弱。原因很簡單,用溫州人的話說,「十個紙上的文件,也抵不過‘八個大王’的王者歸來」。

1984年「八大王」被徹底平反。消息不脛而走,雲開霧散。溫州商人砸下全部家底全力開幹民營經濟。

溫州商人從來不是依靠政策與扶持餵養大的,他們如雜草般在野地裡倔強滋生,他們在市場經濟的跌宕沉浮間自由搏擊,他們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亦由此噴薄而出。

1985年5月,《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題為《溫州33萬人從事家庭工業》的長篇報道,首次提出了「溫州模式」。而整個八、九十年代,溫州GDP增速是全國的2~4倍。

一場P2P雷潮,一座城市,一個故事

(溫州模式)

「溫州模式」的內容是家庭工業,但核心是槓桿。

八九十年代,在全國人民尚不清楚槓桿為何物時,溫州人就已經認識到了槓桿的巨大力量。

國有銀行貸款難度大,流程長,於是溫州就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傢俬人掛牌的金融機構:方興錢莊(開業第二天就被國有銀行抗議,被迫轉入地下)和第一家民間股份銀行:鹿城城市信用社。

包括溫州在內的江浙一帶民間資本信用文化也悄然誕生,而借貸者之間守信的潛規則成為大家公認的生存邏輯。

藉助信用擴張實現經濟擴張成為了溫州人的拿手好戲。

發現機會、親友集資、加足槓桿、快速做強、壟斷行業。

小小的溫州,產生了永嘉橋頭紐扣市場、樂清柳市五金電器市場、樂清虹橋綜合農貿市場等十大專業市場,享譽中國。而這背後是幾千個生產基地、十萬個家庭作坊。

藉助領先全國的民間借貸力量,溫州人聚集了巨量財富。

但是隨著中國加入WTO,加上全國各地的奮起直追,溫州相對於其他地區的優勢越來越小。

溫州人面臨兩條路:產業升級;發掘新機遇。

帶著家庭作坊、家族企業基因的溫州,選擇產業升級這條路必然是痛苦的。

「幸運」的是,一向對政策敏感的溫州人發現了新機遇:炒房。

1998年7月3日,福利分房全面終止,同時,住房分配貨幣化正式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房地產市場萌芽。

2003年8月,國務院18號文件明確提出,將房地產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於是,在2000年前後,當全國人民還不知道炒房為何物的時候,溫州人橫空出世,重新定義了「商品房」。這個重新定義是真正的重新定義,比羅永浩的錘子早了18年。

從此,第九大菜系在溫州誕生,只有一道做法——炒。

一場P2P雷潮,一座城市,一個故事

(溫州炒房團)

溫州炒房團,炒完溫州,炒上海,炒完上海,炒全國各地;不僅炒房,還炒礦、炒蒜、炒油、炒股。

隨著經濟脫實入虛,產業開始空心化,而原本支持實業的民間借貸也逐漸演化為支持炒作的非法集資。

只要炒作物不崩盤,永遠都能維持資金鍊。

溫州人是「幸運」的,除了全國極少數地區,進入21世紀的十八年來,中國的房價保持長期堅挺。

2007年2月,浙江億萬富姐吳英非法集資案案發,一、二審均以集資詐騙罪,判處死刑。

但在參與這場非法集資的集資人看來,這是一場冤案。直到今天,百度貼吧吳英吧仍活著,「救我江浙吳家女」的帖子更是點擊數過萬。

無論如何,吳英案沉重打擊了江浙等地的地下資本、民間借貸圈和非法集資傾向。但是,對於溫州商人而言,品嚐過掙快錢的滋味,實業是徹底回不去了。

彷彿幸運女神格外眷顧溫州人,吳英案後的第4個月,一家名為「拍拍貸」的P2P平臺在上海悄然成立。

「幸運」的溫州商人再次迎來了命運的轉機。

2013年餘額寶誕生,改變了中國人的理財習慣。2014年互聯網金融全面爆發。

當一批批TOP5、歐美名校、投行高管投身於互聯網金融,致力於改變中國笨重、低效的金融現狀時,溫州商人也在P2P領域悄然佈局。

P2P本質上就是個找錢賣錢賺差價的業務模式,不過是溫州民間借貸的孫子輩,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披著金融科技的合法外衣,非法集資更簡單、更快捷了。

隨著溫州商人的加入,P2P的泡沫開始加速滋生了。到後來,有關部門也不得不重視P2P泡沫的危險。

三管齊下,

房地產市場:房價嚴控,限購升級;

金融市場:去槓桿,資管新規;

政策監管: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兩寶一湯、善林金融、唐小僧、聯壁金融等一大批龐氏神話被終結。

這等於是給P2P來了個急剎車。更準確地說,這等於是給涉嫌非法集資的偽P2P判了死刑。

於是,就像香港著名經濟學家鄧紫棋總結的那樣——

「陽光下的泡沫,一觸就破。」

2018年,被「幸運女神」光環籠罩了整整40年的溫州商人,失去了她的寵信。

以盧氏家族為代表的「溫州幫」所控制的一系列自融、龐氏平臺接連爆雷,隨之引發了一場P2P行業的大地震。

從「信用槓桿」到「信用破產」,溫州商人用了不到40年。

02 溫州啟示錄

回顧溫州往事,我們會發現溫州經濟不單單是全國經濟的縮影,更像是全國經濟的預告片。因為聰明的溫州人永遠比全國人民走得快一步。

率先投身於改革開放的浪潮,大力發展小微企業;

率先認識並利用槓桿的力量,投身實業,發展經濟;

率先意識到虛擬經濟的價值,脫實入虛,炒作房價;

率先意識到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的相互轉換關係,信用擴張支持虛擬經濟;

總結而言,溫州人的步伐總是比全國人民快5~10年。

其實,如果不是非法利用P2P續命,溫州商人的信用破產應該也比今日早7年。

回顧2010~2011年,

同樣是一系列壓制房地產行業的政策出臺,同樣是去槓桿(5次加息,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彼時溫州民間借貸規模達到了3000億元,利息也在15%以上。這些錢,一部分流向了房地產,一部分流向只有幾個點淨利潤的實業,還有一部分在被借款人揮霍。

隨後爆發的江南皮革廠黃鶴因賭債破產跑路(歷史真人真事),波特曼咖啡經營不善跑路,這些單一事件成為一桶桶燃油,倒向了信貸危機的火堆,導致最終「火燒全城」。

一場P2P雷潮,一座城市,一個故事

(江南皮革廠黃鶴跑路)

當年溫州地區銀監會公佈的不良貸款率達到了5%,遠超平均1.5%的水平。但實際上不少銀行不良率達到了20%。

溫州金融機構的求援電話,很快就打給了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周小川,央行指示浙江相關機構出臺解決方案。兩個思路很快形成:一個是緊急救助,用錢擺平;另一個是不給錢,但是給政策,輔助溫州自救。

一番討論後,央行計劃給予600億有條件的資金救援,但消息剛開始吹風,立刻遭到輿論的指責,「用公共資源救助私人老闆是不道德的行為」,「盲目擴張的民營企業就應該承擔倒閉後果,實現自然淘汰」。

於是,沉默和放棄,成了政府最佳的選擇,溫州金融行業開始硬著陸。

風波結束後,整個溫州銀行業統計虧損金額達到了1600億元,而民間信貸虧損額也高達百億元。

(引用自《溫州往事:一個家族的時代悲歌》)

起因、過程和結局都似曾相識。

而伴隨著溫州信貸危機的爆發,是溫州房地產市場的徹底崩盤,無數樓盤直接腰斬。從2011年11月起,溫州房價持續暴跌,直至2016年,溫州房價才勉強恢復到2010年的水準。

一場P2P雷潮,一座城市,一個故事

(溫州近年房價走勢)

時至今日,如果我們只會看故事,是遠遠不夠的。

一場縮影,一場預演,我們應該從中得到更多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