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以衝突的內涵正在發生變化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阿以衝突,即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衝突,成為中東地區的主要矛盾。阿以矛盾的核心,是猶太人是否有權在巴勒斯坦建國、是否有權佔有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城耶路撒冷。為此,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先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中東戰爭,結果是以色列越戰越強,在中東站穩腳跟,對巴勒斯坦和有關地區建立起強有力的軍事控制和行政管理,強行重塑阿拉伯人的反以觀念。相反,阿拉伯國家越戰越弱,挫敗感不斷增強。

在以色列的強力滲透下,多數阿拉伯國家逐漸接受了以色列的“和平共存”理念,或明或暗的在內心承認了以色列,並開始與其進行深入戰略合作,如以色列幫助埃及軍方推翻民選的穆兄會政權並上臺執政、幫助沙特空軍訓練飛行員、支持沙特和埃及打擊卡塔爾和哈馬斯等。

阿以衝突的內涵正在發生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阿以衝突”的內涵發生了變化,一些主要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關係,逐漸由原來的死對頭、真衝突,轉變為表面批評、私下合作的新關係(有些國家跟以色列的合作已經公開化)。所以,在12月6日特朗普政府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之後,幾個主要阿拉伯國家不僅沒有做出“像樣的”抗議反應(約旦國王的聲明和阿盟外長會議的聲明都顯得“溫文爾雅”),還爆出沙特、埃及、巴林等國要求本國媒體和民眾不要過度渲染和參與抗議活動的消息。

但是,特朗普政府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一事,讓整個伊斯蘭世界感到屈辱,阿拉伯國家的退讓激起了其它伊斯蘭國家的憤怒。畢竟,耶路撒冷不僅是阿拉伯國家的土地和聖城,還是伊斯蘭教的聖城、所有穆斯林的聖城。所以,在一些阿拉伯國家表現消極之際,一些非阿拉伯的伊斯蘭國家,曾被阿拉伯人稱為“麥瓦利”的外族皈依者,挺身而出,為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同胞”站臺打氣。

阿以衝突的內涵正在發生變化


表現最活躍的是土耳其、馬來西亞、伊朗等非阿拉伯的伊斯蘭大國,他們希望趁機挑起伊斯蘭國家的大梁、提升本國的國際影響力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呼籲世界各國制止任何企圖改變耶路撒冷地位的舉動,邀請伊斯蘭合作組織成員國領導人於12月13日到伊斯坦布爾開會,磋商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一事。馬來西亞國防部長希山慕丁12月9日聲稱,美國宣佈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決定,是對整個穆斯林世界的一記耳光,馬來西亞已做好準備,如果需要會向耶路撒冷派兵。伊朗總統魯哈尼也嚴厲批評美國的決定,認為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將使中東地區局勢更加動盪,伊朗將繼續致力於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積極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組織,消除美國給中東地區和平帶來的負面影響。

阿以衝突的內涵正在發生變化


可以發現,一些非阿拉伯的伊斯蘭大國,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為同為穆斯林“同胞”的巴勒斯坦的事業出面站臺。如果這一趨勢得以持續,那麼,圍繞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歸屬問題的傳統的阿以衝突,將會逐漸被新型的“伊以衝突”(非阿拉伯的伊斯蘭大國與以色列的衝突)取代這將是中東國際關係的一個重大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