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日本狂得很,曾揚言賣了東京能買下整個美國!

日本經濟:泡沫經濟後成長率一蹶不振,21世紀初期有回溫現象,但是失業率並沒有顯著下降,多數成長率還是來自大企業的資方獲利。門戶開放以後,政府推行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政策。以輕工業為中心推動工業化與近代化,在股市籌措資金以發展經濟。主要的出口貨是絲線,火柴,電燈泡等輕工業產品。在這段時期,重工業較不發達,外貿持續赤字。財閥也逐漸興起。不過由於多次對外戰爭,日本的外債增加,明治維新以來的經濟體制面臨崩潰。

30年前的日本狂得很,曾揚言賣了東京能買下整個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產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日本遭遇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在朝鮮戰爭中,在軍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業復甦。以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做為起點後續的巖戶景氣、伊弉諾景氣接續展開,在製造業為龍頭下日本經濟快速成長。日本的經濟規模,於1968年超過西德的GDP成為世界第2位。

30年前的日本狂得很,曾揚言賣了東京能買下整個美國!

二戰的結果,日本完全輸掉了戰爭,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80%的工業,數百萬的人口。在裕仁天皇宣佈接受盟國方面要求無條件投降的要求是,國家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美軍在佔領這個國家後發現,日本嚴重缺乏糧食以及各種原料,並且在各地的約1000萬日本軍人以及日本平民都在陸續返回日本,這些人需要食物與住所,對日本經濟也是一種嚴重的壓迫。因此,日本政府與美軍規定,所有返回日本的人不允許帶錢返回,只能隻身回到日本白手起家。

30年前的日本狂得很,曾揚言賣了東京能買下整個美國!

朝鮮戰爭的爆發,戰火雖然沒有蔓延到日本。但韓國的大量人員疏散到日本九州,駐日本美軍被派往朝鮮戰場,但大量的後勤物資生產,軍艦,坦克的維修保養,大量的傷員的就治等都被放在日本,使得日本工業有了大量的特需,3年的戰爭使日本獲得充足的資金恢復經濟與工業。這是日本第一次迅猛增長的時期。但朝鮮戰爭結束,日本馬上就迎來了一段很長的不景氣時期,這時期,日本加大了出口,利用冷戰開始,自己成為麼盟國陣營一員的機會,獲得進入北美以後歐洲市場的機會,走出了不景氣。

30年前的日本狂得很,曾揚言賣了東京能買下整個美國!

不久東南亞的冷戰加劇,越戰開始,美軍又出兵越南,戰爭開始了,日本又獲得大量的有關戰爭的訂單。參加越戰的美軍,在參戰半年後,要麼去泰國芭提雅,要麼去菲律賓,還有一個選擇就是日本沖繩。越戰的時間要比朝鮮戰爭長,這樣日本利用戰爭又發了筆戰爭財,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日本經濟一直高速發展。所以,日本經濟起飛主要是利用冷戰的因素,美軍在亞洲充當警察時,成為美軍的供貨商獲得了戰爭錢財。如果沒有冷戰,沒有朝鮮與越南戰爭,日本人就算勤勞,經濟要高速發展還是有非常大的難度。

30年前的日本狂得很,曾揚言賣了東京能買下整個美國!

1954年大來佐武郎 提出“大來設想”,主張以加工貿易(進口原料能源,出口工礦製成品和設備)發展經濟,受到廣泛認同也為政府接受,“貿易立國”就成為日本的基本國策。此間的日本先後經歷了“神武神氣”、“巖戶神氣”、“伊奘諾神氣”,GDP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0%左右。1955年的日本為中進國,還不是工業化國家,但這個時期的日本成功地實現了工業化,全國上下瀰漫著工業品的味道,三種神器(黑白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和新三種神器(彩色電視機、空調、汽車)就誕生於此。中國早些年的“四大件”跟這個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那時的日本將國強與民富處理地很好,1960年,時任首相池田勇人發佈“國民經濟收入倍增計劃”,規定GDP年均增速為7.8%,人均國民收入增速為6.9%,眼光相當長遠。

30年前的日本狂得很,曾揚言賣了東京能買下整個美國!

1964年東京奧運會,日本向全世界展示了戰敗後復興的國家形象。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房地產行業的強勁發展,1964年,日本民間住宅建設總數比1954年增加了約70%,而且是量價齊升。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對美國出口貿易強勁,日美貿易摩擦不斷升溫,美國頻頻打出貿易牌來鉗制日本。美元居高不下的匯率水平導致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為了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當時,日本已經完成了城鎮化建設,國內的城鎮化率超過90%。這意味著日本內部的經濟增長已經趨向飽和,於是大量的資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市場。1980年代的日本銀行可以說得錢多得讓人發愁。人們紛紛從銀行借款投資到收益可觀的股票和不動產中。於是,股價扶搖直上,地價暴漲,一個巨大的泡沫正在誕生。

30年前的日本狂得很,曾揚言賣了東京能買下整個美國!

在政府和銀行的共同作用下,以日本六大城市帶頭開了一場房地暴漲的精彩演出。1955~1990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上漲了75倍以上。1990年,日本房價最瘋狂的時候,東京圈的人均年收入為694.1萬日元,(相當於人民幣39萬元)。距離東京圈十公里以內(大概相當於北京5環以內)的均價摺合人民幣7.29萬元/平方米。從理論上說,日本人靠賣掉國際大都市東京,就能買下美國的所有房地產。在泡沫高峰的1991年,東京住宅平均價格超過200萬日元/平米(11.5萬元人民幣/平米),按一個日本中產階級家庭年收入為500萬日元來計算,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需要一家人不吃不喝工作40年。

30年前的日本狂得很,曾揚言賣了東京能買下整個美國!

1989年5月,日本央行大幅加息,使得日元匯率繼續升值,於是日本樓市、股市迅速暴跌。造成持有股票、房地產的企業和居民資產縮水,企業償還貸款能力下降、居民棄房斷供,蔓延至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惡化,信貸市場開始萎縮。銀行惜貸、信用擴張轉為緊縮,企業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居民減少消費支出,最終影響到實體經濟。之後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20年來,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價格跌幅達到65%。隨著房價暴跌,國民財富持續縮水,損失高達1500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3年的GDP總和。二十年間,日本年均GDP增速只有0.75%。時隔20年之後,日本經濟開始溫和復甦,但日本地價和房價遠遠未回到當初的水平。以東京都市圈為例,2017年東京及周邊地區一套新建住宅均價均價約為人民幣4、5萬元,還沒回到歷史最高水平。30年前的日本狂得很,曾揚言賣了東京能買下整個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