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白活了,自己的姓氏都不知道怎麼來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到現在已經滲透到了我們每個人的血脈裡,我們現在見到的萬事萬物可能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生活。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姓氏,活了這麼多年你知道它是怎麼出現的嗎?

三十年白活了,自己的姓氏都不知道怎麼來的

據考古學家實際考證,我們最早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當時的人由於血緣關係的不同,也會分為許多不同的氏族部落,而每個氏族都會為自己的族群取一個代號,這個就是最早的“姓”不過那時候還沒有文字,只能用當時語言口口相傳。直到很多年之後才有了具體的文字記載,最初的姓是“人”和“生”組成,在《說文解字》裡說道:“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所生,生亦聲。”其原本的意思是一個人的“姓”取決於生母。在母系社會的時候,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最早姓所標誌的血緣關係是由女性來確定的。

三十年白活了,自己的姓氏都不知道怎麼來的

(甲骨文、金書、小篆)

甲骨文中的姓,看起來就像一棵小草剛剛發芽,衝破泥土,看到了陽光,就像人來到大地一樣,也代表萬物生生不息,人類代代相傳。

在秦朝以前,“姓”和“氏”具有不同的意義,追溯起來要到母系氏族之後,隨著種族的形成漸漸地部落鬥爭不斷,男性在這種情況下發揮的作用就要比女性大得多,也就走到了男權社會,也就形成了以男子傳承為中心的宗族稱為“氏”,清代《說文通訓定聲》中說“氏”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註為姓氏的氏。所以在中國最早的時候姓氏一般都是女字旁,或者含有女字,如姬、媯、姒、姚、姜等,在那時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其作用就是便於通婚和鑑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後來的“氏”被用來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到了西漢時期,姓和氏已經融為一體,姓氏已經混為一談。也就沒有那麼多說法了。

三十年白活了,自己的姓氏都不知道怎麼來的

中國人的姓氏統計下來竟然有上萬個,古代最早統計記載在宋代《百家姓》裡的是408個單姓,76個複姓。單姓是由一個字構成的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複姓就是兩個字或者兩個字以上構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而姓氏在千百年來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不可能全部都收錄下來,不過據專家估計來說,中國使用過的姓氏大概有18000個。

三十年白活了,自己的姓氏都不知道怎麼來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姓氏更是流傳了幾千年,這也是值得後人去傳承的文化,並且不斷地還原歷史,讓人們瞭解到真正的華夏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