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屬納入「軍人依法優先範圍」,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

將軍屬納入“軍人依法優先範圍”,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

前段時間,單位的戰友休假回來,聊起了自己的一些心酸事。

戰友已是副營,在機關組織部門當幹事,能力還是不錯的。

前段時間,家中父親發生急性腦梗住院了,身為家中獨子的他,急忙向領導彙報,從遙遠的西部邊陲坐飛機趕回家中。

戰友父親的病比較重,開始被送往了縣醫院急救,病情暫時得到控制後,需要轉院去省城治療。

省城最好的醫院有兩家,其中有一家是軍醫院,但床位比較緊張,全家人的希望都寄託在了他的身上。

將軍屬納入“軍人依法優先範圍”,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

說實話,如果是駐地軍醫院還好說一些,但其他地方確實不認識人。

戰友過去把自己的情況跟醫生說了一下,但醫生說也是沒有辦法,也只能等床位,要不去其他醫院看看。

最後,也只能是通過送紅包的黑暗手段,優先得到了一個床位。

軍人看病可以免費,軍人掛號可以優先,軍人可以住軍人病房,但軍屬看病卻沒有任何優惠,尤其是軍人父母看病卻沒有政策支撐。

戰友想協調一下看能不能多報銷一些醫藥費,但答覆是如果是駐地醫院,父母探親期間看病可以免費,但其他情況並沒有什麼優惠。

將軍屬納入“軍人依法優先範圍”,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

父母把兒子送去當兵,而孤苦老人感覺卻是“等死”的節奏。

戰友說:我這個軍官算白當了,都不如人家地方的公務員實惠,縣官不如現管,說不定公務員找人打個招呼比啥都好使,以後我的孩子絕不讓參軍。

戰友心酸,心酸的是作為軍人,卻沒有靠軍人身份為家人爭得看病的優待和照顧;

戰友心酸,心酸的是作為軍人,遠在祖國邊陲,父親生病卻沒有能力照料;

戰友心酸,心酸的是作為軍人,拋家舍口為國奉獻,但自己的親人卻成了社會的弱勢群體。

無獨有偶,除了戰友,還有多少戰友不是這樣呢?

自古以來就有“忠孝不能兩全”之說,但社會又似乎默認了,你去參軍是自願的,誰也沒有攔你,反而無法盡孝成了自己“活該”的社會現實 。

將軍屬納入“軍人依法優先範圍”,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

說起軍人,這個社會對軍人的認識太膚淺了,他們眼中更多的充斥的是利益、是出路、是工作,而不是奉獻、不是犧牲、不是祖國,顯然,這個社會發自內心的對軍人的尊崇已經遠去太久了。

為了能喚醒社會對軍人的尊崇,為了進一步提高軍人的社會地位,國家也在大力推動一些工作,出臺了一些政策,比如在購票乘車、掛號就醫等方面大力推進“軍人依法優先”,旅遊景點免費等等,這確實也起到了一些正面的效果。

然而,軍人乘車優先,除非緊急情況,正常情況下我們年輕力壯的誰又好意思不排隊去享受那個優先呢?

軍人免費醫療、掛號優先,然而,軍人又需要看幾次病呢?

軍人去旅遊景點免費,然而,家屬在為那點門票錢猶豫的時候,我們心裡又怎麼安心享受免費呢?

將軍屬納入“軍人依法優先範圍”,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

一次,有個朋友帶老婆出去玩,去了一個不知名的景點,這個景點在網上的評價很一般,但是門票卻要120元。

戰友老婆想了想還是沒捨得買,覺得不好玩就不值得一進了,最後,雖然軍人免費,但也覺得自己一人進去沒啥意思。

給軍人自己免費又有啥用呢?難道給軍屬免費的機會,又能讓景點損失多少收入呢!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軍人作為頂樑柱不在家,往往軍嫂們就要撐起一個家的衣食住行,她們既要考慮孩子上學,還要考慮老人看病,還要考慮生活開銷,把我們那點可憐的工資精打細算,讓一家人的生活有滋有味,生活的壓力赤裸裸的壓在了她們身上,其實最需要照顧的應該是她們。

將軍屬納入“軍人依法優先範圍”,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

還有一次,正值年關,單位一個老士官的家屬來隊探望,一個嫂子帶著孩子,還帶著那麼多東西,輾轉倒了幾次車,在上車的時候,因為光關注孩子,就把一個包給搞丟了,結果造成了很多麻煩。

丈夫不在身邊,家屬一個人帶孩子和那麼東西來隊,是不是可以考慮給優先一下呢?可是軍人不在身邊,又拿什麼證明自己是軍屬呢?

這個老班長說,軍人依法優先我們寧可不要,能不能給家屬呢,他們才是真正需要優先和照顧的。

現在,雖然很多地方都懸掛了軍人依法優先,但不得不說有時那只是畫了一張餅。

多數時候,軍人誰會去暴露身份去享受這種優先呢,但如果能在軍人後面加上“軍屬”兩個字,是不是就能讓這樣的政策真正落地了呢,是不是就能讓優先起到更好的社會效益呢,是不是就能讓軍人的價值和社會的關懷體現的更加合理和溫暖呢!

將軍屬納入“軍人依法優先範圍”,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

軍人優先是用自己的犧牲和奉獻掙來的,有犧牲理應有優先,很少有人會去計較合不合適;

然而,如果讓軍屬得到優先照顧,那會讓全社會看到參軍的光榮,不只是那可憐的一個牌子、一身衣服、一個掛曆、一桶油、一袋米,而更多的是軍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優先和照顧,這勢必會讓擁軍的宣傳效果會更加有效。

如果對軍屬的照顧政策好,“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從郎上戰場”的擁軍熱潮或許也不會遙遠。

而給軍屬的優待和照顧,一是缺少政策,二是缺少身份的認證。

在政策上,我們強烈呼籲更多的關注軍屬的生活,把“軍人依法優先”擴大到“軍人軍屬優先”,把“軍人免費”合理擴大到“軍人軍屬免費”,就是說如果軍人不在,只要你是軍屬,出具證明身份的證明,也可以享受一定的優先和照顧。

其實這項工作,在今年的兩會上就已經有政協委員提議:“

將軍屬納入“軍人依法優先範圍”,讓各領域、各服務行業對軍人優先的窗口也對軍屬開放,以減少減輕軍人的後顧之憂。”

其實這項工作,很多地方也已經開始了,比如河北省沙河市就為軍屬頒發了“軍屬優待證”,持證可在沙河市範圍內享受出行、醫療、銀行、政務、旅遊等多個方面的優先待遇。

河南省南召縣也發放了“退役軍人及軍屬優待證”,江蘇揚州還發放了“軍嫂遊園優待”等相關證件。

將軍屬納入“軍人依法優先範圍”,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

只是全國各地的政策不統一、落實力度不一樣,我們還是希望相關部門能進一步論證,聯合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制度,讓更多的軍屬享受到應有的優待。

中國軍人的奉獻精神是有的,但是如果困擾軍人服役的最大問題無非就是“三後”問題,即後路、後院、後代,其中後院和後代的問題都是涉及到軍屬的問題。

我們希望這方面能首先實現從無到有、從各自為政到統一規劃,讓全社會認可軍屬受優待的合理地位。

我們相信,隨著祖國越來越富強,對軍屬的優待政策會越來越好,讓軍人能夠在部隊安心服役,這個問題只是我們不願等太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