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良渚人被黄帝征服,如何在春秋时期重新崛起?

李-小米


这个题目是很成问题的。良渚人被黄帝征服???又在春秋时期重新崛起?

先说说良渚文化的情况吧。良渚文化是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一系列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距今5200—4000年左右。关于良渚文化的灭亡,目前主要有几种说法:一是气候恶化论,说的是当时正处于冰川期;一是洪水论,认为当时出现冰融期;一是文化吸收论,认为注重精神生活的玉文化被代表生产力的青铜文化吸收。

至于战争论,也是一种说法,确实有人认为良渚文化是蚩尤部落,被黄帝部落灭亡,但是猜测成分过重,把考古遗址和历史传说强行等同,怎么也不靠谱。就像有人认为良渚文化是防风氏,被大禹所灭亡了一样。其实都是证实不了的臆测之辞,提出来也价值不大。而且当时的战争主要还是发生在东部与西部之间。

所谓“良渚人在春秋时期重新崛起”,那是把越人当做良渚文化的后裔了,实际上这也不可靠。良渚文化和于越文化虽然位置重合,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良渚文化在灭绝后一千年间,太湖地区还没有任何能与其相比的文化遗存。而于越文化则更可能来自江南丘陵一带,虽然有断续的良渚文化传承下来,但绝对不能说是主流。


林屋公子


针对这个问题,有几个疑点需要考虑:

(一)良渚文化的是否有北向、西向进入山东半岛和中原地区。
(二)黄帝时期的势力范围是否真的到达长江流域,并进行有效统治。(三)新时期时期的古人在融合和互动方面到底有多频繁。(四)先有良渚文化才有良渚人扩散,还是先有该类人扩散才有良渚文化。

这些问题没理清楚,根本无法断定黄帝征服过良渚。

从目前遗存的文献记载和传说可知,黄帝部落在发展过程,先后融合了炎帝部落,战胜蚩尤部落,获得中原地区的统治权,而这个统治势力似乎与目前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匹配性最高。

龙山文化,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青铜和石器混用的时代,我们可以简单推测这个时期距离夏启家天下不会太远。

由此再往上追溯,是彼此独立而分散的文化点或面,显然在龙山之前,中原及周遭存在很多同等发达水平的独立势力,他们是进入东亚的同一古人类的不同分支。

根据复旦大学对考古遗址发现的古人类Y染色体单倍群的研究,中国大地上大概分布有三支古人类,分别是O1、O2、O3单倍群,他们在更早之前都是属于O-M175。

从图中,我们简单的认为处于西北地区的古人类为黄帝为代表的华夏,基因为O3为主,位于东部以良渚为代表的夷越则以O1为主。

黄帝部落所在的华夏在入主中原之后,逐渐驱赶其他异族,以至于O3最终占到今日汉族的五成以上。

但这个结果确实经历了漫长的五千年,才最终达到。

然而就在两三千年前,中国的东南还分布有人口众多的百越(吴越、扬越、瓯越、闽越、骆越等),南方也有南蛮,西方是戎,北方是狄胡。

吴、越两国自然是百越中的一部分,因受晋国、齐国影响,相对开化,他们原先只不过是被强大的中原华夏势力逼到四维而已,当修养之后,学到中原的文化,自然也可以入主中原问鼎天下。


以今日各地汉族的DNA数据,其实良渚为代表的O1基因仍有广泛分布,特别是吴语、赣语和闽语区有。

显然,良渚人并没有消失,他们可能以另外的一个角色存活下来,只是比例没那么大而已。

..............................


圭海四记


我不是很了解,只能尝试着解答。如果有大佬在,请大佬补充。

一个地区的崛起与否并不是看这个地方的人是否强大,而是看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虽然说长江流域一直到东晋时期才被完全开发完毕,但是相对于夏商时期,长江流域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开始有大量的汉人开始流入了。

大周开国,封鬻熊封地在楚。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原文化就已经源源不断的流入长江流域。

楚国的开发一定程度上说明周朝开国,对周边莽荒地区有了一定的开发作用。

毕竟夏商时期,中原是单指黄河流域的。

而后来的良渚文化主要代表者就是楚吴越两国。

楚国的开发是以大周中央王朝分派贵族统治开发的形式开始崛起的。

所以楚国虽然一定程度上收到良渚地区文化的影响,比如:披发左衽等等,服饰和饮食等方面都一定程度吸收了良渚文化。

但是总体上而言,楚国的崛起并非是良渚文化的崛起,而是中原文化延伸到了洞庭湖流域。

这就好比日本在我国唐朝时候飞速发展。并且崛起,并非是日本文化突然间发展了,先进了,而是古中国文化延伸到了日本,两者结合,日本地区崛起了。(我在这里将隋唐等古代中国的文化称为古中国文化,因为我觉得古代中国的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一国的文化,更加是整个东方文化,是东亚文化的代表)

那么吴越呢?

吴越两国的历史非常复杂,比如吴国,就有姬姓吴国,勾姓吴国等等。而越国虽然传说是大禹后人,流传的资料也很少。

可以说是一团乱麻,我这里具体也说不清楚,总之一句话,吴越两地跟楚国不一样,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比较小。

所以吴越两地的发展程度也相对楚国要晚很多。

至于后来以吴越为代表的地区文化是如何逐渐崛起的,我也说不上来。请大佬指教。

不过吴越之地,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我觉得就算本地山民逐渐发展起来,在加上北方有一个很早就成为中原霸主的齐国,我觉得吴越文化更多的是收到了齐国和楚国的影响,再加上吴越本地的优越条件最终成为春秋末期最后的霸主。

其实总体来说我的意思就是:这些地方的崛起,并非是因为这些地方强大了,先进了。中原文化才开始接受他们。

而是中原文化先进入这些地区,逐渐影响,发展了他们的生产力,最后这些地方慢慢的崛起了。

而且事实上,无论是楚国,吴国,越国。他们的统治者,其实都是原本的中原华夏人。楚国是鬻熊后代,吴国是姬姓后人,越国是大禹后人(虽然我觉得是扯淡,不过最少证明这个人是华夏族)

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并非是他们强大了,中原接受了他们,而是中原接受了他们,所以他们强大了。


情僧苏曼殊


这个“良渚人被黄帝征服”到底是从哪看到的结论,我不知道,而“良渚人在春秋重新崛起”却比较有意思,牵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夨曰:〔迁侯於宜。锡〔赐〕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夨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注:省略号为不可释读)

这段铭文来自下面的出土青铜器:


「宜侯夨(cè)簋」出土于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大港镇烟墩山,从今天的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到江苏镇江大约就是200公里左右,看起来似乎和良渚古国有密切关系,但是年代上看,却相差得很远——康王时约2900多年前,而良渚文化最晚的年代也有4000年前。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个叫“夨”且被分封到了“宜”国的诸侯,他的本名是“虞候”——和近几年被认为可能存在的「虞朝」同名。

说道「虞朝」的话,先秦史籍大量记载着这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朝代,特别是荀子的记述“虞、夏历两千余岁”——可以说,很明确的表示了虞朝的地位和历史

古代「虞」「吴」又同音,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将璀璨的良渚遗址称为“虞朝”/虞国。


对于《宜侯夨簋》的考据,郭沫若、唐兰二先生认为:

“夨就是周章,也认为“夨”可能是周章的弟弟——虞仲。总而言之,都对铭文中提及的高级别赏赐予以肯定(酒一卣、圭瓒一陈,红色弓一张,红色矢一百,黑色弓十张,黑色矢一千。赐给你土地,包括川、田地和宅邑。赐给你人口,包括王人、和庶人。超过了后来为周室立大功而被封诸侯伯长的晋文公),认为被封者的身份很高,推测应为周王室成员”又有云:“康侯改封在卫而称卫侯,叔虞封在唐而称唐侯也。因此宜侯与虞仲的关系很明确。是宗子转封外地的关系”。

“宜国”的所在之地,曾经是吴国的都城范围,关于吴国,正史的记载是:

《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奔吴”。

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吴国的开国国君应该是奔吴的周太公之子太(泰)伯,而且他的身份是在武王伐纣后才被追认的,那个时候的吴国国君已经是他的后代周章(或是周章的弟弟虞仲)——也就是郭、唐二位大家疑为这“宜侯夨”的这个人。

但是,根据铭文来看,这个原本是“虞侯夨”的“宜侯夨”他本身就是诸侯,并不是一开始就在江苏丹徒的,而是被改封的。这样一来,就牵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夨”的故国“虞”到底在哪?

依答主看来,“夨”的故国“虞”毫无疑问就是原“虞朝”——也就是良渚古国的某一个地方。

“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夨曰:〔迁侯於宜。”

“武王、成王伐商图”——武王伐纣的路线这里可以不用理会,成王那一次才是重点,是次伐商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周初新立后纣王之子武庚与周朝宗室管叔、蔡叔、霍叔勾结策动的“三监之乱”。

在这次的平叛中,周公率领周师精锐从成王二年开始足足打到成王五年,灭了数十国才平息叛乱,

其主战场就在山东半岛与苏州北部——这就是《宜侯夨簋》的“成王伐商图”。

康王把“虞侯”改封到“宜”国,应该是从浙江调他北上去帮忙镇守“三监之乱”后还存在的“殷顽”——也就是直到康王与穆王时期还能威胁西周王朝统治的“东夷”(史书记载,成王后,西周王朝与东夷及“殷顽”的战争还在继续,反反复复打了几十年):

因此,“虞侯夨”才会得到这么高的赏赐,不仅赏赐了他丰厚的物品,还给了武器(弓)以及“王人(文臣武将)”、“庶人”(劳动力)——

等于帮他重新打造了一个国家!

周天子对“虞侯夨”如此委以重任,可想而知他的地位与周王室的关系绝非一般,侧面印证《史记·泰伯奔吴》的可能性。“宜国”一直到公元前589年(东周定王时期),才为吴王寿梦所灭。

無風即風


这个说法很扯,知道吗?

黄帝早于大禹吧,周代的越国是什么人,知道吗?他们就是夏朝后裔,就是说百越在帝舜大禹时代就重新崛起过了,并不是到了周代才重新崛起。

良渚人到底处于哪个时期并不得而知。两种可能,一是处于大洪水之前的大鲧时代。二是就是大禹时代由西部重返故地。百越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大洪水后逃到四川的那一支后裔后来经过甘肃、陕北重入中原,多数返回了故地。古人对故土的意识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是年少离家老大回,他们是十八代祖宗离家,十八代子孙回。那种口耳相传的故土意识完全可以称之为震撼。就像羌人去中东近千年,竟然后代神奇返回了,而且还知道自己的源流,这是后来的人无法想象的。那种族群集中生活的社会有那么大的传统意识。

黄帝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并没有一个统一定论,黄帝是谁,代表谁。如果是有熊氏,大概率是指白种。但轩辕氏就可能不是,三月三生轩辕,而三月三就是黄白联姻的日子。帝鸿氏、缙云氏也是黄帝,这就使这个概念很模糊了。黄帝又与蝎子有关,而蝎子则是代表黄种。这说明黄帝是泛指一个体系。

最早击败蚩尤,击败炎帝的未必是黄帝。只是因为后来是一个体系,所以就这么称了。击败蚩尤的黄帝和蚩尤族后来是一个体系,这也是明摆着的。

如果良渚人处于大鲧时代应该是被帝尧击败,帝尧时代也可能是指黄帝,就像帝舜明显与炎有关,尧与土有关。如果黄帝名称是这么来的,那就可以算黄帝击败了良渚人。如果良渚是大禹时代,那就不存在被黄帝击败了。因为夏开始就不能再附会五帝了。


國病


史记记载了黄帝以武德天下,若有不从者,以武征之,良渚古城是不是黄帝征服的城市有待考察,现在只是现在我们发现了他。

良渚文明向北发展是不可能的,良渚只有10平方公里,这跟当时实力雄厚的东夷根本没没有可比性,更不要说中原势力了。

黄帝征服东夷后,东夷南下,成为淮夷,良渚古城很有可能是那时候被东夷征服的。


中路体育


良渚文化属于太昊神农炎帝族,其图腾为人面鸟身的羽人,后来北伐占领鲁东南立都日照两城遗址。后来同族的蚩尤和炎帝发生内战,位于济南淄博间的伏羲有熊黄帝族(图腾为人面蛇身的龙人)乘机南下征服了炎帝族。有熊黄帝的孙子轩辕继黄帝位后,接受了太昊炎帝族的礼法,融合了两族文化,被尊称为少昊,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