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本頭條號發佈的職場及管理知識!企業高管內參,堅持無干貨,不分享!

文 | Lachel

導讀:網絡上有許多文章,總是傳遞出這樣的信息:有能力的人絕不加班,遠離那些不深度思考且拼命勤奮的人……

話雖如此,但大多數人能力不夠強,只能想著用時間去彌補!其實這是笨人的做法,而那些真正的聰明人,無一不勤于思考,高效才是他們的目標。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男性與女性認知技能

我以前帶團隊的時候,有一個習慣。

有人提了一個方案,我不會問他可行性,也不會問他為什麼要做,而是會問他:

  • 你覺得這個方案有什麼問題?
  • 可能遇到什麼障礙?
  • 如果我們去做,可能發生什麼風險?最壞會有哪些損失?

如果他答不上來,或者明顯避重就輕,我是不會採用的。

原因很簡單,自己提出的方案,一定是希望它能夠順利推進的。這個時候,去做可行性分析,必然能夠找到一大堆支持的理由。

這是沒有意義的。

反過來,去做不可行性分析,多半也能找到一大堆不支持的理由。怎麼說都有理。

所以,如果先充分考慮負面情況,以及最壞的可能性,還願意提出這個方案,那才說明,這個方法的回報率,很可能值得一做。

當然,可能有人會質疑:這完全是專業性的問題。一個專業的人,不會把可行性分析當成證明自己的機會,而應該完全客觀、公平地去分析。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業務數據分析

其實沒有這麼簡單。

1

2008年,一家市場調研公司Orgnet,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將亞馬遜上關於奧巴馬的書,分成兩大類。一類標記為支持奧巴馬,標藍;

另一類標記為反對奧巴馬,標紅。並接入亞馬遜的數據,跟蹤顧客的購買路徑。

結論是什麼呢?

購買了前者的顧客,幾乎全是支持奧巴馬的人;而購買了後者的顧客,則全都是反對奧巴馬的人。

有沒有人兩種都購買的?幾乎沒有。

簡而言之,如果你是奧巴馬的擁護者,當你走進書店時,在一堆書籍中,你會更容易注意到支持奧巴馬的書籍,同時也會更容易買走它。

類似的實驗進行過許多次,結果全都大同小異。

它們共同揭示了一點:我們有一個天生的傾向,會更容易注意到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也會更容易相信它。

這種現象,叫做證實偏見。

這是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也是我們最常見的一個認知框架。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2

什麼是認知框架?

經濟學有一段時間,把理性人作為一切推論的基本假設。亦即認為,人是理性的,一切行為都是基於收益最大化出發。

但後來,這個前提被拋棄了。因為,大量實驗和調研發現:我們一點都不理性,相反,極其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原因很簡單,我們每天遇到的信息浩如煙海,而大腦的處理能力又極其有限,根本不足以處理這麼多的信息。

那怎麼辦呢?大腦就會預設一些條件,用來幫助我們,對信息進行處理和認知。

這些預設的條件,就是認知框架。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本質上,人的一切思維活動,都是在認知框架中進行的。我們所有的想法,認知,理解,都會受到認知框架的束縛和規範。

很多時候,這些認知框架,能夠幫我們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提高思考的效率。

但很多時候,這些固化的認知框架模式,也特別容易使我們陷入盲區,作出錯誤的決策。

所以,許多聰明人的特點,就是會對認知框架進行審視。

他們不會侷限於在框架之中思考,而是會先思考框架本身。

這也是深入認識事物本質,作出更好決策的根本方法。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3

那麼,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認知框架呢?

英特爾公司的傳奇CEO安迪·格魯夫,在他的自傳中,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20世紀,英特爾憑藉自己發明的記憶芯片,壟斷了計算機行業。但到了80年代,日本企業掌握了這一技術,並以極高的性價比,擊敗了英特爾公司。英特爾的利潤,從1984年的1.98億美元,下降到1985年的不足200萬美元。

當時,整個公司都震動了。所有的高管都在討論,思考,研究,考慮如何擊敗來自日本的對手,重新奪回領地。

有一天,格魯夫問戈登·摩爾(英特爾的另一位高管):如果我們被踢出公司,董事會找來一個新的CEO,他會怎麼做?

摩爾不假思索地回答:他會立刻砍掉記憶芯片這塊業務。

格魯夫盯著他,過了半天,說: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們不能走出這扇門,再走回來,由我們自己這樣幹呢?

於是,英特爾放棄了跟日本企業的競爭,轉而把精力投入一款新產品上。並且成功說服IBM,批量採購了這款新產品,用在IBM的個人電腦上。

這款新產品,叫做CPU。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從當時來看,抽身脫離戰場,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戰略。但為什麼所有的高管都想不到這個戰略呢?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們對記憶芯片懷有深刻感情,執著於這是我們的領地這個想法。

這就是第一種認知框架,叫做認知一致性。

我們對於各種各樣的事物,會有預設的立場,這些立場加起來,就構成了我們的認知。

一旦我們接收到的新信息,跟原本的認知產生矛盾,我們就會感到極大的不協調感 —— 這就是著名的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會破壞我們大腦的穩態系統,所以,我們會下意識地想要消除它。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如何消除認知失調呢?大腦最常用的方法是兩種。

第一種是:既然新信息可能造成認知失調,那我就不接收這種信息,只接收我想要的信息嘛。

前面講過的證實偏見,就屬於這一種:我支持奧巴馬,我就只看表揚他的話,這樣就不會產生認知失調了。

生活中,我們的偏見,大抵都是因此而來。越相信某一個信念,就越難以面對認知失調,故而也就對外界的信息顯得越排斥、越保守。

另外一種呢,叫做合理化。

它的態度是:既然無法避免接收到這類信息,那我就扭曲它們,把它們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不就行了。

網上有些索粉、果粉、米粉,買了心儀的旗艦手機之後,聽到負面評價,不會承認,而是反唇相譏:

  • 這些都是小問題;
  • 這是小概率事件;
  • 這些問題又不會對我造成影響……

這就是一種合理化。

簡單來說,這是因為我買的手機一定是好的和這個手機有問題,這兩個認知,產生了衝突。

改變前者顯然很難,那就改變後者吧。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另一個例子,比較有趣。

我們知道,知乎上面,對川普的態度,有立場鮮明的兩派。

反川派認為,川普會使美國文明倒退;

挺川派則認為:川普是戳破政治正確迷思的救星。

那麼,當川普發佈了一些看起來很愚蠢的極端講話時,這兩派是怎麼看的呢?

反川派表示:川普果然又搞砸了,他這是在挑釁全世界,美國人民你們後悔了嗎?

挺川派則認為:你們不知道總統的發言都是智囊團寫的嗎?他這是在向選民表態,以退為進,你們一群 naive 的傢伙。

同一個事件,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無非是因為立場不同而已。

放任不管的話,它將放大我們的固執和偏見,使我們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去不回。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Trump

第二種常見的認知框架,叫做圈子效應。

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最首要的需求,一是生存,二是繁衍。這是寫在基因裡面的內核。

也就是說,讓自己持續生存下去,遠離危險,是人最基本的本能。

這種本能,會導向什麼結果呢?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抱團

人會依照不同的出身、喜好、階級、關係……等諸多因素,組成不同的圈子。

這其中,我們的一項基本傾向,就是:以圈子為界,對內保持趨同,對外表示排斥。

也就是說:對於同在一個圈子裡的人,我們會希望彼此之間更加相似,這樣圈子才得以存在。而對於圈子外的人,我們會希望差異更大、更優越,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湖畔大學舉辦第二屆開學典禮 馬雲柳傳志領銜豪華CEO陣容亮相

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案例:談論到國內和國外生活對比的時候,就有熱血青年跳出來:你為什麼要說國外比國內好?你是不是不愛國?你是不是美分黨?

為什麼一定要分出個優劣?

別人的優點,我們學習;別人的缺點,我們反省——這難道不才是理性的態度嗎?為什麼愛國,就一定要在各方面都世界第一?

本質上,還是因為圈子效應。

當你身處一個圈子之中時,你很難跳出來,冷靜地審視它。因為,你的認知,你的思考,你的行為,都會受到圈子的約束和規範。

社會學的奠基者涂爾幹說:社會事實,就是獨立於人存在,但是能對人造成約束的事實。

這就是一種更大範圍的框架。

為什麼我們整個歷史上,都缺少女性文學家、科學家、傑出的人才?

因為,整個歷史上,無論中外,都屬於父系社會。女性不是沒有能力去取得成就,而是被社會所壓制、約束,沒有條件去獲得成就。

直至今天,我們在語言中,還有著諸如女作家、女強人、女科學家、女企業家等這樣的詞語。無非也是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框架中,這些職業,本來就是跟女性無緣的。

在這種約束下,一個女性個體,即使再優秀,再獨立,受到的阻力也會非常大。她能去選擇這些方向嗎?很難。

這就是圈子的約束力。

當一個圈子都在做某種行為時,你很難讓自己剝離出去——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被圈子所拋棄,意味著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人生來孤獨,卻又害怕孤獨。

所以,我總是說:如果你覺得與周圍的圈子格格不入,如果你在學習、進步,而周圍的人都在討論雞毛蒜皮的東西,每天重複著日常、枯燥、沒有營養的生活——你要做的,是儘快跳出來,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圈子。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圈子文化

4

那麼,當認清了這些認知框架之後,如何才能掙脫它們的束縛,讓自己洞悉事物的本質,作出更好的分析和判斷?

a.擴大範圍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決策之所以不夠好,原因是什麼呢?

是因為,我們的視野,被認知框架束縛住。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在框架之中的範圍。

我們面臨的選擇,無論哪一項,本來就都是不夠好的。

一個成長在山區裡的孩子,如果祖祖輩輩、身邊所有的人,都過著輟學-打工-蓋房子-養孩子這樣週而復始的生活,他能想到要走出去嗎?

太難了。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我希望,不論你過著怎樣的生活,都抬起頭,從日常生活中望出來,獲取更多的信息,看看其他的可能性。

也許,你會發現,現實的世界,與自己的想象全然不同。

b.逆向思維

人最難的,莫過於自我懷疑。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是對的,難以接受自己錯了這個事實——但實際上,由於我們接觸的信息有限,視野有限,經歷有限,我們所堅信的東西,往往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如何讓我們的信念更正確?唯一的方法,就是有意識地去尋求反面的觀點和論據。

不要急著排斥,請接納它們,並且思考:它們有沒有道理?有沒有哪個地方值得思考?我所堅信的,真的是正確的嗎?

做到這一點很難,但這也是一個優秀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能夠容納兩種矛盾觀點的內心,才是真正強大的內心。

c.不斷髮問

很多朋友希望我聊聊5 Why。其實5 Why並沒有什麼秘密,一句話就可以講完:

對任何一個問題,都鍥而不捨地進行追問。(5 Why的意思,就是連續追問 5 次為什麼)

經過多次的追問,你會發現,你所觸及的可能性,也許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不妨從這兩個問題開始: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現在做的事情,真的是我想做的嗎?

不要急著蓋棺定論,請針對你給出的回答,繼續向下追問,用好為什麼和如果不這樣,會怎樣。

也許,你會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煩惱,都是被某些框架,所束縛住而已。

  • 真正的聰明,不是工於技巧,而是讓心智獲得自由。
認知上的差距,是普通人和優秀者的本質差別,除此無他!

主編推薦:花上萬甚至幾十萬學習EMBA課不如關注《企業高管內參》,CEO百元成長課程,將各商學院EMBA課程內容進行了提煉,課程包含企業管理、資本運營、戰略及運營管理、人才管理、財務管理、項目投融資、企業併購重組、上市指導、互聯網運營創新等豐富內容。

您只需要每天花15到20分鐘來的時間收聽就可以搞定,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 鏈接即可,開啟您企業發展進階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