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唐诗七律第一”的这首诗,为何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号称“唐诗七律第一”的这首诗,为何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凡有名胜之地,必有名诗佳作流传于世。先有了名胜才有名诗,还是先有了名诗才有名胜,有时就如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无法说清。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时一首名诗就可以让一个地方名扬天下,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就让原本寂寂无闻的寒山寺名声大振,甚至远播海外。有这么一个地方,名满天下,引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赋。那就是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黄鹤楼地处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登楼即可面对万里长江,视野之开阔,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以黄鹤楼为题的古诗词不胜枚举。

号称“唐诗七律第一”的这首诗,为何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其中有一首诗,连李白都自叹不如。民间盛传李白登上黄鹤楼,诗兴大发,正要挥毫泼墨,瞥见墙上誊写之诗,硬生生把欲望给憋了下来,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要问是什么诗能让李白都佩服地五体投地,自叹弗如呢?那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号称“唐诗七律第一”的这首诗,为何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意境高远浩渺,气派非凡,有初唐风骨,颇有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气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首联紧扣诗题,不事雕琢,朗朗上口,似拙实秀。这首诗虽名为律诗,实则以古体入律,故有失格律之嫌,但却以自然见长。诗意通俗易懂,传说中的仙人已驾鹤归去,此地空余楼阁。一派苍茫辽阔之中蕴含有无限惆怅之意。

号称“唐诗七律第一”的这首诗,为何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不避诗忌,第三次使用“黄鹤”一词,看似有重复之嫌,实则恰恰是古体之所长,读来一气呵成,毫不违和。黄鹤早已不见,惟余悠悠白云,似与千年前无异。暗含诗人光阴飞逝、物是人非之慨,但不见悲伤而觉境界阔大、风景优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颈联的工整程度,为历来诗家所盛赞。诗人的视角从仰视苍穹转入俯瞰流水。晴空之下,向阳碧树历历可辨,更有凄凄芳草绵延不绝,鹦鹉洲上一派生机盎然。

号称“唐诗七律第一”的这首诗,为何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到了尾联,诗人的视角从外物转移到人的身上。触景生情,乃人之常情。由浩渺无边的烟波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乡愁油然而生。这句结语抒发的情感恰如《春江花月夜》里的“何处相思明月楼,青枫浦上不胜愁”。以丰富的想象力把读者带入远古,却又在无与伦比的优美自然景色之中引发读者的种种情思,从而把读者拉回现实。这首诗所创设的意境空旷、高远、寂寥又不失厚重。在诗人笔下的美景中,让人越发感到时空的浩瀚无垠,而个体却又是如此渺小。从而引发对于人们对宇宙和大自然的探究和思索。正因其具有如此高妙的意境和气势,连李白都忍不住模仿此诗创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但其意境终究是要稍逊一筹的。

号称“唐诗七律第一”的这首诗,为何连李白都自叹不如

除了大诗人李白推崇备至之外,后人对于这首七律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的《黄鹤楼》为第一。整首诗于平淡中见高古,质朴中出气骨,推为七律之首,并不为过。关于这首号称“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你觉得名副其实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