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有了當時的競爭,才成就了今天的滴滴

談到此前Uber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柳青表示,Uber確實是一個很強的對手,“Uber最早進入中國市場時,他們燒的錢比我們的市值還多。”不過她認為,滴滴一直是在競爭中成長,起初滴滴在市場上有三十多個競爭對手。“有了當時的競爭,才成就了今天的滴滴。”

在自動駕駛方面,柳青表示,滴滴並不是純技術和效率出發。交通服務供應商和別的互聯網服務不一樣,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今天我們的事故和傷亡率其實比傳統產業已經低40%左右。但這遠遠不夠,因為每天有3000萬個行程,就算很低很低的比例,損失還是很大的。”因此,滴滴對自動駕駛的應用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地理封閉地區開始,從智能輔助駕駛開始一步步來。“因為我們對於機器犯錯誤這件事還是不太能接受的。”

在國際化方面,柳青表示滴滴的邏輯是先問兩個問題:一個是這個市場現在的痛點究竟是什麼,這個地方的人們需要什麼,滴滴又能為他們帶來什麼?第二個問題是滴滴怎麼跟當地監管部門打交道,怎麼融入到現有的交通網絡中去?同時滴滴並不是在所有的市場都自己做,也會通過投資合作伙伴來做、

柳青表示,交通是個非常複雜的行業,影響到太多不同的領域和太多人,而互聯網交通還在嬰兒期。滴滴現在每天服務超過3000萬單,一年完成的行程有好幾十億,但移動出行觸達的需求才2%不到。她預計,未來幾年移動出行滲透率很可能會到10%-15%。而這樣規模的發展需要滴滴與出租車產業、汽車產業、監管部門、公共交通部門和海外同行共同合作。

以下為訪談紀要:

問:滴滴常常被叫做中國的優步。這好像不是很公平。能不能談談你們和別人的不同?

答:首先,成長在中國是最大的幸運。中國是全世界最有活力、也是最複雜的市場,從電商,交通,到醫療,到教育,消費者有這麼旺盛的需求,才能讓新一代企業獲得難以想象的巨大機遇。

很多歐洲的朋友表示,關注到中國政府實施很多政策,鼓勵創新,鼓勵數字經濟。其實在看得見的科技政策背後,還有幾十年積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土壤。今年是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的公共教育體系培養出一代一代有才華有動力的年輕人;中國和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帶來新的知識和資源;經濟發展創造出新的城市和社區— 有了這些全社會的積澱,才會有這樣的明星創新產業湧現出來。

柳青:有了當時的競爭,才成就了今天的滴滴

同時,中國也給創業者一些最有挑戰性的課題。倫敦有1000多萬人口;在中國,有27個城市比倫敦還大。這麼快、這麼迅猛的城市化腳步,那麼一方面,公共交通體系和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收到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中國承受不了倫敦、紐約那樣的汽車保有量。很多城市考慮到現實情況,都不得不限牌限行。比如北京實行抽籤制,中籤概率現在大概是1%。 上海採取拍賣制,有的時候能拍賣出3萬美元的價格。

因此,滴滴這樣的企業才需要發展出獨特的一站式的業務模式服務儘可能多的人。我們不能只照顧更富裕用戶的需求;還有那麼多人需要方便的公交,需要單車,需要拼車上班的選擇。打開滴滴,你現在可以用到超過10種不同的服務。哪裡有需要,我們就有責任在哪裡。這是滴滴和其他國家同行不同的地方。

第二點,是在業務模式之外,用什麼樣的態度和理念去解決這些挑戰。交通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這是個非常非常複雜的行業,它影響到太多不同的領域,影響太多人。現在,互聯網交通還在嬰兒期。滴滴現在每天服務超過3000萬單,一年完成的行程有好幾十億,好像很驚人,但其實移動出行觸達的需求才2%不到。我們預期未來幾年這個滲透率很可能會到10%-15%。這樣規模的發展一定不能靠自己去設計和完成。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努力要和出租車產業合作,和監管部門合作,和公共交通部門合作,和汽車產業合作,和海外同行合作。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們相信歸根結底,技術應該是包容性的,對社會來說是建設性不是顛覆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