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开州,人文史概述

开县虽地域偏僻,人居荒蛮,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却人才辈出,代不绝书。更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但为历代帝王将相所注视,更激励了一些贬居开县的官吏奋发向上,争取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包括对子女的培育,比如慕容章之子慕容延钊、柳公绰之子柳仲郢等,都成了后来的名将和重臣。这,不但给开县带来不同的文化形式,加速了开县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更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可能。

在唐及以后,除代表人物韦处厚外,还有大唐盛世“郑半朝”代表人物郑幼儒,欣然把自己的长子郑敬道下放到开州任刺史;《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之永贞革新代表人物王伾,被宪宗贬为开州司马;在开州十年磨一剑、上书皇帝“辩谤略”的散文家唐次,为开县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仅《全唐文》就收录有唐次4篇散文,另有《白帝祠祈雨文》、《祭龙潭祈雨文》、《祭蜀先主祈晴文》、《祭杨判官八弟文》,以及唐次的好友、户部侍郎权德舆写的《开州刺史新宅记》、《序》、《祭唐舍人文》等;唐代兵部尚书、书法名家柳公绰,曾任开州刺史……

自唐以后的数百年间,开县文化似乎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其实,这是一个地区或区域文化发展的孕育期,文化“由兴到衰、由衰而兴”的发展更替过程往往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到了清代,开县文化繁荣开始“回升”。晚清名臣李宗羲,26岁中举,30岁赴京殿试,中殿试二甲第25名,由知县到两江总督,并办南洋通商事务,后又兼江苏巡抚。李宗羲提倡强海防、抵外侮,谏议人才的发现与使用,反对修建颐和园,主张台湾设省等等,为今人所称道。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即“公车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在600多签名上书的举人中,开县就占6人,占四川省签名人数的十分之一,由此,开县被誉为“举子之乡”。

尤其是到了近代,刘伯承的出现,再次给开县文化注入了一剂兴奋剂。被誉为当代“军神”的刘伯承以足智多谋和以伤残之躯指挥作战屡建奇功而闻名于世,是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其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另有《合同战术》、《论苏军合围钳形攻势》等大量译著,被誉为“我军院校之父”,他建立和奠定了新中国军事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其军事理论研究成就被史学界认为是“无人望其项背”,其坚韧顽强、大智大勇的人文精神,是构成今日之开县文化的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