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輝:干 龍 洞

在開縣(開州區)白橋鄉原乾隆村中部地段,有一大面積的地殼裂變地貌。其裂變處與左右山脈斷層,下陷50多米,其裂變面積為五千多畝,下陷之地內山洞如網狀分佈;大小巖洞,互相銜結,處處連通,比比皆是;下陷之地表亂石如山狀堆雜,大如山谷,小似泥丸,儼然如石海之庫。在裂變地段的中部,有一個大巖洞,巖洞上刻有“幹龍洞”三個大字。

據當地人傳說,原乾隆村大面積地殼裂變時間為清乾隆年間,由於當時地殼裂變規模之大,到其現場便可知其驚心動魄的場面,影響之深,反映之遠,情勢之猛,撼動乾坤,堪稱萬物驚擾,地動山搖。當地政府官員便把這一“驚天地,動鬼神,撼山嶽”之大事上報,逐層稟至大清王朝並驚動了乾隆大帝。乾隆知曉這一情況後,便御筆親書了“幹龍洞”三個大字,星夜差人送往地殼裂變處,命地方官員 速請人拓刻於裂變處的大巖洞之上。以作鎮山之寶,防此之地再度裂變,免使庶民再受滅頂天災,以安其樂。傳說凡欲移走之龍,必有水方能興焉。幹者,水枯也。“幹龍”便成了無水之龍,無水之龍便失去動彈之能,更無法興風作浪了。這便是乾隆大帝御書“幹龍”之故。現乾隆村的裂變處名為“幹龍洞”概由此而來,原乾隆村村名以“乾隆”命名,大概緣於“幹龍洞”系乾隆大帝御題,且“蛟龍”再也沒有“輕舉妄動”,當地人民為了永記皇恩之故,因而以此名命之。又因“幹龍”與“乾隆”諧音。所以當地人稱幹龍洞、乾隆洞者均有之。

地殼裂變(發生地震或大面積山體滑坡),現在看來,不是一件什麼稀罕之事,而在乾隆時代,尚處封建社會時期,科學尚不發達,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和探究尚處模糊之態,思想閉塞。誤認為山體滑坡,地殼裂變是“蛟龍下海”(民間稱走蛟)所造而成。而“走蛟”就會造成颳大風、下暴雨、打驚雷的災害性天氣。飛砂走石,貽害無窮。因此民間大有聞“蛟”而色變之狀。特別懼怕本地有“走蛟”之事發生。而在開縣尤為突出;每年夏季大雨降臨之時,坐在山腳下的特別是居住之地周圍有泉水(民間稱浸水)的人民,便將處於一級警戒狀態(乾脆說處於緊急恐怖狀態)。一旦有“走蛟”之事發生,馬上奔逃性命。

可惜由於乾隆書寫的“幹龍洞”三個大字在文革浩劫中被“破四舊”了。“幹龍洞”三個大字雖然不見了,但當地人民仍視之若神靈,建有小廟,立有神牌,披有紅袍,設有祭壇,擺有供桌,砌有拜臺。每逢初一十五民俗大節,便有成百上千善男信女前往參觀。香火鼎盛,紙燭天燒。馨煙繚繞,鞭炮齊鳴。每逢此時此節,好不熱鬧。盛世之景,顯而現之。開明之界,方見人們的和諧安詳。但願此地永遠“幹龍”吧!但願“乾隆洞”的人民和天下所有的人民一樣,永遠乾坤興隆吧!(作者現供職於開縣漢豐一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