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街道、里巷、村名稱及其歷史源流

長治市城區1976年2月始為縣級建制。全區55.6平方公里,轄10個街道辦事處,兩個農工商聯合公司,人口24.63萬。長治古城,有東、西、南、北四門。依四門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四條大街周圍,又派生和支叉出許多街巷。今城內190多條街巷之名,有近100多條系從明、清兩代沿用至今,其中,因官署衙門得名的有32條,因寺觀、廟宇得名的有11條,因方位、地形得名的有22條,因人物姓氏得名的有16條。

解放後新開的路、街,多以意願取名,如英雄街、延安路、長安路、華豐街等;有以方位得名,如城東路、城西路、北城街等;也有一地理形勢取名的,如太行街、沿河街等。

城區管轄範圍內的32個村莊、菜場,以方位和地勢取名的12個。以姓氏取名的5個,以意願取名的7個,以官職取名的1個,以歷史典故得名的3個,以事物取名的4個。

英雄街及附近街巷名稱

長治街道、里巷、村名稱及其歷史源流

英雄街南起十字街口,北至西營街口。路長2000米、寬13米,設有人行道。1946年前稱衛前街。俗稱衛上。“衛”為明代軍事編制,於要地設衛。明永樂間“潞州衛”設於此。按所處方位分衛前、衛後、衛東、衛西4個街巷。1964年第二次太行群英會得名為英雄街(路)。【八一路】 南起西營街口,北至鹿家莊村南。是英雄路向北延伸部分。原名英雄路北街,1984年更名為八一路。因解放軍參加建設八一橋、八一廣場,為表紀念名之。

【北大街】 明清兩朝縣誌記載,潞安府南北城門不正,北門偏東,北街未正對南街。北大街北起北關街,南於東街相交,長1180米,因方位得名大北街。1984年取名北大街。

【延安北路】 北起紫金東街,南至東大街,全長2030米。1964年始建,因路經拆遷戶較多,到1980年方拓通,1983年鋪設瀝青路面。為發揚革命傳統,取名延安路。

【太行路】 位於市區北部,東西走向,原名新建路,新開的大街,寬20米。西起屈家莊(太焦線)東至長治自行車廠,全長6669米,稱十里長街。八一廣場以東為太行東街。因長治市處於太行山西麓,此路東達太行山麓而名。

【新市西街】 位於英雄路西側,西接中山巷,長80米,與新市東街相對,解放後為集市貿易場所,故名。街南北側各有一小巷。

【中山巷】 位於新市西街西頭,是一條東西小巷,西起兵士巷,東至新市西街。長240米。原名張皮巷,1932年國民黨長治縣黨部設於此巷,遂改名中山巷。

【東洲門街】 位於英雄路西,東西走向。東接英雄路,西至府上街,長435米。原潞州署衙東門東洲門,與此街相對,故名。

【普通街】 南起東洲門街,北至府後街,長380米。因街北口原有普通寺得名。

【東營街】 位於舊北城牆裡,大北街以東,東接延安北路,西連北大街。舊時為守城軍隊駐地,故名。

【武家巷】 位於英雄路東側。自英雄路向東伸延200米後轉彎,北與牛家圪道相通。因巷內居民姓武得名。一度因巷內遷入姓花的人家,也有人稱“武花巷”,但此名未能延續,現仍為“武家巷”。【鐵香爐巷】 位於英雄路東側。西起英雄路,東至北大街,長340米。舊時巷內有“觀音堂”(解放後拆除),堂內有金香爐一尊,故名金香爐巷。後金香爐被盜,又鑄鐵香爐,從此改稱鐵香爐巷。

【兵士巷】 位於舊潞安府東側。北連府東街,南接東斜街。道旁均為居民住宅,巷長280米,過去因是衛戍府署兵士所居之地,故名。

【縣前巷】 《潞安府志》載:“長治縣署在城東北隅”。此巷位於原縣署前,故名縣前巷,又名縣街口。

【半截井巷】 依神話傳說得名。相傳很早以前,有人在此打井至半,忽聞有聲音—“慢一些”自井下傳來,打井人驚恐不已,就此停止,故名。一、 南大街及其附近街巷名稱

【南大街】 北起十字街,南至南關,通長陵公路,為市區主要街道之一,全長2公里,以方位得名。

【梅輝坡】 位於市區十字街西南,烈士陵園東側。原為空地,堆積煤灰,形成坡狀。後建居民住宅,得名梅輝坡巷。分上梅輝坡和下梅輝坡。

【六府巷】 位於長治市西南隅,天晚集西側。巷長400米。明沈王朱模就藩潞州後,其子先後封王,有六王在此建府,故名。

【天晚集街】 位於長治市西南隅,北連石橋南,南接和平西街,長約2公里,道旁為居民住宅。明代,這裡是夜晚集市貿易場所,故名。

【爐坊巷】 位於南大街東側。西起南大街,東到香角巷,巷長190米。舊時為小爐匠聚集場所,故名。

【香角巷】 位於石頭街東面。南起演武巷,北通西獅子街,長320米。清代巷內有“觀音堂”、“五道廟”。因觀音堂、五道廟形成一角,時有燒香者,故名。

【石頭街】 位於南大街東側。西起南大街,東至香角巷,長170米。是舊沈王府通其花園之路,因路面用石頭鋪成,故名。

【萬香爐巷】 位於東華門北側。南起東華門,北至寶豐巷,長180米。舊時這裡曾有“觀音堂”,觀音堂內香爐特多,故名。

【演武巷】 位於南大街東側。西起西大街,東達長興街,長330米。演武巷為明“潞州衛”練兵習武之地,後成為街巷,故名。清代“潞澤營副將署”、“城守把總署”、“存營把總署”等軍事機構,均在北巷附近。

【紫金西街 紫金東街】 位於八一路東西側,(八一廣場南)西起城區紫坊村,東達郊區金口村,全長約5公里,街旁有居民住宅及企事業單位。原為菜地,1968年修建馬路,1975年鋪成瀝青路面,形成東西走向大街。因從紫坊村通往金口村,命名為紫金路。八一路西為紫金西街,路東為紫金東街。【東華門街】 位於南大街西側。東起南街,西至石橋南,長640米。舊沈王府皇城有東華門。此街正對東華門,故名。

【解放東街 解放西街】 位於城南,東起城東路,西至華豐南路,全長3公里,以南大街為界,分為解放東、西街。解放東街東口原有二仙廟,故名二仙巷。解放西街因為舊有昭覺寺,故名寺巷。為紀念1945年長治解放,1980年將二仙巷、寺巷分別改稱現名。

【紫坊巷】 在南大街西面,長380米。清代此地造紙,故名紙坊巷;後演變為紫坊巷。

【土木巷】 位於解放西街北側。南起解放西街,北至夾道巷,巷長280米,土路。舊時住戶甚少,樹木茂盛,故稱土木巷。

【南營街】 位於南大街西側,長治舊城南隅,長400米。宋代為駐兵之地,故名。

【府新街】 又名新街,位於沈王府南。舊有“守城司”、“玉皇廟”、“關帝廟”。其門前各有三個照壁,故名“一街九照壁”。

【杜府巷】 明時為杜氏府第所在地,故名。

【掌者巷】 位於東華門北,據傳明沈王府有一看管家院的老人,人稱“長者”,死後,沈王在此為其立祠,故名“長者巷”,後演變為“掌者巷”。一、 東大街及其附近街巷名稱

【東大街】 位於十字街以東。西起十字街,東達城東路,全長1330米。為本市主要街道之一,以方位得名。

【東關街】 以古城方位得名。據傳東關原來十分繁華,宋時金兀朮奪潞州放火燒為灰燼,後屢遭兵火。長治解放後,逐步擴建為居民住宅區,現有東關北1-7巷。

【廟道巷】 位於北大街東側。西起北大街,東達延安北路。因是城隍廟前東西穿行的道路,故名。

【牛家圪道】 位於英雄廣場南側。西起英雄廣場,東達北大街,長260米,因居民多姓牛,加之地勢低窪,故名,亦有因街呈牛角狀稱牛角圪道之說。

【長興街】 位於解放東街北側。北起鐵匙巷,南達解放東街,長480米。原有長興寺故名。《長治縣誌》載:“長興寺在古城東南隅”,“後唐長興四年建”。後拆除。【東獅子巷 西獅子巷】 位於延安路西側。西起爐坊巷,東達延安路,全長560米。以鐵匙巷為界,分東獅子巷和西獅子巷。過去沿街有若干尊石獅,故名。

【花園街】 位於延安路西側。東起延安路,西至鐵匙巷,長360米,因過去是沈王府花園,故名。當時看管花園者姓孟,所以這一帶又叫孟家花園。

【路渠巷】 位於延安路東側。西起延安路,東至安古巷。清代曾為長治縣署所在地,曾名南圪廊,因巷東有小渠,解放後改為現名。

【鐵匙巷】 位於東大街,舊時因巷內打製鐵匙(鍋鏟)頗有名氣得名。

【錫坊巷 小錫坊巷】 均因明清時為錫器手工業聚集場所得名。

【安古巷】 位於縣前巷南,由安姑巷演變而來。

【甜水巷】 位於城東路西側,東起城東路,西至延安路,長570米,長治城內之水鹼性大,苦澀難飲;唯該巷之水,甜且柔,故名。

【神後巷】 位於東大街北側。西起延安路,東達安古巷,長280米,解放前此地有府君廟,因位於府君廟後,故名。

西街及其附近街巷名稱

長治街道、里巷、村名稱及其歷史源流

【西大街】 東起十字街,西至西街口,全長1400米。是本市主要街道之一,道旁有各類商業設施及居民住宅,居民大多數為回族,以方位得名。

【府坡街】 位於西大街北側,南起西大街,北至東洲門街,全長460米。以上黨門為界,分為府上街和府坡街。

【遊嶺巷】 位於舊潞安府署西北橫崗高處。南接參府街,長260米,道旁為回民住宅區,古時這裡花木繁茂,是府署通往西面“看花”、“梳洗”二樓的大道。唐明皇李隆基任潞州“別駕”時常到此遊覽,得名“遊嶺”,亦稱輦道,巷名由此而來。因本地人you“遊”與niu“牛”不分,遊嶺巷亦稱牛嶺巷。

【石橋南街】 位於西大街中下段南側。北起西大街,南至天晚集街,長500米。因街南頭有石橋而得名。

【東斜街 西斜街】 位於舊潞安府署前。西起參府街口,東通蓮芳巷,全長460米。以上黨門為界分為東斜街和西斜街。因此街與舊潞安府署方位不平行,故名(東西)斜街。

【參府街】 位於西大街北側,舊潞安府西面,北起遊嶺街,南通西大街,與石橋南街正對,長220米,。街旁為回族居住區。此街明代為潞安府掌管行政、刑獄按察、軍事三府辦公處。清代有參將府,故名參府街,亦有將府之稱。

【令公巷】 位於太行太嶽烈士陵園西側。東起石橋南街。西至南頭街,長400米。明代,此地曾住一位令公,建有梳妝樓、令公閣,故名。【寶豐巷】 位於西大街南側。北起西大街,南通梅輝坡,長180米。舊時巷內多為商業攤販,商人們以買賣興旺之意取名“寶豐巷”。

【銅鍋街】 位於太行太嶽烈士陵園西側。東起石橋南街。西至營口巷,長400米。街旁大部分為回民住宅。唐代此處有鑄銅手工作坊,制鑄銅鍋及寺廟的銅像等,故名。

【蓮芳巷】 位於今蓮花池南側。北起蓮花池南牆,南至西大街,長160米,北高南低,因是通往蓮池的一道路,故名。

【城西路】 北起太行西街,南至五一橋東,與通往長治火車站的五一路相接。1969年拓通,長3178米。原稱大慶路。1984年改為現名,因其位於舊潞安府城牆西面,故名。

【五一路】 位於城西。1962年4月底前建成一橋以勞動節命名為“五一橋”,同時開通東起五一橋西至長治火車站的公路,故稱五一路。全長2300米。

【長安路】 東北起五一橋西,西南到原晉東南專署物資局倉庫,是通往長子縣城的公路,兩旁多公共設施。路名取平安之意。

【華豐路】 位於長治軸承廠東。八十年代初拓通,北起附城村,南至長子門村,一五一橋為界,分為華豐北路,華豐南路。因華豐鐵廠(現為長治軸承廠)而得名。

【南頭街】 位於舊城西城牆外偏南。因處於南營末端,俗稱南頭,故名。【府東街】 位於原潞安府署東西側。府西街為1980年新開,南起西大街,北至府後街,原名新開路,1984年定名為府西街。府東街南起東洲門街,北至府後街。此二街因分別位於潞安府署東、西側而得名。

【德華衚衕】 清代此巷有妓女院,院內有名妓叫德華,故名。

【鳳凰嘴】 位於城區西南部。因處於高地,形似鳳凰而得名。

五馬辦事處及其所轄村莊街巷名稱

長治街道、里巷、村名稱及其歷史源流

【五馬】 位於城區東南距八一廣場5公里。此地因出過“五馬”(清代知府),故名。

【北董村】 位於城區東南部,距南關4公里。據清《長治縣誌》載:觀司政通使申宏謨:“郡城南村落如織,二十里內有土堡三:北董鎮、蘇店鎮、(舊稱內董和中董)、南董鎮,以犄角郡城南保障一方者堡”。該村在北,故稱北董堡,或北董鎮。今稱北董村。

【北山頭 中山頭 南山頭】 位於城區東南,距市區約6公里。地處秋谷下,多丘陵,由北而南並排有三個村,分別稱北山頭、中山頭、南山頭。均因所處方位和地勢得名。中山頭現存文公廟、秋谷寺。

【小山頭】 位於市區東南,北董村東。唐稱北董溝。因村東有一小山頭,加之村小、人少,故稱小山頭。

【喜峰】 位於五馬東南2公里處。相傳此地原系範、霍、郭、慄四家墳地,名四墳村。民國十九年(1930)駐軍為吉利改為現名。

【秦家莊】 位於五馬南,距南關4公里。唐代此地有座秦家祠堂,故名。

【南石槽 北石槽】 位於城區東南。相傳,古時從天上掉下一塊隕石,頗像石槽。因二村分別建在隕石的南邊和北邊,故名。

【馬坊頭】 位於城區東南。距南關2公里。過去村中有車馬大店,車馬往來不絕,故名。

【小莊村】 位於長治城區南郊。莊小人少,故名。

【西南關】 位於長治舊城西南,舊稱小南關。因在南門西面,後改為現名。六、 常青辦事處及其所轄村莊街巷名稱

【紫坊村】 位於紫金路西端。原因村中有造紙坊,而得名“紙坊村”,後因說“紙”薄不能發財,為求吉利,將“紙”改為“紫”,遂成現名。

【附城村】 位於黑水河西岸,原村東有一大泊,長有許多蒲草,故名“蒲泊村”。抗戰時期,因蒲泊村在城之附近,改為附城村。

【角沿村】 位於長治舊城西北隅。因村建在城之西北角,故名。

【邱村】 位於長治城區西北隅。很早以前這裡是丘陵地,故名邱村。後經多年建設,雖成為平地,但地名沿用至今。(疑以居民姓氏得名)

【屈家莊】 位於舊城西北。原為屈家墳地,後建村,取是名。

【捉馬村】 位於八一廣場北面。原名郭馬村,以居民姓氏得名。據傳,清代有一將軍的馬受驚,跑至該村時被縛,從此改名捉馬村。【蔡家巷】 位於英雄路東。在市體委南側,東連北大街,長400米,從前因巷內居民多姓蔡,故名。原為一小巷,解放後開闢成一條東西街。【柏後村】 位於太行東街東段兩側,原名柏堠,因村東有柏谷山,村西有“堠”而得名。後逐漸演化為柏後。民族英雄任環之墓在該村。

【景家莊】 位於太行東街北側。原名柏景村。村東原有寺院,院內古柏參天,以後,依居民姓氏改為現名。

【長子門村】 位於長治舊城西南之城門處。舊時此地為通向長子縣的要衝,曾建城門及城樓,命名為長子門。該村因位於城門口,故名。

【桃園村】 位於城區東部,原來此地只有兩三戶人家,因桃樹多而名桃園。後來人丁興旺,改為桃園村。

【南關村】 位於長治舊城南門外,故名。在該村南原遺有琉璃閣二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