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報國六十載,宜昌這個央企讓所有人佩服!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今年,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建所的第六十個年頭。

六十年風雨兼程,七一〇所的發展風華正盛。對這個國字號的企業而言,骨子裡流淌的,有一半是宜昌的血液,另一半是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

“獻完青春獻子孫”——帶著人們對七一〇人的評價,記者走進這個肩負時代使命的研究所,探尋那些隨著歷史長河漸行漸遠的崢嶸歲月,以及沉澱在時光卷軸中老一輩七一〇人的事蹟。

是他們,為祖國海防事業的日漸強大奉獻了青春熱血和智慧汗水;也是他們,為七一〇所發展積澱了珍貴的技術財富和精神信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科研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01

“你們不是不要我,

而是要為國防事業付出更多心血。”

七一〇所1958年始建於上海市,歷經三次搬遷,1963年搬遷至江蘇省揚州市,1970年為支援響應國家“三線建設”,七一〇所1000餘職工和家屬溯江而上,義無反顧地搬遷到宜昌江南的一個小山溝——艾家鎮七里衝。那是一個三面環山、小溪貫通的小山溝,信息閉塞、貧窮落後,符合進山、分散、隱蔽的戰略選址要求。落後的生產生活條件以及不通公路,讓老一輩的七一〇人吃了不少苦。

當時國際形勢嚴重惡化,為了抓緊時間搞建設,七一〇所包括科研工作人員在內的全體職工和建築工人們一起投入到火熱的“三線建設”戰鬥中。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大戰30天,拿下403”“苦戰六晝夜,建成單身樓”“連戰15日,修好備戰路”……在“會戰”中,從領導到職工都沒有節假日,白天晚上三班倒,背水泥、扛石頭、卸船裝車,每頓三兩饅頭一碗菜湯,沒有一分錢加班工資和施工補助,但大家沒有半句怨言。

就是這樣一批“三線人”,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在一個小山溝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通水通電,建成近7萬平方米的建築群,有專用實驗室、科研辦公大樓、試製工廠、學校、住宅、幼兒園、糧店、商店等。1971年3月,全所徹底從江蘇揚州搬進七里衝,開始了長達20年的“三線”生活。

一個山大人稀的窮山溝,突然來了1000多號人,遠離城市,交通不便,物資匱乏,職工們要在這裡創業、搞科研,難度可想而知。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當時生產隊供應蔬菜能力有限,職工們就萌生了自己開荒種菜的想法。山溝裡耕地有限,不能和當地村民爭地,職工們就爬到山上開荒,開闢出一小塊一小塊狹長的田。水在山下水溝裡,為了種菜,職工們不得不從山腳下挑水上山。生產生活需要用煤,職工們就自己學習打煤球,建起了小型打煤廠。

山溝裡的科研環境更是艱苦,以三個主體研究室為例,每個單位七八十人或近百人擠在一棟磚瓦結構的三層小樓裡,它既是人員辦公、產品研製試驗的場地,也是器材、資料、雜物的存放地。那時,沒有電腦、電視、空調這些現代電器,就連普通的電風扇、炭火盆也不是每個辦公室、工作間都能配備。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生活的艱苦、科研的不便,倒沒有嚇退職工們,卻苦了孩子們。有一位老職工回憶,她和愛人都在所裡工作,經常需要加班、出差,只好把女兒和兒子寄放在同事家裡。兒子5年級時主動提出要獨立生活。就這樣,她的兒子從5年級開始就拿著家裡的餐票,脖子上掛著鑰匙,獨立生活。當初兒子也不理解他們,在心裡埋怨他們。直到工作以後,兒子才瞭解父母的不容易,和他們說:“我現在才知道,你們不是不要我,而是要為國家的國防事業奮鬥,付出更多的心血。”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有的同志把晉升正高級技術職稱的機會讓給了下屬;有的因長期出差在外地或忙於業務,無暇顧及兒女的學習教育,耽誤了孩子的升學前程;有的因長期工作勞累和體力透支,落下了種種病根,過早離開了人世。

獻完青春獻子孫。這些同志幾十年如一日,春夏秋冬不停歇,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勞動,開拓、延續著七一〇所的科研事業。

02

若我無法歸來,請記得還清債務。

每一項軍工任務的背後,都有很多英雄默默無聞的無私付出。

在抗美援越期間,七一〇所的科技人員多次奉命前往越南,執行特別艱險的作戰任務。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衝鋒在危機四伏的戰場前線,為減少戰士傷亡,贏得戰爭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1972年的夏天,七一〇所派出了5名同志赴越南前線。該所前所長桑好文就是其中之一。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當時,這些任務都是秘密下達的,哪怕對家人,都不能透露分毫。接到任務時,桑好文的妻子,同樣是七一〇所技術骨幹的黃慧珠,正在浙江寧波出差。無法聯繫上妻子的桑好文翻出紙筆寫了一封信,寄到了位於上海的黃慧珠孃家。

就是這樣一封不到300字的信,時隔多年後被黃慧珠憶起時,仍然唏噓不已。那是在桑好文赴越的20多天後,結束海試任務的黃慧珠順道探望孃家,從母親手裡接過了這封意味深長的信。

信中這樣寫道:“慧珠,我接到通知要去完成任務。對於此行,我已做好犧牲的準備。倘若如此,你也不必太過傷心,一切還應看開些,照顧好自己和孩子。”

接下來的一百餘字,則是一堆“流水賬”:“因老家蓋房,還欠所財務科90元,欠黃大文30元,欠陳工45元......”一小排數字,清晰地記錄著每一筆未清的外債。

結尾,桑好文不忘叮囑:“若我無法回來,記得將欠賬歸還,切記!”

捏著這一紙信箋,黃慧珠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呆呆地癱坐在凳子上,許久才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同樣是某型軍工產品的設計師,她又怎能不清楚這項任務背後的艱險!但也正因如此,她比任何時候都瞭然丈夫肩上揹負的責任與使命。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1992年12月2日,七一〇所優秀的科研工作者——張國強在辦公室因胃部大出血而被送進醫院。醫生一看片子震驚了:胃癌晚期,這位同志為何不珍惜生命,難道他沒有疼痛的感覺?

他怎麼會沒有感覺?只是這個鐵人一心撲在工作上,身體不舒服也只當是胃病,隨便吃點藥就打發了。為了擠出更多的時間搞科研,張國強平時吃的隨便,久而久之,積勞成疾。

自知時日不多,張國強放棄複雜的治療,每日頂著巨痛趕寫改進產品的設想。彌留之際,他用虛弱的聲音叮囑前來探病的領導和同事:“某型產品,要在沉浮控制和出擊的時速上,再花些功夫。”說完從枕頭下抽出一摞稿紙,“這是我的設想,不成熟,供參考。”此情此景,令在場者無不震撼動容。時任所長劉治平接過稿紙,雙眼含淚地說:“國強同志,安心養病,剩下的工作交給我們。”他這才閉上雙眼,放心地走了。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1996年8月的一天,被譽為“老黃牛”的孫紀學從實驗室出來,在回家的途中倒下了。

他是七一〇所高級工程師。自進入七一〇所以來,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出差協作和做試驗上。他曾說,人生最珍貴的就是時間。孫紀學在醫院彌留之際,不忘掏出鑰匙交給他親密的戰友:“櫃子裡有我幾十年積累的資料,就算是我留給大家離別的禮物。”說完,帶著他對海防科研事業一生的熱愛與不捨,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03

我有一個爸爸,他住在電話裡

每一型軍工產品的研製,都有一群科研工作者在日以繼夜地研發攻關。

軍工產品在交付之前,都要經過層層嚴苛的試驗考核。海上試驗是多數技術人員的家常便飯。但出海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美好,除了要忍受長期枯燥反覆的試驗生活之外,還要克服因為暈船帶來的嚴重生理不適。

經常聽到做海試的同志這樣描述:遇到惡劣海況的時候,就會看到甲板上歪歪倒倒一大片,呻吟聲、嘔吐聲此起彼伏,吐到虛弱無力、面色蠟黃的科研人員就這樣橫七豎八地躺在甲板上,那感覺簡直是“生不如死”。但只要到了海試關鍵時刻,一聲令下,科研人員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滿血復活”、迅速就位,全神貫注、精神飽滿地投入到海試工作中。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在產品研製過程中,出差、試驗就像家常便飯,少則三五天,多則七八個月。命令一下,任務一來,必須說走就走。久而久之,很多科研人員都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隨時準備好一個帶有日常出差用品的行李包,以防緊急任務可以做到隨叫隨走。

不論是在蚊蟲肆虐的荒郊野外,還是巨浪滔天的深海試驗區,不管是酷暑難當,還是風雪漫天,他們始終和產品一道經歷著測試與考驗,在激流中撞擊,在風浪裡沉浮,在逆流中拼搏,這是測試產品,也是驗證他們對祖國的那份忠誠。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為了壯大國家海防事業,很多科研工作者和家人聚少離多,甚至逢年過節,家裡有緊急情況,孩子三病兩痛,都無法及時陪伴身邊,甚至很久都失去聯絡。

七一〇所有個年輕的技術人員,他出差參加試驗時,孩子剛出生,等他回來時,孩子已經會叫爸爸了。因為經常見不到父親,只能電話聯繫,當別人詢問孩子“你爸爸在哪裡”時,孩子竟天真地回答:“我的爸爸住在電話裡。”

科研工作,有心酸、有抉擇、有牽掛、有離合。但他們深深明白,國防事業強一分,更多的家庭就會有更多一分的安全感。

04

“要對得起國家和時代賦予的使命擔當”

七一〇所是我國水中兵器總體技術研究所之一。“所謂總體所,就是擔負著引領整個行業發展的重任,代表著國家最高水平。”他們必須對得起這個定位,對得起國家和時代賦予的使命擔當。

現在我國已經公開報道過的海軍的幾大“利器”,都有他們研發生產的各類裝備。可以說,七一〇所在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的領域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在七一〇所產品研製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一種精神信仰貫穿始終,這就是“嚴、細、慎、實”的工匠精神。

例如:在水下滑翔機研發領域,某知名大學團隊從2002年便開始介入研究,推出產品,比七一〇所早了近10年。但是在2011年一項產品競標中,七一〇所某部擊敗了他們,拿下了項目,憑藉的就是堅實的基礎研究水平和高標準的創新能力。

七一〇所提出了具有抗流能力的“三節”滑翔機,在水下的行駛速度更快,可以在某些洋流中使用。“當時中標後,該大學專家團隊對我們所的一些方案設想提出了質疑,認為我們雖然中了標,但是標書中的一些技術指標可能達不到,最終無法交差。”據一位老同志回憶,當時為了證明七一〇所的科研實力,項目團隊沒日沒夜地搞研發,人可以換班休息,但是試驗設備必須24小時持續運轉。有的科研人員長期呆在試驗場地,家人經常半個月也見不上一面。最終,憑藉團隊協作攻堅,七一〇所交出了令客戶滿意的產品,也得到了同行的認同。從此,在水下滑翔機領域,七一〇所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建所60年來,七一〇所共研製了40餘型產品並裝備用戶,填補100餘項技術空白,完成了863、97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高精尖創新項目研究成果運用轉化,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科研成果四百餘項。曾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摘取了國防科研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獎牌。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除了做軍品,七一〇所還很好地融入地方經濟建設,也就是要走軍民融合的發展之路。宜昌歷任主要領導對推動軍民融合都高度重視,湖北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霽來宜履新不久就親訪七一〇所,對推動軍民融合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思路。

七一〇所紮根宜昌60年了,有一半是宜昌的血液。七一〇人早就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宜昌人。七一〇所積極響應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在建功國防事業的同時,努力為宜昌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出一份來自於七一〇所的力量。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充分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自動化,促進了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依託宜昌擁有的稻花香、枝江等知名白酒企業,研發出白酒智能裝備及生產管理系統,併成功在企業應用。走出了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成為行業創新典範,引來眾多同行的參觀和學習,並相繼推廣到茅臺、瀘州老窖、古井貢、紅星二鍋頭等近百家知名酒企應用。

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探索上,七一〇所從2007年開始與宜昌市政府合作,為宜昌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依託三峽雲計算中心,為宜昌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整合全市信息資源,構建統一政務雲平臺,覆蓋“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扶貧濟困”各個方面。其中,宜昌網格化管理模式抓住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重大機遇,全面系統推進社會管理理念,探索構建了以人為本的網格化管理模式。目前,這套網格化系統在逐漸走向全國的同時,也成為七一〇所軍民融合的又一個拳頭產品。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不忘初心,劈波斬浪,六十載薪火相傳鑄輝煌;牢記使命,勇於擔當,新時代興裝強軍譜華章。站在新起點,七一〇所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要求,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強化戰略引領,推進卓越績效管理,深化改革,持續創新。七一〇所黨委堅持抓黨建從工作出發,抓工作從黨建入手,聚焦“制度化十融入式”兩條主線,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夯實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制度“六位一體”建設,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事業的發展優勢,闊步邁進高質量發展新徵程,為建設海洋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勇前進!

本文為推廣消息。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來源 | 中船重工第710研究所

記者 | 王瑩、曹陽、田小春

强军报国六十载,宜昌这个央企让所有人佩服!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