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三大股指高開低走,「救市」重要「治市」更重要

10月17日,受歐美主要股市大幅上漲的影響,A股三大指數上證指數、深成指以及創業板指數出現高開。但是,高開過後並沒有繼續上漲。此後,上證指數在2600點之下震盪,按最低點位測算,與2015年5178點相比幾近腰斬,投資者對於市場的信心面臨考驗。

客觀來說,資本市場就是一個靠信心支撐的市場,股票價格指數,本質上就是投資者的信心指數。指數的漲跌,反映出投資者對於市場的信心變化。對於資本市場而言,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事實上,從此前幾輪牛市行情看,A股市場並不缺乏資金,倒是投資者信心常常缺乏。多年來,監管部門一直在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不僅國內的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企業年金以及養老金等紛紛入市,境外的QFII、RQFII,以及滬港通、深港通、“入摩”等,都為A股帶來巨量資金,可是股市的表現仍然不盡如人意。這也可以說明,股市的低迷,並不是靠引資就能解決的。

針對股市的低迷表現,市場上又出現了“救市”的聲音。甚至有業內人士提出了具體的“救市”舉措,包括暫停新股發行、取消股票交易印花稅、設立平準基金、加大證金公司與匯金公司等“國家隊”入市的力度等,不一而足。不過,這些措施是否可行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需要思考的是,即使監管部門出手干預市場進行“救市”,那也只能救一時。如果今後股市再出現類似情形,難道監管部門要一再出手?畢竟,監管部門頻頻出手干預市場,不僅有違A股的市場化原則,客觀上也不利於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目前情勢下,監管部門出臺相關措施穩住市場,不讓股市繼續創出新低,顯然是非常有必要的。實際上,相較於監管部門出手“救市”,對中國資本市場進行綜合治理更為重要。通過對資本市場進行綜合治理,保護好投資者的利益,才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根本。

對A股市場進行綜合治理,可從多方面著手。首先,正如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劉士餘與投資者代表座談時,投資者代表所提出的建議那樣,要提升股市的戰略地位。

目前的資本市場,更偏重於發揮其融資功能,投資屬性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這也導致資本市場的定價功能與優化資源配置功能被扭曲。要將A股打造成融資功能與投資屬性兼備的市場,就不能偏重於其融資功能的發揮。比如,在市場低迷時,可從一週發行兩隻新股調整為兩週發行一隻新股,甚至是一月只發行一隻新股,以保證新股IPO的連續性。

其次,要盡最大限度減少對資本市場的抽血行為。除了新股IPO外,對於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須實行一定的限制。比如,只有那些業績較好,淨資產收益率較高,且回報投資者積極的上市公司才能再融資。再如,對於限售股的套現應進一步收緊,可從延長解禁期限、減持比例上著手,將其對市場的影響減至最低。

當然,最重要的還在於保護好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保護好中小投資者的利益,A股才會真正迎來“春天”。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建議對《證券法》修訂時,大幅提高違規成本,對違規者實行嚴刑峻法。與此同時,應早日推出集體訴訟制度,並著手製訂《證券投資者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為資本市場的發展保駕護航。

曹中銘(財經評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