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曲藝會說話,這檔中秋特別節目「聲色」兼備

傳統曲藝會說話,這檔中秋特別節目“聲色”兼備

導讀:這個中秋,《金秋曲藝大聯歡》在“相聲大聯歡”的基礎之上,融入其他中國傳統“說唱”藝術。多種元素的融合和嫁接在帶給觀眾更多歡笑的同時,也給予了相聲、雙簧、二人轉等曲藝形式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文 | 喜萌

“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精美的三層玲瓏塔掛滿燈籠,桌上擺滿瓜果月餅,琵琶、雜技、相聲……伴隨開場舞《玲瓏寶塔》,今年的《金秋曲藝大聯歡》正式拉開帷幕。

《金秋曲藝大聯歡》是由央視綜藝頻道《我愛滿堂彩》團隊攜手曲藝及文娛各界打造的中秋特別節目。2016年起,《我愛滿堂彩》團隊連續打造“相聲大聯歡”品牌系列節目,寄望藉由相聲界“前輩”“新秀”的大聯歡,傳承和創新相聲的發展。今年,節目轉型為“曲藝大聯歡”,融入更多曲藝元素,同時設置了“說唱隊”“頌說隊”兩隊,分別以搶奪“曲藝練習生”的形式引出不同嘉賓,將“舊”橋段“新”加工,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喜慶熱鬧的中秋晚會。

傳統曲藝會說話,這檔中秋特別節目“聲色”兼備

“雜”而不亂,展現文化積澱

《金秋曲藝大聯歡》脫胎於“相聲大聯歡”品牌,因此此次的兩期節目中,相聲演員陣容依然強大,不僅有苗阜、李菁等優秀的青年相聲演員,更有來自文娛各界的明星諸如張凱麗、許凱、劉愷威等齊聚舞臺。張凱麗、方芳以戲曲唱經典,重新演繹《再回首》《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姐妹花”過了把“相聲癮”。韓喬生用足球的換位解說,融合“快樂相聲”,給觀眾帶來了一波波的歡聲笑語。

傳統曲藝會說話,這檔中秋特別節目“聲色”兼備

兩期節目以相聲表演為主體,在保持原有氣質的基礎上,也在其中穿插了竹板書、小曲小調、快板、雙簧、魔術、二人轉等其他曲藝樣式。演員劉愷威攜手魔術師王禹首次體驗驚險魔術,期間妙語連珠、包袱不斷;王芳、王為念的曲藝節目《數來寶》,將古詩與快板完美結合;更有“玉兔精”李玲玉搭檔大兵跨界演雙簧,讓觀眾感受到歡快的中秋氛圍。

更重要的是,這些表演內容都經過了主題化的編創,實現了多樣的表演形式與濃厚情感的融合,傳遞出了濃濃的文化底蘊。例如出現在數來寶《跟我學》中的《三打白骨精》,以及苗阜和許凱一起表演的《拆西廂》,都展現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無窮魅力。一群少年在以“月”為題進行的“詩詞battle”中,吟誦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詩句,抒發了以月亮為象徵的思念和團圓之情,與中秋佳節的氛圍頗為契合。

傳統曲藝會說話,這檔中秋特別節目“聲色”兼備

可以說,《金秋曲藝大聯歡》通過不同形式的曲藝節目呈現,以文化為核心,打造了一場屬於中華民族的文藝盛宴。

顛覆模式,創新與經典可“兼得”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之前的“相聲大聯歡”,今年的《金秋曲藝大聯歡》不僅延續了以往“喜劇盛典”的節目氛圍,更是以“繼承傳統再創新”為核心理念,真正做到了將傳承與創新相融合。節目中引入“曲藝練習生”的概念,每期有八位跨界嘉賓作為“練習生”挑戰傳統曲藝,並融入時下流行的公演、競演舞臺模式進行團隊對抗。由相聲演員周煒、王彤分別組成“說唱隊”與“頌說隊”,“曲藝練習生”在表演後可在兩支隊伍中自願做出選擇。於是為了能搶得心儀隊員,兩隊只能“各顯神通”,也因此出現了許多讓人忍俊不禁的場景,使得節目更具趣味性和綜藝感。

傳統曲藝會說話,這檔中秋特別節目“聲色”兼備

除了富於創新思維的節目模式,節目組在舞美設計上也十分用心。節目以經典曲藝作品《玲瓏塔》中的“玲瓏寶塔”為原型,在現場搭建了一座三層高的寶塔。每一位“曲藝練習生”都從塔中走出,在增添儀式感與神秘感的同時,也還原了傳統曲藝與觀眾“零距離互動”的表演形式。

每期節目的最後,則“迴歸經典”,以傳統曲藝作為“壓軸節目”。第一期節目中,代表曲藝民俗類的“天橋八大怪”亮相舞臺,現場展示摔跤、賽活驢、牛胯骨等雜技技藝,還原彼時天橋民間藝人的“拿手絕活兒”。第二期更有譚派單絃藝術代表趙玉明、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馬玉萍、梅花大鼓表演藝術家王玉蘭、“男京韻第一人”種玉傑四位曲藝屆老藝術家齊聚一堂,現場獻唱經典曲目。其中,年齡最大的趙玉明老師已經90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嗓音洪亮,而她依然優美的唱腔更是贏得了滿堂喝彩,也讓現場所有人為他們對曲藝傳承的貢獻與堅守敬佩不已。

描繪時代,“以口語說唱故事”

曲藝作為一門表演藝術,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而來,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活在中國民間的各族曲藝曲種約有400個左右。曲藝經由漫長的發展能保留下來,“秘密”就在於其用“口語說唱”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並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以相聲為例,過去有老相聲、傳統相聲,現在有新相聲,它們一直將國人的文化、禮儀、習慣、愛好都融入到作品當中,去不斷地更新、傳遞、表達。

傳統曲藝會說話,這檔中秋特別節目“聲色”兼備

《金秋曲藝大聯歡》儼然做到了這一點。節目依然以跨界體驗和“混搭”為主,邀請曲藝各界明星與跨界嘉賓同臺合作,讓節目的表演形式和呈現效果更具有戲劇張力,同時內容上也得到了很大的豐富。李玲玉、雲飛、劉楚恬、大兵等人在雙簧表演中,緊扣時代熱點,融入了“冬奧”元素;高曉攀、杜寧林、胡可瑜、李明珠等人表演的小品中,當代“奶奶們”的生活被娓娓道來,緊扣獨生子女、關愛老人等社會議題。演員將自己擅長的部分融入到相聲當中去,歌手也利用歌詞當中合轍押韻的方式,通過歌曲表現喜樂效果,讓觀眾在捧腹大笑的同時感受到曲藝的包容性與時代性。

作為國家級媒體,今年三臺融合後成立的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更是肩負使命:不僅要關注宏大敘事,聚焦重大社會議題,也更應該底層敘事方面更加親民、更加受到觀眾喜愛,尤其在關注民生等方面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曲藝作品的所有創作都來源於生活,理應鮮活、貼切地表達當下百姓生活的狀態。因此,央視對“相聲大聯歡”品牌系列節目的打造“順理成章”。早在“相聲大聯歡”推出初期,出於對相聲以及喜劇純粹的情懷和使命,央視製作團隊便始終在尋求突破,嘗試通過節目模式、內容創新、藝術融合等形式,打破現有的觀演關係,將臺上臺下進行融合,把更多有影響力的人集合到這個平臺上,讓他們深入到百姓中,使得“大聯歡”陪伴觀眾度過更多節日時光。

此次《金秋曲藝大聯歡》將傳統藝術與火熱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做到了讓觀眾看得開心。另一方面,從節目構思、節目呈現和節目意義上都做到了高標準、有意思、有意義,在純粹娛樂的功能之外,具備了更持續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央視在定位行業視角,注重思想性、文化性的傳承和發展方面的匠心精神,也得以更充分的展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