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理”书记

“理”书记是会同县高椅乡雪峰村原党支部书记。本姓“李”而不姓“理”,因为他在群众工作中一身正气,处事坚持讲“理”,做到以“理”服人,深得村民们的信任。村里大事小事,特别一碰到什么纠纷解不开,当事人总会说,我们去问“理”书记,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久而久之,村民们都叫他“理”书记。正因为有这么一位“理”书记,雪峰村二十年来,没有一个信访问题出村,没有一个信访人到乡到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无访”村。

难判不难判 相片说了算

2016年2月4日早晨,村民项某、李某脸带怒意地来到“理”书记家,要求断一断两人竹山的纠纷。

雪峰村是一个山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是群众的最大资本,因此山地林权在村民的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农村山林划界往往比较简单,通常以某棵树、一块石头、一条小路为标志,但由于农村人员大量外出,山林管理滞后,一定时间后,分界标志会自然或人为消失,从而出现山林纠纷。

听了两人的诉说,“理”书记不急不忙地说:“此事我说了不算,但有人说了算。”

“谁说了算?”项某、李某异口同声地问。

“相片”。

说完,“理”书记从房里拿出几本山林、田地相册。从中找出了10张照片给项某、李某看。两人看了一会,笑着说:“书记,我们服了。”原来,10张相片记载了两人林地界线十年来的变化情况。界线在哪,相片上一目了然。

十多年来,为防止打工回来的群众产生山林纠纷而上访,村委会对村民之间的山林界线每年拍照留存,实行图案管理。

办事不偏袒 事实说了算

“群众上访,是想寻求公理。当事情得到公正处理,谁想去上访?我们村有什么事,‘理’书记都能公正处理,我们都信他的。”群众说起他们的“理”书记,无一不翘指称赞。

2014年4月的一天,村边田地里,“理”书记的弟弟和同村群众张某围着一头小牛犊争吵不休,都坚持说是自己的牛。围观的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眼看两人要动手,有人说:不要争了,快叫“理”书记来。

“理书记来,能成吗?这是他亲弟弟呢,还是到派出所去吧。”也有人说。

“还是叫理书记,我相信他会主持公道。”张某说。

理书记到场后,一看那小牛犊,还真和自己弟弟前段丢了的小牛有几分相似。

“有可能真是弟弟丢了的牛。”理书记心理想。“但不能简单地判断呀,得以事实来证明。”想了想,“理书记”想到一个办法。对弟弟和张某说:“你们俩不要争,去把母牛赶来。”

不久,两头母牛一到,小牛犊直奔张某家的母牛而去,结果一目了然。

“对不起,老张,是我搞错了。”“理”书记的弟弟不好意思地向张某表示了歉意。

干部贪不贪 群众说了算

能治病的医师不能算高明的医师,会预防的医师才是最高明的医师。同样,能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的干部不能算高明的干部,只有从源头上防止信访问题产生的干部才是高明的干部。“理”书记是一位善于治“病”,更善于防“病”的干部。

2012年,通过村委“理”书记一班人的努力,村级公路硬化项目终于动工,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对于一个小山村来说,这可是一个大项目。许多村民对村委会是不是能做到廉洁不贪腐,持有疑虑,有的人甚至说,这下村干部要发财了。

村民们的心思“理”书记知道,廉洁办事的纪律他更知道。为了不让村干部犯错误,为了让村民们放心。“理”书记采取群众负责、分段监管、共同理财的办法,把修路管理主动权给了群众。即村民每家派出1人,组成10个工程质量监管组和一个经费开支监管组。每一段工程质量由各组签押负责,每一笔经费开支必须由监管组每一个成员签字。

工程竣工后,村委对工程开支账务召集群众审查,但村民们都说:“村里这样做事这样实在,我们完全放心,不要审了,需要我签字我立马签字。”

这就是村里的“理”书记,一个让群众充满了信任的书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