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1897年,当年德军登陆时所看见的青岛民居,你知道是什么模样?现在还有吗?

答案是:在李沧区的板桥坊村就有,而且存量不少。

这些民居,青砖石墙小巧玲珑,大多深藏于村中小巷的深处。

据史料记载,该村落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一、板桥坊村的地理:

下图左上角红色为板桥坊村的地图位置: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结合上面地图来看。

据青岛市档案馆资料记载,沧口北部的楼山,山势不算高峻挺拔,轮廓却清丽柔和,几个山头连绵起伏。

据说在清朝同治年间的地图上,此山标志为“漏山”。老百姓嫌“漏”字不吉利,又见其山形两峰相连如高楼,遂将“漏”字改为“楼”字。

楼山山南有一条无名河,自东向西蜿蜒入海。在河与楼山之间,坐落着一个千余户人家的村庄。它位于水之阴、山之阳,河道弯弯,如玉带绕村。

若干年前,村民们在村西的河面上架起一座木板桥,因此村庄就得了一个颇有诗词意境的名字:板桥坊村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板桥坊古民居,建筑之美存量之多,源自古村本身的富有。村民昔日,进山有斧斤之获,下海则有鱼盐之利。

这里还是岛城名人胡子宏的故里,那二进式的四合院和“胡氏客厅”的主人,就是他。

“文革”期间,崂山县进行新农村住宅规划,使得若干老街老屋荡然无存。村庄面貌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由于是“城中村”,板桥坊则逃过了此劫。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像板桥坊这样保存基本完整的地方民居,在青岛市区已经很少见了。希望政府在改造过程中,能够予以整体性的保留,开发成民俗景点,让居民得到与新建小区一样的物质享受和服务。”

——有热友网友建议

二、板桥坊村的历史:

板桥坊村居民以胡姓最多,高姓次之,过去大家戏称板桥坊为“胡高村”。

村里第一户居民是自流亭迁来的胡家。迄今传四十世,历四百余年。

高氏家族200多年前自崂山石人河村迁来。高家从“德”字辈落户板桥坊,现也已有9代,人丁兴旺,成为板桥坊的第二大姓。

胡高两姓一直不忘祖籍,几百年来年年春节都回老家祭祖。每到除夕夜12点放了爆竹,吃了饺子,各家男丁便出发回乡,胡家去即墨洼里,高家去崂山石人河。家境好的抬着食盒,家境差的背几个“过年饽饽”,一路急行,及至步行到老家天已放亮,在老茔里祭祖后还要挨家挨户去拜年,常常到初一傍晚才能走回来。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板桥坊村北,是青岛市有名的“卡子门”。

上世纪初进出青岛只有两条路,一走李村,一走板桥坊。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在板桥坊村北、四流中路的尽头设了一个关卡盘查行人,缠满铁蒺藜的栅栏门由日伪军把守,出入人等必经搜身才放行。

栅栏门开关定时,以同兴纱厂(现国棉八厂)上下班汽笛鸣响为准,早6时开晚6时关,过时宵禁。老百姓出入要带通行证。若无通行证,轻则打骂关押,重则当场丧命。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卡子门最大的功能是“卡”。

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在这里设卡限制粮食进出。

有档案记载,国棉八厂有位工人把自己平时节省下的供应口粮伪装成小孩带出卡子门,孝敬农村的老人。结果被截获,把守关卡者把当事者的购粮证要来,减去这部分口粮——你不是吃不了么?那就“卡”下来吧!

90岁的家住海安路的徐女士说:解放前,她从老家胶州步行来青岛。走到板桥坊,被“卡子门”拦住。没有“通行证”,哨兵不听任何解释。眼看就要日落西山了,幸得板桥坊村中一位好心人出面作保,徐瑞清女士才得以通过“卡子门”,进入了青岛市。

现在,卡子门已经是市区的一部分,过去的遗址只剩那座办公的房子了。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为截断出入青岛的大路,日本鬼子抓村民们在楼山脚下板桥坊村北挖了一条深3米宽5米的大沟,沧口一带的老百姓叫它“北壕沟”,有伪军日夜巡逻,无人敢随便翻越。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据《板桥坊游记》记载:卡子门西北有一天然沟壑,人称“万人坑”。日本鬼子的卡车时常载满中国人,来此处决。日本人行刑用刀斩首,一刀下去身首异处。一刀未果,有的鲜血喷溅跑前几步倒毙。沟壑内,尸骨累累。成群的野狗围聚啃噬,看见行人,满嘴是血两眼泛红。1945年日本投降后,卡子门撤掉,那条十几里长的北壕沟才一年年逐渐填平。

解放前,板桥坊出过一个名人,叫胡延兴,字子宏。他是当时沧口一带的首富,曾任四沧区区长。鼎盛之时家有良田999亩,还是沧口历史第一个开上小汽车和敞篷轿车的人。而他的胡氏客厅是当时板桥坊最气派的建筑。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但胡子宏的知名,却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富有,主要还是因为他的乐善好施,慷慨大方。

胡子宏一生最好交友,下至村夫渔民,上至达官贵人,他全都笑迎进门 ,尊为上宾。为了能更好地接待这些客人,胡子宏专门建造了胡氏客厅,只用于接待不用于居住。

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曾赐匾额一块,上书:“急公好义”。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仗义之人,却于1937年遭人陷害而死。8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板桥坊提起胡子宏,村民们仍津津乐道于他的故事。

三、板桥坊村的现状:

但是现在,“城中村”、“贫民窟”、“青岛市最早的自然村之一”,这些称谓也都属于它——板桥坊村。

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雨,村子已显得古旧、破败。村里的房子普遍比较低矮,青砖、白墙、小窗是村里房屋的主要特点。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房屋低矮破败,环境脏乱差,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

“很多房间已经破损得十分严重了,雨天还会漏雨。”

“村里没有挖下水道,这些水沟是排水用的。”

“虽然是水泥路,但一到冬天街上就很难走,全是冰,只能从别的胡同里绕着走。”

“出租板桥坊村平房两间,有简单家具,月租150至200元。”

据板桥坊村居民说,现在板桥坊村很多年轻人都已经搬出去了,住在这里的只有少数板桥坊村里的老年人,大部分是外来的租户,多是外来的农民工、小商贩。租住价格低,是他们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5月8日,板桥坊村。

村子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条条狭长的小巷四通八达,连接起一排排旧式老屋。院落中的老梧桐树上挂满了紫色的梧桐花,散发着淡淡清香。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居民院落占地都不大,蛛网细丝般的小胡同窄窄长长。宽者一米挂零,窄者不足一米,两个人迎面走来还得侧身而过。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在这里,少见年轻人的身影。伴随着夕阳西下,几位老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下棋,仿佛让都市生活突然放慢了脚步。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四、板桥坊村的未来:

板桥坊旧村改造回顾:

据了解,2000年板桥坊村就冻结了户口、房产,进入了拆迁程序。但由于板桥坊涉及的拆迁范围和户数较多,共计有2000多户居民,改造难度较大。

而且由于沧口机场和流亭机场的存在,受到净空限制,板桥坊旧村的开发改造难度较大。因为所在区域不能建高层,村民安置困难。虽然也曾有开发企业介入,但经过测算,改造成本无法平衡,大都知难而退了。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其实,这些年来有关部门对板桥坊片区的综合改造工作一直在进行中。2014年7月,由李沧交通商务区建设办公室主持建设的板桥坊河下游整治工程正式公布了规划方案。根据方案显示该工程总长约0.9㎞,经过整治后将能够满足2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并将为周围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滨水生态居住空间,也让板桥坊区域环境大变样。

老村记忆:探访青岛李沧四百年老村——板桥坊

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部分照片和内容来自:半岛记者 王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