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插茱萸,究竟有什么寓意?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朝诗人王维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歌。诗中描写的登高、插茱萸,是我国传统佳节重阳节的习俗,再每年九月初九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插茱萸怀亲人。但现代人,很少知道茱萸是什么了?更莫说重阳节插茱萸又有什么样的寓意呢?

重阳登高、插茱萸,究竟有什么寓意?


茱萸是一味中药,分吴茱萸和山茱萸。《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

重阳登高、插茱萸,究竟有什么寓意?

吴茱萸


重阳登高、插茱萸,究竟有什么寓意?

山茱萸


三国时期,魏曹植在诗篇《蒲生行浮萍篇》里写道:“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可见当时茱萸与桂花、兰草、艾、蒲等都属于香草一类植物,人们认为其有消灾避难、辟邪驱秽的功效,所以会直接把茱萸插在发髻上,或者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茎、叶或果实,系在手臂上。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与登高相关。最早见于《续齐谐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重阳登高、插茱萸,究竟有什么寓意?

因此,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汉族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以祛邪辟恶。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因而,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

重阳登高、插茱萸,究竟有什么寓意?

关于茱萸的诗歌

南·梁·吴均《行路难》:“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

南·梁·吴均《赠柳真阳》:“朝衣茱萸锦,夜覆葡萄卮。”

唐·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郢二判官》:觥盏醘飞菡萏叶,舞鬓摆落茱萸房。

唐·白居易《九月九日登巴台》:闲听竹叶曲,浅酌茱萸杯。

唐·白居易《九日寄微之》:蟋蟀声高初过雨,茱萸色浅未经霜。

重阳登高、插茱萸,究竟有什么寓意?


唐·杜甫《九日寓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唐·徐铉:《茱萸诗》: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

唐·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春,翡翠横钗舞作愁。”

明·徐渭《九日朔与诸友醉,得花字》:“不教酩酊归何事,望到茱萸节尚除。”

清·秋瑾《九日感赋》:“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文·整理/子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