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經緯分層次,象有卦爻互關聯

周易包氏學之論 卦與爻位

易有經緯分層次,象有卦爻互關聯

卦字反應了圭表測卜的方位,爻字反應了上下相交的形象。伏羲六十四卦圓形圖,是將天地納於一圭表之中,再將天地六十四等分;八卦代表了八方,二十四節氣納於八卦之中,每卦主三個節氣,每個節氣主十五日;七十二物候納於八卦之中,每卦主九個物候,每個物候主五日。

八卦分八方,八方依八卦而為八宮,六十四卦分佈於八宮之中,每宮為八小卦;八個小卦內卦不變,外卦依二進制數坤而至數乾遞進,由此而反應了量變而質變的過程。震、離、兌、乾為四陽宮,陽氣生、長、旺、盛,象徵冬去春來以至於正南夏至的氣候變化;巽、坎、艮、坤為四陰宮,陰氣生、長、旺、盛,象徵自夏徂秋以至於與正北冬至的氣候變化。

《易經》卦序打破了伏羲氏圓圖佈局,儒家站在對義理的認知論上,將六十四卦拆分,試圖瞭解易與曆法、與氣候的關係,這就是兩漢的卦氣說、消息說、爻辰說,比較集中表現在《易緯》一書。

《易緯》是秘書緯術的一種,著有數篇。名義上是有經必有緯,緯書是對經書的輔助,實際上則是在《易經》成書之後,傳易者的藏私之作;《易經》的傳播,可以來者不拒,普遍教授,《易緯》則非登堂入室之弟子不傳。

《易緯。乾鑿度》以後天八卦為依據,將天地分為八方,然後予以一番探索。“稽覽圖”則是將六十四卦分佈於四時之中,以坎、震、離、兌為四正卦象徵四季,以餘六十卦依乾坤十二消息卦分佈於十二個月。“是類謀”雲:“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離,秋分日在兌。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氣。餘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歲十二月,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六十而一週。”也就是說,《易緯》以坎主冬至、離主夏至、震主春分、兌主秋分,四卦二十四爻當二十四節氣,一爻當一個節氣;然後將其餘六十四卦分佈一個圓周,每卦主六日七分,七分即八十分日之七(東漢中後期的《參同契》則是以乾坤坎離為天地日月,將六十卦當六十日)。

《易緯》將以乾坤為主的十二卦為十二消息卦,象徵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即六十卦中的五卦,包括消息卦。“稽覽圖”作了詳細的劃分,即:“小過、蒙、益、漸、泰(當寅位、寅時、正月)。需、隨、晉、解、大壯(卯)。豫、訟、蠱、革、夬(辰)。旅、師、比、小畜、乾(巳)。大有、家人、井、鹹、姤(午)。鼎、豐、渙、離、遯(未)。恆、節、同人、損、否(申)。巽、萃、大畜、賁、觀(酉)。歸妹、無妄、明夷、困、剝(戌)。艮、既濟、噬嗑、大過、坤(亥)。未濟、蹇、頤、中孚、復(子)。屯、謙、睽、升、臨(醜)。”每月五卦各自有自己的角色,譬如正月卦:小過卦為諸侯卦,蒙為大夫卦,益為卿卦,漸為公卦,泰為天子卦。

十二消息卦即為十二個月的天子卦,由諸侯而天子逐漸親近。不過,看每月五卦,找不出絲毫的內在聯繫。如果用“序卦傳”作者的方法,這當是另一個版本的卦序。仍以正月卦為例。正月為一年之正,舊年已過為小過卦;小有過錯應該予以教導,故而為蒙卦;為學則日益,故而為益卦;學習當循序漸進,故而為漸卦;漸漸方能登堂入室一探玄妙,如此則可以安泰處之,故而為泰卦。二月卦以需為開始,入泰之後則必有所需,需則需要有所追隨,追隨則可以晉升,晉升則可以解開困局,以至於大壯。如此類推,全憑主觀想象。

爻辰說是將十二地支納入後天八卦以及餘五十六卦的學問,見於京房八宮卦的占卜體系以及鄭玄的易注之中,這一點我們在傳承一章再詳細講。

卦與爻的關係,“繫辭傳”是這樣說的:“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章”。也就是說,一卦是由六爻組成,上兩爻為天,中兩爻為人,下兩爻為地;天之兩爻為陰陽,地之兩爻為柔剛,人之兩爻為仁義。這是儒家從義理的角度對易的卦爻關係的闡釋。實際上,六爻成卦,是推演數字成為方陣圖的結果。卦不僅有六爻,三爻則為八卦,四爻則為十六卦,五爻則為四十卦,六爻成為六十四卦方陣,至於七爻、八爻所成之卦更加繁多。天地有八方,故而採取八八六十四卦的模式研究萬事萬物現象與本質的聯繫。

數有二進制,也有十進制,二進制為先天易學,十進制為後天易學。我們知道,二進制數字的產生源於有與無觀念的出現,進而天地萬物皆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如天有晴空與陰雨、地有平原與山脈、人有男女、物有雄雌等等,兩個方面綜合起來反應了事物的整體狀況。二進制符號所形成的六十四卦方陣圖,一陰一陽的變化,在周人的眼中,正如男女的生殖器一樣鮮活,如此則極為的不雅。同樣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還可以是十天干與人體的十指(趾)的對照。二進制是自然數字的序列,十進制數字是在二進制數字符號的基礎上的主觀創造;一個遵循自然規律,一個遵循邏輯規律,邏輯規律是建立在自然規律之上。二進制形成了六十四卦的數象體系,十進制是六十四卦符號逢二進一、逢九重卦規律的進一步發展,是遵循自然之道而生髮的人文之理。

二進制與十進制是如何轉換的呢?兩者的轉換又有何作用?我們來分析一下。例如我們要知道數“十”的二進制符號是什麼,代表了伏羲六十四卦方陣圖中的哪一卦。數字“十”,也就是“10”,用“2”來除;如果除盡則為“0”,除不盡則為“1”。第一次除盡,商為“5”,自右而左記為“0”;第二次除不盡,商為“2”,自右而左記為“10”;第三次除盡,商為“1”,自右而左記為“010”;第四次除不盡,記為“1010”。將“1010”繫著右端的“0”懸掛起來,在左端的“1”左邊補充兩個“0”(二進制符號,左邊補充無數個“0”不代表數,只填補空位),即“001010”,將之變化為陰陽符號,即伏羲六十四卦方陣圖的蹇卦形象(坎上艮下——觀看蹇卦的形象與二進制數字對比,越是在上的數字越小,越是在下的數字越大,自上而下,數字逐漸增大;這就是“民為重君為輕”思想的由來,與“君尊民卑”的思想剛好相反;如果是一座大山,只有下面比上面重,何來在上就高貴的說法?)蹇為方陣圖的第十一卦,數字“十”的二進制符號。坤卦的符號,是由六個“0”組成,它只代表零數,是二進制的“0”,表示無的思想;與坤卦對應的是乾卦,由六個“1”組成,它代表數字六十三,是二進制的“1”,表示有的思想。

如果將二進制的符號轉化為十進制的數字,仍以“蹇”的符號為例。將“蹇”的符號向右放倒,變為二進制符號,即“001010”。自右而左,第一位個位為“0”,即“0乘以2的零次方”,結果還是“0”;第二位十位為“1”,即“1乘以2的一次方”,記過為“2”;第三位百位為“0”,即“0乘以2的二次方”,結果還是“0”;第四位千位為“1”,即“1乘以2的三次方”,結果為“8”;萬位、十萬位、百萬位皆為“0”,沒有意義。將“2”與“8”相加,就是“10”,即數字“十”。

以伏羲六十四卦方陣圖為基礎,進行二進制與十進制的轉換,可以十分清楚的瞭解每一卦的次序以及符號狀況。通過對數的研究,我們可以瞭解卦的形成以及爻的變化。故而“繫辭傳”說:“乾坤成列,而易成乎其中;乾坤毀,則無以見易。”六十四卦若從內位卦象分析,則有三種變化關係,即:內外相錯,本末倒置和陰陽全變。通過對有關聯事物的對比研究,就如我們看一個人,可以照鏡子,看朋友,看父母,然後得出比較全面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卦為一種事物,蘊含一種道理。一卦是吉是兇,最主要看內外卦的屬性以及五行生剋,如果要更詳細的瞭解事物的本末,則看陰陽爻所反應的起承轉合過程,過程中遵循同性排斥、異性吸引的原則。同性排斥、異性吸引,為易的自然原則;有利益則團結,有禍害則鬥爭,這是易的社會原則。兩種原則交互影響,具體表現在六爻的三種關係:一是親仇關係,同性則仇,異性則親;二是遠近關係,近則厲害切身,遠則決定結果;三是來往關係,自下而上為往,自上而下為來,是來還是往,是不同的性質。第一種關係主要看內卦或外卦三爻的關係,第二種關係主要看內卦與外卦對應爻的關係,第三種關係主要看內卦與外卦的交往情況。

初爻與四爻、二爻與五爻、三爻與上爻為對應關係。如果陰陽各異則為相應,如同人有外援;如果陰陽相同則不應,如同外面為謀生人或者仇敵。相應或相悖的情形,結合八卦的屬性與整體卦象的大義,就可以看到來往的關係。至於內外卦的情形如何,一是遵循卦的主旨,二是要看卦爻的當位與得中與否。初爻、三爻、五爻為陽位,二爻、四爻、上爻為陰位;陰爻居陰位、陽爻居陽位則為當位,當位則吉,不當位小則有吝,大則為禍害。二爻與五爻分別為內卦與外卦的主宰,如同地方與中央的最高領導。如果陰爻居於二位、陽爻居於五位,如此居中而正,謂之中正,吉莫大焉;如果只居中並不當位,謂之得中,雖然不大好,也沒大的壞處。內卦的三爻與外卦的四爻,是連通內外的關鍵,如果陰陽比鄰,則內外一片和氣;如果同為陰陽,則內外爭鬥不斷。

一卦如同一國,《周易》的六爻一卦,初爻如同最下層的民眾百姓,二爻如同諸侯,三爻如同輔佐諸侯的士大夫,四爻為公卿,五爻為天子帝王,六爻為祖宗社稷。“繫辭傳”雲“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兇,五多功”。其解釋為:二爻與四爻“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即二爻與四爻同樣是建功立業,只是二爻主管地方要被帝王拉攏,四爻在帝王眼皮底下,無為則無能,多為則必有所失,可謂動止得咎。至於三爻,處於內卦與外卦交際的邊緣,既容易被外卦所拉攏,又容易被內卦所猜忌,二爻被五爻所拉攏,二爻如果對三爻做些什麼,五爻不一定去怪罪於它。至於五爻,近有四爻輔助,遠有二爻幫襯,只要不是太過昏庸無能,別人自然會把功勞貢獻在它的跟前;不用去爭,也少不了五爻的功勞。“三多兇,五多功”在於“貴賤之等也”。初爻難知,上爻易知。初爻為百姓,千頭萬緒,很難見一而知著。上爻為社稷象徵,國家的一個祭祀,就知道天子的目的所在,是以顯而易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