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繁雜其實簡,大抵數象理占耳

周易包氏學之論 數象理佔

周易繁雜其實簡,大抵數象理佔耳

清人陳夢雷在他的《周易淺述》中說:易大抵數、象、理、佔耳。“數”、“象”、“理”、“佔”,四個字可以說囊括了《周易》的內涵。也可以將這四個字看作是對於《周易》最為簡短的概論。通常,又將數、象合為一組,理、佔合為一組。整體而言,先有數象,後有理佔。數象是理佔的前提,理佔是數象所反應的結果。

一、數象的產生。

試問:先有象,還是先有數?其實也分先天與後天。數的觀念是因為象而產生,象之中本來就含有數,只是需要人類的探索。不依照人的觀念而存在,這就是先天。

象數相互作用形成最早的二進制符號。二進制符號,既有象,也表示數,有時也表示方向,或者其它功用,可以說一個符號可以有多種用途。

大禹治水,將二進制符號推演成八八六十四數的方陣圖。因數而生象,象君、象臣、象民、象物、象陰、象陽、象兵,歸於山象。先天變後天,依照人的主觀意識推演出來了新的六十四種事物。

二、因數象而生理。

夏代易為《連山》,商代易為《歸藏》,周代易為《周易》。夏重山象,商重氣理,周重形似。其理不同,則易的目的不同。夏易以尊卑統治,商易以生殺統治,周易以無為統治。

《連山》易之所以被稱為“山墳”,在於其八卦像八種山形,八種山形又象徵了八種重要的社會與自然事物,此八種代表性的事物被稱為八卦,像八根重要的繩索高高在掛,每根繩索的下面是以此根繩索為核心的八樣代表事物,由此而組成了六十四樣代表事物。《連山》的八卦,數與象合一;由八卦推出各種道理,為執政者所採納。不過,數象理合一,也僅限於八大卦。

《歸藏》易也採用了《連山》易八卦而六十四卦的模式,但是已經完全與數象脫鉤,直接以五行之理推動八氣循環。

《周易》的產生,以陰陽二氣之理,推動八卦以及六十四卦的整體變化,集中了《連山》易“數象”與《歸藏》易“理氣”的長處,將數象理佔予以完美的結合。

三、六十四卦方陣圖。

《繫辭傳下》開篇即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橫著書寫稱為“行”,豎著書寫稱為“列”,古人書寫習慣,採用自上而下的“列氏”,然後再自右而左的一列列的寫。有了“列”,“象”就呈現再了眼前。如何“列”,必有其次序,也就是先後的“數”,由此可見,象由數生。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有陰陽就有天地、男女、上下、內外之分,八卦因其“理”,按照“數”之先後,推演出了六十四卦。《繫辭傳上》末尾雲“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如果“乾坤成列”,則必然為六十四卦方陣;六十四卦方陣成立,方可言及《易》立乎其中。

如何布方陣,《連山》易做出了示範。即由右列至左列次序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每列外卦不變內卦則依照八卦所象徵的“太七之數”順次排布。

如果打亂了六十四卦的先天佈局,就如同“乾坤毀”,使《易》成為謎一樣的存在。

四、伏羲六十四卦方陣圖。

它是我們探討《周易》數、象、理、佔關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六十四卦方陣圖,最上面的一行從左向右數,去掉內卦的部分,剛好就是伏羲所畫的“太七之數”,合象數於一體,又代表某種含義的八個數字。“太七之數”為從零到七的八個數字,經過歷史的演變,成為後來所謂的“八卦”。數“零”的形象為“地”為“坤”,數“一”的形象為為山為艮,數“二”的形象為“水”為“坎”,數“三”的形象為“風”為“巽”,數“四”的形象為“雷”為“震”,數“五”的形象為“火”為“離”,數“六”的形象為“澤”為“兌”,數“七”的形象為“天”為“乾”。

天之性質,為一天又一天,似乎無窮無盡,故而為健、為馬。地之性質,承載萬物之生息,似乎無怨無悔,故而為順、為牛。雷之性質,轟鳴震動,故而為動、為龍。艮之性質,似大山橫臥,止而不動,令人難行,故而為止、為狗。離之性質,似火之炎炎,又似亮麗之野雉,故而為炎上、為稚。坎之性質,似水趨下,故而為陷,陷者,落也。如圈養之豬,陷於泥沼之中,故而又為豬。兌之性質,似山下之澤,如鼻下之口,故而為說,因水而為悅,可樂者為羊。羊之可樂:一在於其“咩咩”不停,如說個不休;二在於其山羊鬍,若老夫子也。巽之性質,似風吹過,自上而下,故而為入。雞愛眠於高處,展翅而下,故巽似雞。

《周易》的創作,之前有《乾坤易》的經驗。《乾坤易》以天、地、風、雲、山、川、雲、氣為八卦,從而推演出不同地理環境下的不同氣候狀況。《周易》發揮了《乾坤易》的專長,將數與象合一,形成六十四卦方陣;提煉出八種代表的數象符號予以重新命名,再依照八種新事物的不同結合,為六十四卦命名;六十四卦以數象為根基,以不同的象所象徵的不同道理,作為萬物之道的代表;有了前例,就可以為後來事物提供參照,就像史的借鑑作用,自然可以預知吉凶,這就是佔。

《周易》就如一個模子,包羅萬象。占卜時測得某卦,就可以拿出來分析判斷。斷定的依據,既有八卦之理,又有陰陽爻位之理,又參予了社會時事之理,可以說既有理論又有根據。順理一般則吉,違理一般就會得到懲罰。道家重視自然之理,儒家重視人倫之理,理是占卜的前提,所以說儒道思想抓住了大道,也就不必拘泥於小術。

五、數理先後。

推理《周易》的產生,數象為根基,發揮為理佔。數生象,象生理,因理而佔。拋開具體的事物,但論物理,就成為抽象的學問。對於《周易》之學,春秋的卜偃認為象在數先,也就是萬物先有象然後有數;實際例子,先有商之龜卜,後有周之蓍佔,龜卜以象為依據,蓍佔以數為依據;在龜卜與蓍佔發生意見衝突時,重視龜卜而棄用蓍佔。現在看來,兩者只是預測方法的不同,並不能說明本質問題。

如果脫離《周易》,單論數象與義理,是理在先,還是象數在先,就成了唯心與唯物之別。象數以實物為依據,義理唯心。理認為理即元氣,即為道,道先天地生,因而有萬物而產生數。此為宇宙觀。從認識論上來講,只有對事物研究之後,才會認知,並非知由心生。正如有了數象,才發現了理,可以占卜一樣。有理佔,《周易》的象數才會有意義;有數象,《周易》的理佔才會存在;兩者相互依存,成為一個整體。單純的以大推小、以小推大,或者是由本而末由末而本,都是片面的;正如單純的唯心唯物考慮問題一樣,並不是科學。道即為運動,即為發展,即為萬物之關聯;囊括宇宙,方有宇宙之大,細緻入微,方成萬物之變。孔子時,識道者為哲人,成道者為聖人。老子,孔子,就是聖人。當然,成就三易的人也是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