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小爱运动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开挂的人生?

熊爹老余/文

为什么从小爱运动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开挂的人生?

很多家长喜欢看奥运会,四年一度的全球体育盛会值得大家期待。体育运动的激情四射、金牌大战,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乐趣。但是,回到现实日常生活中,家长就喜欢看着孩子坐在那里写作业、看电视、玩手机,至于运动不运动,毫不在意,这是不是在坑娃?

西方国家的教育,崇尚运动为本,通过加强孩子的体育运动,尤其是篮球、棒球、冰球等集体运动,培养出强壮的体格、坚韧的心性、合作的意识、完美的人格。青少年就应该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反观我们的孩子,大多数课外运动时间很少,为了补习奥数英语语文,挤占了大量本该运动的时间。导致体型管理失常,大多肥胖或者瘦弱,眼睛近视,个性脆弱,意志不坚定。

这些问题,可能家长都看见了,却会自我安慰:只要孩子成绩好,这些都可以忍受。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漫长的一生中,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和快乐的,并不仅仅只有学习成绩一个标准?健康、自信心、面对困难的勇气、合作和关爱,都是不可欠缺的。

而且你怎么认为,一个眼睛近视,个性脆弱,意志不坚定的小孩,学习成绩会很好?而一个体育好、身体好、能吃苦、能坚持的小朋友学习成绩会不好呢?

恰恰相反,体育好、身体好的小朋友学习成绩会更加出色。

身体健壮,会促使孩子的大脑发育良好、供能良好,可以支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力,让他们学习效率更高,学习起来更加轻松。

身体健壮,体育课可以轻松完成老师的指令,被同伴羡慕,运动会上获得冠军,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使孩子在学习上也不甘人后,增添许多内在动力和自觉性。

身体健壮,孩子不易生病,就会情绪良好,每天快乐上学,如饥似渴地吸收文化知识。而且不缺课,跟着老师的知识点走就行,根本不用报课外班补课,不无谓消耗孩子的时间和体力,孩子学习的快乐指数更高,形成良性循环。

身体健壮,孩子能吃苦,从小学到高中、大学,孩子可以逐步适应强度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具有持续抗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不会像现在许多大学生,考上大学就开始厌学了。

为什么从小爱运动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开挂的人生?

而这一切,实现起来都并不困难。老余在这里介绍一个育儿小窍门:慢慢来,每天运动一小时。

这个标准并不高,实现起来也很简单。

比如,小余6岁的孩子,每天去游乐场或者公园玩耍一个小时就行了。在家里,也应该多爬、多跑、多跳,增加四肢力量。

6到9岁的孩子,建议可以参加一些体育兴趣班,不用进行体能等正规训练,玩耍式学习,是最好的方式。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高尔夫等,总有一项运动会吸引孩子去学习。

9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已经培养出对某一项或两项运动的兴趣,可以寻找合适的老师和机构,进行较为专业的训练,并且可以参加儿童体育比赛,提高孩子坚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2岁以上的孩子,基本上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身材健硕强壮,超出同龄人的一般水平,有一项长期坚持的体育专长,在业余比赛中获得成绩。这个时候,经过训练有天分的孩子,可以去追求更加闪耀辉煌的人生。

参加全国比赛、亚运会甚至奥运会比赛,也不是不可能,人生因此多了许多美妙的色彩和风景,让孩子感受激情人生。

即使不成为专业运动员,也有更好的状态面对学业和生活:身材标准,精力充沛,生活中兴趣广泛,朋友众多。

● 吴亦凡15岁时在广州市第七中学就读初三,期间担任七中篮球队的队长,参加了2005年举办的少年NBA中国初中篮球联赛,并获得华南地区冠军。

● 2016年,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与生物科学双学士项目录取的17岁的成都姑娘王怡茜,不仅是学霸,而且还是学校排球队主攻。王怡茜7岁时,因为哮喘“结识”了游泳,后来又喜欢上网球,射箭、马术她也很在行。

●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学校时,是相当出色的校橄榄球队队员,还当过校板球队队长,后来又喜欢上了篮球和网球。

这些,都是从每天运动一小时开始的!

我小时候一直踢足球,这个业余爱好一直保持到现在,也深深影响到我儿子,激励他从小坚持训练,一点一点进步,成为全国游泳冠军。每天运动一个小时,已经改变了我和儿子的人生轨迹,使得我们具备运动员的坚毅、自律、自信和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

我也希望每天运动一小时,能够改变更多孩子的人生轨迹。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