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留学生 出国后发现自己是个穷人,你还会选择留学吗?

知乎上有一则提问被将近770万人浏览过。被很多网友转发,评论。评论区已经炸锅了。

评论区”和“回答区”,发现了有趣的现象。评论区着重讨论着有关“中产阶级”的年收入到底是多少。


中产阶级留学生 出国后发现自己是个穷人,你还会选择留学吗?


中产阶级留学生 出国后发现自己是个穷人,你还会选择留学吗?


回答区则变成了留学生的“哭穷”秀场。

但实际上,这则看似轻描淡写的提问背后,体现的却是中产家庭孩子,对留学生活深深的焦虑。“中产”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对于“中产危机”的讨论也是经久不息。

只要在Goolge输入“middle class crisis”,0.45秒就得到了一亿五千三百万条相关消息。看来,全世界的人都在为中产阶级的钱包而忧心忡忡。

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既不穷也不富。或者说,人们不知道他们到底是穷是富。在讨论中产阶级留学生过着怎样的生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

《福布斯》中国中产阶级定义:

  1. 生活在城里。
  2. 25到45岁间。
  3. 有大学学历。
  4. 专业人士和企业家。
  5. 年入1万—6万美元。

自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若干年在我国要大力发展中等收入阶层,一些政治嗅觉灵敏的经济学人就将中等收入阶层与时髦的中产阶级划上了等号。这样的倡论,其作秀成分多过严肃的学术探讨。

基本标志

1、通过提供知识来获取收入,或者通过经营小规模生产资料来获利;

2、拥有满足人们安稳生活需求的资产,如:房、车、存款;

3、能够完全满足基本生活用品消费需求,注重物质生活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奢侈品消费能力;

4、具有较强文化和精神领域的需求,注重个人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

5、没有资产阶级的巨大财富,也没有低收入阶层的社会福利;

6、对安稳的社会环境有强烈的依赖,群体利益受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的影响较大。

今年上半年也出炉过一份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标准,认为月收入在45202元(即家庭年收入在54万元以上)的家庭才是中产家庭。而《每日财经周刊》,也将年收入为50万-80万的家庭定义为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留学生 出国后发现自己是个穷人,你还会选择留学吗?


中产阶级留学生 出国后发现自己是个穷人,你还会选择留学吗?


中产阶级的人群是一群最焦虑的一群

美国社会学家保罗·福赛尔在1980年的《格调》一书中提出,“有助于我们辨认出中产阶级的是他们的一本正经和心神不宁,而非其中等水平的收入。”

房间精致的布置,用餐精美的摆盘,身上不俗的logo,凡事“不将就”的生活信条,是中产将自己与暴发户区别开来的标志。

表面上,他们的收入并没有捉襟见肘,但也不是绰绰有余。

他们追求生活上的品质,实则在背后一遍遍刷着“中产焦虑”的爆款文章。

他们有一种“有钱”的错觉,但事实上可能仍未脱贫,

因为,任何一项数目不小的意外开支,对他们都是一个挑战。

俗话说的好,向下容易向上难。正是因为这种悬而未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焦虑, 让中产阶级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脱离了大部队。

于是,中产家庭把目光集中在了下一代身上 。

当父母变着花样的为下一代的前途考虑时,“中产焦虑症”也正悄无声息的传染着他们的孩子。

出身于中产家庭的留学生们,正是被这种焦虑波及的一个大群体。

如果说金钱上的焦虑,还有迹可循,心理上的焦虑却更难医治。

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曾经用“Stanford Duck Syndrome”(斯坦福鸭子综合症)来形容自己的在校状态。

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但是水面下的双脚却要拼命划水。

这正是中产家庭留学生的生活现状。

一方面,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很介意别人的肯定或者否定;

另一方面,他们和自己较劲,想要拼一把在海外发展的上限,同时也承担着前路迷茫。

这些来自中产家庭的留学生们, 享受着中产家庭的光鲜,也承担着来自家庭的焦虑。

他们不敢厌学、不敢颓废、不敢挥霍、也不敢轻易浪费。

熬夜通宵的时候,告诉自己挺住意味着一切;小有成就的时候,也不敢轻言胜利。

但幸运的是,在还算单纯的校园里,金钱上的差距,被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毕竟学霸的大腿才是宝贵的。

中产家庭的孩子不再是只为了一张文凭,就盲目留学的那群人。而是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才开始着手的聪明人。

还记得2017年北京的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很多教育资源是一些偏远地区学生享受不到的,现在到处都是又厉害家里又好的学生。


中产阶级留学生 出国后发现自己是个穷人,你还会选择留学吗?


的确,成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父母的焦虑与生活的现实,都提醒着他们,要记得自己的优势,更不要忘记自己的劣势。

有位网友在评价中产阶级的时候说,“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好坏至关重要,但他们也是可以被牺牲的一群人。”

正是这种岌岌可危的焦虑感,迫使中产拼命向前。

就想电视剧《小别离》是一部比较少见的贴近当今教育现状的国产剧,相信很多家庭会有共鸣 ...

同时,也有很多人发出质疑:这是赤裸裸地宣扬阶层分化吗?是不是有点 “三观不正”?


中产阶级留学生 出国后发现自己是个穷人,你还会选择留学吗?


这部戏的编剧何晴说:

现实生活中本就存在着这样的贫富差异,这是由国情和当前的社会现状决定的,我们只是如实展现生活原貌,不夹带私货,不评判对错。家庭情况不同的设定,是为了表达“不是每个家庭和孩子都适合出国”这个思想。不过,究竟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导演汪俊说:我们这次把主线定在了一个中产家庭,是因为我们觉得中产所受的教育,经济实力能让他们对现实的很多问题有更高一层的看法,不会涉及到普通家庭中道德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人生的思考;中产的价值观也和我本身更像,我喜欢知识分子的自嘲精神和黑色幽默。除了低龄留学问题,这部剧也反映了当今的应试教育现状。孩子的考试成绩、升学压力,是三个“不同阶层”家庭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真的是,教育问题谁都不饶,富人穷人都心焦。这部剧里所“提倡”的对待应试教育的态度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换句话说,就是不要把分数、成绩看得特别重要,但要让孩子对成绩、学习有正确的态度。

这样就是我们出国留学在考虑经济基础的同时,也要考虑在国外求学的个人提升和学业上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