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粤语更像我们古代说的话,而普通话更像胡语

说起国语,一般人立刻联想到字正腔圆调的北京话。当然现在的国语只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北京话乃至于整个普通话语系,都是来自北方语系(也就是蒙语、满语和汉语的杂交语系),而真正“国语”也就是原来中原讲的古汉语属于南方语系(包括粤语、客家话、闽南语系等),当然你说今天的南方语系就是古汉语,那也是不对的,但是至少说南方语系更加接近于正统中原的古汉语。

原来粤语更像我们古代说的话,而普通话更像胡语

古汉语是怎样的?

古汉语又叫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今天留下来较为相似的分别有吴语、闽南语、粤语和客家话等,这些语言素有“语言化石”之称。尤其以粤语保留最为完整,甚至现今都保留着很多与古语相同的语法和发音。例如:先秦时,“跑”叫“走”,“走”叫“行”,在今天粤语方言中,“走”依然是“行”。

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叫“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 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

当然很多古代读音由于历史演变逐渐的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材料来推断。

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诗词韵律来推断古音。中古汉语(隋唐南北朝的语言统称)的研究材料较为丰富,有隋唐的韵书(《切韵》、《广韵》)等,更有大量的诗人用韵情况,比如那句耳熟能详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由此诗句即可推知“斜”字在唐时发音为xia。

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朝鲜语、日语和越南语来反推古音,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长期文化交流和学习。在语言方面有共通之处,很多都从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的汉字读音。《广韵》里记载的“于”和“余”,“英”和“应”,“益”和“亿”,都有着不同的发音。今天,这些差别在几乎所有的汉语方言中都已消失,却依然保留在越南语中。通过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方法,可以了解到古时汉语的读音。

原来粤语更像我们古代说的话,而普通话更像胡语

中国的古汉语为什么渐渐丢失?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普通话更接近胡语?别忘了中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第一次是鲜卑拓跋氏的北魏政权,当时汉语第一次受到北方胡语冲击。

第二次是辽、金、元时期,经历了契丹语、女真语、蒙古语的杂糅和洗礼,特别是蒙古,当时的人称,“中原地区第一次亡国”,当时包括大理、西夏、吐蕃都被蒙古所灭,所以今天包括四川、贵族、云南等南方地区都属于北方语系。

第三次是满清时期,整整2个多世纪的统治,这时候古汉语以基本被满、蒙语所“改造”了,跟原本的古汉语已大相径庭了。

这样到了民国时期,北方语系人口占70%以上,而南方语系人口只占不到30%。

原来粤语更像我们古代说的话,而普通话更像胡语

粤语与北方方言都曾是备选国语

据说民国建立之初,粤语一票之差落选国语(普通话)。当时国会订立国语时,要求粤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呼声相当高。因为当时广东籍议员掌握了过半数议席,粤语成为国语理应不成问题。唯但是孙中山虑及中国之统一问题,毕竟北方语系的人占多数,而北方方言属于北方语系,二者完全没有语言障碍,而南方语系的粤语就不一样了,与北方方言有太大差别,要让大多数人来学少数人说的语言,显然不利于统一。他将利害关系逐一向议员游说希望北方方言的国语。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输给了北方方言,汉语北方话成为中华民国国语。

原来粤语更像我们古代说的话,而普通话更像胡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