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然资本潘育新:新零售的三大阻力和四种类型

创客猫注:本文来源于“ANRF-2018亚太新零售‘新格局’高峰论坛上海站”上,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发表的《新零售的投资逻辑》主题演讲。

朗然资本潘育新:新零售的三大阻力和四种类型

新零售领域范围非常广,每个资本都有不同的逻辑。把新零售作为主投方向的朗然资本,其创始人潘育新有着超过15年的股权与创业投资管理经历,曾在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高管职位,分管投资工作。他熟悉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药妆店等各业态的投资、发展、采购、运营、财务等多方面业务。

潘育新认为谈新零售就一定要重新认识一下零售的本质,7-11的创始人铃木敏文曾说零售的本质是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这个话很实在,他认为有两个点:

1.了解,你真的知道客户的需求在哪儿吗?

2.满足,现在的90后、00后以及老一辈人的消费观念,零售购物习惯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真正做到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最难的。

关于在新零售领域的发展,潘育新的观点是无论你做哪一种模式,不管你满足的需求如何,都要找准定位,然后做到极致。

以下为潘育新演讲实录:(经创客猫编辑,有删减)

新零售的三大阻力

第一,位置阻力。简单说,店或者厂离你越近越好。如果你的店离消费者比较远,或者店里的商品没有通过好的方式送达到消费者手里,位置阻力就比较大,你无法保证半小时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里。所以线上线下的位置阻力都有这样的情况。

第二,搜索阻力。为了购买商品和服务,需要必要的信息做决策,不管这个决策是你自己网上查的,还是促销员口头表达的,还是基于很多广告、营销、宣传意识中形成的品牌认知,这都和搜索有关。如果线下门店不做数字化的改造或者不把自己的很多信息放到线上,搜索阻力就很大,消费者不知道你们店有什么商品,或者不知道它的价格也不知道你的位置,或者是购买商品相关的信息。而线上的搜索阻力之所以越来越大,是因为线上流量在很多细分领域都被垄断了,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小型屏幕上,搜索阻力更大,花短时间找到适合你的产品,真的很难,除非是著名品牌。

第三,社交阻力。我们买东西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以外,很多购物行为是没有计划性的,而是在社交场景下产生的,跟大家一起逛街产生的随意购买行为,这就是社交阻力。线上有很大的社交阻力,现在只有通过利用微信朋友圈或者社群营销模式降低社交阻力,当然这里面的社交还是弱社交概念,线下是强社交概念,所以线下零售还在不断增加它的休闲区、咖啡位置。

所以线上线下都存在三大阻力,当然都有对应的业态克服。比如盒马鲜生、折扣店以及拼多多。经过精选模式,拓宽产品宽度,选择最好的类别商品,大大降低了阻力,拼多多就是典型的克服社交阻力这样的例子。

朗然资本潘育新:新零售的三大阻力和四种类型

消费升级矩阵之碎片生活式

再说消费升级矩阵。从目标客户需求出发,考虑零售分哪些业态,分成没钱和有钱两个矩阵。试想为了获得同一个产品,人们是否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又愿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这是很多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对很多00后来说,收入不一定很高,但是消费观念比我们超前,他愿意为了获得商品,付更高的价格。还有老年人闲暇去超市采购,年轻人可能就线上采购等等。所以这基本是以便利店、到家服务、自助无人服务为主,这叫碎片生活式。碎片生活式价值主张就是节省购物时间,能够做到快并且省略很多环节,包括产品的选择。

相比花时间买便宜的东西,克服位置阻力到更远的门店,克服搜索门店在线上一直找,或者参加什么双十一活动,六一八大庆等都无所谓,这里面还可以细分,原来是大卖场、电商为主,但我们这里是一站式购物,可以买到性价比高的,现在都是自有品牌,这种就是高性价比的。中间有钱的人可以体验,没钱的人也可以享受,这里面肯定有吸引消费者来的高性价比,又有商超的产品,往线上引,比如游戏、直播,典型的跨界模式,大量的未付费玩家在里面,会有少数玩家付更多的钱。最后是又花更多钱,又愿意花更多时间体验,所以现在新零售范畴很大,原来认为买实物产品才是零售,消费升级之后,我们的衣食住行需求基本都要满足,人们自然就越来越适应现在的模式。

新零售的四种类型

有四种类型目的都跟我们每个人有关,每个人在不同时间点,不同位置都有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比如买一瓶可口可乐你愿意花五块钱,有时候买三块钱的东西都会觉得贵。到了五星级酒店,有好的环境,二十块钱就会觉得便宜。所以这就取决于你在什么时候,当时有什么需求。新零售的范畴里又分为人、货、场三个维度,每一种类型都对应两个维度。

第一,极致体验型。对应的是人和货的高度匹配,你的产品是目标客户的需求或者是你提供综合性的方案,因为产品包括产品本身以及服务、体验类的东西。碎片生活式,人和场,场要足够多,你的店、无人店要足够多,人要去你每一个店都很方便的时候,才能形成碎片生活式。这时候商品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你场越多,SKU就越少。

第二,高性价比型。它的客户关系就是标准简单化,它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C端收入,可能毛利比常规的行业低,但是一定要高周转,它的供应链能力一定要强,这样才能做成这个模式。所以高性价比模式是最难做的,但是一旦做起来门槛就非常高,很难超越。基本以科技、品质、设计为概念的,通过更大销量,更低成本,不断变化,使得能够快速生存下去。对于高性价比型来说货和场最重要,他们最终是满足人共性的需求,就是便宜、性价比高,个性品牌性的不太会考虑。所以HM和优衣库不一样,要时尚的就去快时尚的,而优衣库就是基本的款。

第三,跨界引流型。我刚才讲了,它面对没钱和有钱都可能,但是要花时间,这里面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有钱的要满足,没钱的也要选择,要建立粉丝的黏性。核心点是找到引流点,通过这种比较低成本的场景或者产品,把消费者引过来,找到价值点,通过跨界引到另一个场或者产品变现,最后通过流量高地的方式赚钱,否则就没有优势了。简单说就是一种是用来引流的,一种是用来跨界赚钱的。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对盒马趋之若鹜?现在为什么要引进盒马呢?海鲜的传统行业加价率是3-10倍,我们到餐饮店基本是这样的价格。商超的流量也是一个高地,基本是米面油蛋高力度打折,这种业态,打折越不多数,亏得越多。盒马就把利润加到10%,把这一个行业改变了,本来是流量高地,结果变成了流量洼地。而且要从线下往线上,所以它的不同区域、不同门店差异也是比较大的。

再看一下咖啡,星巴克是流量高地,核心都被他们占了。现在对书店来说,能喝星巴克同样价格的咖啡,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体验,就算你不卖咖啡也要卖水。所以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价格洼地,在文化范围更好的地方,喝同样价格的咖啡,怎么变现呢?找到流量点,进行引流。

第四,机制体验型。最懂你的需求并且要深度满足它,通过深度服务来做。这种是从物质消费到品质生活的模式。

风投的行业标准

我们看一下风投的行业标准:天花板要高,市场很小没法做,风口大符合未来趋势,或者符合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趋势。爆发力强的不是任何项目都是风投,没达到那个爆发点我们不会投的,我们一定会跟踪,无人零售比较流行,我们认为点没有到,一到那个点,肯定会介入。最后就是护城河深,必须要有门槛,门槛是你核心的技术能力,是你的规模效应,可能是你某一个细分领域的品牌,可能是你有庞大的会员,或者你有特许的门槛、执照,都是很重要的门槛,跟钱没有关系的。再有就是项目标准,从满足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开始,做细分人群的细分需求,别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团队匹配,团队和你商业模式要匹配。最后机制要共赢,估值合理。

(以上创客猫现场稿件,转载需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