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取消伐吳,蜀漢的結局會是怎樣?

遙想三國當年,恐怕命運最坎坷的就要數劉備建立的蜀漢國了。雖然曾經的他三顧茅廬,請出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但是此時的曹魏和東吳已經發展壯大了,而夾縫中求生存的蜀國,卻因為劉備的一個決策加速了其衰敗。

假如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取消伐吳,蜀漢的結局會是怎樣?

而且據說在劉備說出這個決定時,諸葛亮已經看出了其利害,只是選擇了沉默不語。而趙雲同樣聽懂了,相反地,卻義不容辭地站了出來,向劉備發表了意見。那麼劉備的這個決策到底是什麼呢,竟然讓這兩位大臣做出如此反應?

假如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取消伐吳,蜀漢的結局會是怎樣?

故事還要從關羽大意失荊州講起。當初關羽敗走麥城,最終還是被東吳大軍殺害。而痛失愛將的劉備自然傷心欲絕,再加上本來合作抗曹的東吳突然對曹魏俯首稱臣,對於蜀漢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劉備看到如此情形,一心想征討東吳。

只是這時候劉備在籌備稱帝的事情,就將此事擱置一旁了。等過了一年,劉備就下定決心要和東吳血戰到底。而其實劉備伐吳也是大家預料之內的事情,我們知道當年桃園三結義,關羽作為劉備的二弟,跟隨他出生入死這麼多年。

假如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取消伐吳,蜀漢的結局會是怎樣?

只是蜀國朝廷上下聽聞劉備的計劃後,雖然心裡不願意去征伐,但是卻都敢怒不敢言。可能大家會問,那諸葛亮這麼聰明,難道沒有看到劉備伐吳的後果嗎?很顯然,諸葛亮是明白的,只是對於他來說,也是有一定的苦衷的。

因為諸葛亮現在貴為當朝宰相,很多事情必須三思而後行。就像征伐東吳這件事,他也知道下面的官臣很多都是不願意伐吳的。倘若他這時候出來公然反對劉備,眾人肯定會跟風。那麼對於剛剛稱帝的劉備就失掉該有的威信了。

假如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取消伐吳,蜀漢的結局會是怎樣?

於是諸葛亮還感嘆道:要是法正還活著的話,肯定不顧一切地阻止了。而現在為了能夠顧全大局,諸葛亮只能在公眾面前裝聾作啞,不敢表態。或許私底下兩人會為伐吳爭論不休,但是劉備去意已決,任憑這諸葛亮有舌戰群儒的能力,也無可奈何了。

而諸葛亮自然不會就此罷休,他還和趙雲商談此事。而趙雲也是一個聰明人,他雖然理解劉備要為關羽報仇的痛苦,但是他更同情諸葛亮緘默不言的苦衷。而環顧周圍的文官武將,能夠鋌而走險,出面阻止劉備的,只有他趙子龍了。

假如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取消伐吳,蜀漢的結局會是怎樣?

因為張飛本是性情中人,同樣想為二哥關羽報仇雪恨。而糜竺,其弟在荊州之戰中歸降東吳,讓他在蜀漢顏面盡失,哪還敢再去反對劉備?

所以這趙雲任重而道遠,可他毅然決然地在朝廷之上去阻止劉備的伐吳計劃。只是史書中並未詳細記載趙雲進諫,眾臣共同附議的場景。而趙雲進納的諫言,可謂是用心良苦,苦口婆心了。而這一番話,至今被後人流傳。

假如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取消伐吳,蜀漢的結局會是怎樣?

具體怎麼說呢?其大致意思就是講現在是雖然是三國鼎立之勢,但是曹魏坐擁百萬雄兵,實力雄厚。而我們蜀漢的目標應該放在滅曹上。而且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應該在征討曹魏上,因為如果我們擊敗了曹軍,東吳自然就順從於我們蜀漢。

而且趙雲還強調曹魏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征討他們是順天意,名正言順。所以他還勸誡劉備,應該集中一切力量,去攻打中原,收穫民心。可是被仇恨衝昏頭腦的劉備哪裡能聽得進去?儘管趙雲的諫言合情合理,並且十分委婉,也難以阻擋劉備的伐吳之心。

假如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取消伐吳,蜀漢的結局會是怎樣?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當初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取消伐吳計劃,那蜀漢的歷史會不會就此重新改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