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中,德国元首主张先打苏联经济,何以遭将帅一致反对?

“三十六计”中有一“釜底抽薪”之计,讲究两军作战时,先断绝对方军队赖以生存的武器、粮草等条件,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此计历来是用兵打仗的首选,比真枪实弹的硬碰硬要强多了。

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中,提出首先打掉苏联的经济和信念,主张向西南方向攻取乌克兰乃至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产油区,西北方向攻破十月革命的发源地列宁格勒

苏德战争中,德国元首主张先打苏联经济,何以遭将帅一致反对?

--------这一方针,却在计划实施之初就遭到了德军将帅们的一致反对。

在著名的二战系列著作《二战德军三大文件》(即《隆美尔战时文件》、《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曼施坦因元帅战争回忆录》)中,三位德军大佬对表示了对这一计划的反对。

首先是最受希特勒喜爱的隆美尔,在1941年10月12日,他给妻子写的信中委婉的提到乌克兰战局时称“苏联方面传来了令人惊讶的消息”,很显然,远在非洲战场的隆美尔对德军能够攻破基辅感到不可思议。作为专业的军事家,在他的潜意识里,对于苏联的分兵也是不认可的。

古德里安作为中央集团军的将领,对于分兵进攻列宁格勒和乌克兰更是极度不满,他在著作中提到,他曾反复的给德军最高统帅部打电话,要求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统帅部从政治方面考虑,必须打掉苏联的经济。”

苏德战争中,德国元首主张先打苏联经济,何以遭将帅一致反对?

曼施坦因作为西南集团军的将领,曾经参与过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方向的战争,他对于希特勒的“釜底抽薪之计”驳斥的更为详细:即使德军攻下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如果没有强大的军力,根本不可能在苏联国土上守住这些地方,一切进攻都是白费。德军要做的只能是尽快与苏联主力决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全力进攻莫斯科。

希特勒希望从两翼与苏军决战,当然有着他的理由:如果不彻底打掉苏联的经济和信念,即使拿下莫斯科,德军也必然面继续对无休止的战争。

德国陆军司令部的想法完全不同,他们想在整个战线中央寻求与苏军决战,不惜一切大家拿下莫斯科,因为德军并没有能力从两翼决战。即使苏联能够不断的发起持续反击,德军也必须直接面对。

苏德战争中,德国元首主张先打苏联经济,何以遭将帅一致反对?

正如有个笑话讲,张飞带领10个兵在长板桥面对曹操80万大军,张将军问计手下如何迎敌,手下一军士称包围对方,活活饿死他们。显然,这种情况下唯一的胜算就是:张飞能够直取曹操首级。即使曹操死后,剩下的人仍然会发起进攻。

如果仅仅是从这个角度去看待问题,那么陆军司令部和德军将帅们的中路思维也并不高明,毕竟张飞想从80万人中取曹操首级,根本就是扯淡。但德军不是只有11人的张飞,当时德军还有德军的情况:

从整个战局来看,拥有高机动性装甲部队的德军很快就能够推进到莫斯科,一旦占据这样优秀的地理位置之后,就可以层层的设置碉堡和壕沟,苏军源源不断的冲上来,有生力量大批消耗,就算苏联人口再多,也有耗尽的时候。

从战争的结果去看:

“火星行动”中,即莫斯科反击战,苏军遭到了有德军“防守大师”之称的莫德尔元帅的狙击。莫德尔利用德军古德里安等人1941年修筑、后期他自己再进行强化的防御工事,冷静的应对朱可夫几百万人的狂攻。结果苏军阵亡25万人,受伤50万人,德军仅损失4万人后全身而退。

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施坦因以自身为诱饵,吸引苏军追击,利用早已修筑的工事和埋伏,将反攻过程中的苏军痛打一顿。德军损失3万人,苏军损失20多万人。

有关苏德战争中的伤亡比例,绝对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德军将帅们的天才和朱可夫的鲁莽,因为如果朱可夫的士兵待在碉堡中,同样可以射杀数倍的冲锋冲的德军。如果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在波兰修筑足够的反坦克锥和碉堡,埋下足够的地雷,德军甚至根本不能前进一步。

苏德战争中,德国元首主张先打苏联经济,何以遭将帅一致反对?

​必须指出,防御的消耗要远远低于进攻。德军如果能够利用前期闪击战的优势,推进到莫斯科,苏军反击后,德军在后撤过程中不断消耗苏联有生力量,而不是去消耗敌方经济和所谓信念,那么,依据双方的战损比(德军后撤中苏德损失比例在5:1左右)和人口比(苏德总人口2:1)分析,最后德军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