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校长 蔡先金

(2018年10月11日下午)

今天很高兴在我校开设的第一个书院——“学记书院”,与大家作工作、学术与思想交流。依托教育学院试点书院制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教育学院师生能够探索出一个很好的聊大住宿式书院模式,那么聊大书院的未来之门就会很快打开。“学记”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内涵,值得深深涵泳。书院当然应该不同于过往的宿舍,同样是这些房子,但是围绕于其上的文化精神却是不同的。那“书院”到底是怎么回事?又如何共同建设好属于我们自己的“书院”呢?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所以,我今天同大家交流选择的题目就是:“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一、“书院”概念转换及其建制

凡事需要思考清楚,然后方能认识明白、通晓。研究概念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思想是由概念构成的,当然在哲学家那里就更高级了,哲学家更为关注的是范畴,由此看来,从语词上升到概念是一个台阶,从概念再上升到范畴那又是一个台阶。我们对于一些关键词虽然不能像哲学家那样上升到范畴层次认识,但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其语词阶段的理解,而起码应该思考至概念阶段。《庄子·寓言》说:“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我们平时所说的可能更多的是卮言,而无关古人所说“立言”宗旨。孙正聿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熟知’并非一定是‘真知’,‘名称’并非就是‘概念’,恰恰相反,‘熟知’中往往隐含着‘无知’,‘名称’常常失落了‘概念’。所谓‘求真意识’,最重要的就是意识到‘熟知’所隐含的‘无知’,由挂在嘴边的‘名称’去追究它的‘概念’的文化内涵。”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一些概念,我们往往又会像字典里标注的那样给予回答,那其实只是回答了某个词语的含义,可能还没有研究透某个概念的文化意义。其实,弄清楚这些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说到“书院”,我们就应该了解这个概念在语言转换中“游历”的过程,并理解其文化的意义。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一)中土古代的“书院”由来及其精神

我国传统书院,既是讲学受徒的教学机构,也是学术研讨与传承文化的组织方式。书院之名,最早出现在唐代玄宗在位时期,起初为官办的“修书之地”。唐开元五年(717),于乾元殿写经、史、子、集四部书,置乾元院使。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改名丽正修书院,乾元院使改为丽正修书院使。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东都洛阳明福门外设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称集贤殿书院,通称集贤院,掌刊缉校理经籍。此时,虽有书院之名,但非教育机构。唐代私立书院很多,也很复杂,主要是属于个人读书治学之所,也同样不是教育机构。

五代时期方出现具有教育机构性质的书院,有记载如豫章的华林书院。北宋时期,书院有了长足的发展。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石鼓等一批创始于五代时期的书院,原初作为个人读书治学之所,后来就渐渐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院式教育机构。古代书院真正形成其办学特点与风格是在南宋时期。南宋书院的勃兴繁盛,肇始于朱熹于淳熙七年(1180)兴复白鹿洞书院,次年邀请陆九渊到书院讲学,这也可以说是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之接续。从此,朱熹及其弟子们开创了书院的传统和精神。早期的书院均为官办,在明清时期,大多数书院都为私办,而且和府学、县学一样,是为科举取士准备人才的。

古代书院,具有鲜明的性格和独特的气质,主要表现在:一是书院教育主要目的是完善个人品行和增进学识,是所谓“为己之学”。二是书院以学生的读书思考为主,辅之以硕儒的会讲、师生之间的讨论,可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三是讲究学术传承、师门传承,强调道统与学统。四是讲究“持敬”自我修养的超越功夫。朱熹说:“持敬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敬之一字,万善根本。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种种功夫,皆由此出,方有据依。”也就是说,

持敬,或曰“居敬”“主敬”,是贯穿于一切为学功夫之中而又居于其上的超越功夫。

传统书院制度废止于1901年。是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山东巡抚袁世凯闻风上奏,获批大学堂。同年,济南泺源书院的大门口便挂起了“山东大学堂”的校牌。随后,大小学堂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聊城大学办学传统追溯至1902年,就是山东大学堂在1902年开设了“师范馆”。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二)欧洲大学的“书院”概念及其实体

欧洲大学管理体制有两种说法:一是“学院——大学(faculty university)”, Faculty也可翻译为“学部”“系科”“系”“教授会”等,其负责人为院长或主任(dean);一是“书院——大学(college university)”,college也可翻译为“学院”“ 学舍”等,最大的问题是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于称之为“学院”,其负责人为舍监或学舍长(rector,regens,conventor)。欧洲早期大学史的著作,总会谈到“学舍”,并且历史学家也认为不讨论学舍,对于中世纪大学的了解将是不完整的。中世纪后期,学生或教师的客房(hospitia)变成了学舍(书院)。书院的建筑规划,即建筑物以一个中央庭院为中心,形成一组方形建筑群。比如牛津大学每个书院都以修院式建筑来设计,城内多塔状建筑,故又得名“塔城”。最早的书院之一,著名的巴黎索邦书院,是由路易九世的牧师罗伯特于1257年创建,其中心思想是:培育学生的社会性、集体精神、高尚品德和广博学问,反对书院仅仅满足于为学生提供住宿的功能,而是要提供一种文化的道德生活,比如要保持宿舍内部卫生的清洁,上升到对灵魂的关注程度,即清洁就是“以使灵魂不沾染灰尘”。书院(collegium)并不是简单的寓所,而是一个真正的知识生活中心,一个有合适的教师团体和一个学生精英团体的组合体,决定了一所大学或者学院的组织和管理。

所以,在有学院的竞争中,书院的地位不断上升,学院的作用反而逐渐被削弱到仅仅授予学位之地步。这种书院教育模式对现代欧洲高等教育的演进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牛津大学每个书院只会为本科生攻读学位的第一年提供住宿,之后就会搬到其它寓所居住。当然,也不是每所书院都有学生,剑桥大学在35个书院中,众灵书院没有学生,只有院士(包括访问院士)。各书院规模不等,但都在500人以下,学生、教师(院士)来自不同的专业学科。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欧洲大学采用书院(college)联邦制,就像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那样采用联邦制形式。

但是,我们用汉语翻译时出现语词混乱现象,“学舍”是“学院”, “学部”也是“学院”,比如我们说牛津大学最古老的默顿学院(1264年)、皇后学院(1695年),其实就是默顿书院、皇后书院。牛津共有38个这样的书院,也就是38个学舍。所以,入学至牛津大学须同时获得大学学部及书院入学的同意。除书院外,牛津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尤其是后者),主要由学部来组织,学部不是大学内的自治单位,它们都是跨书院的机构,不附属于任何一个书院,不过各学部的教师和学生,首先必须是牛津大学内某一书院的一员。截至2017年,牛津大学现有4个学部:人文学部(Humanities)、社会科学部(Scocial Sciences)、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学部(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Life Sciences)、医学科学学部(Medical Sciences),学部下设独立的中心和研究所等。

(三)国内大学书院建制的由来

国内最早的现代大学性质的书院是香港的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由钱穆、唐君毅及一群来自中国内地的学者于1949年创立,当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后于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其教育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新亚书院校训为“诚明”,语出《中庸》。

新亚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学者所组成的新儒家学派,以新亚书院为基地,为当时花果飘零的中国文化保留了血脉 。1963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正式合并组成香港中文大学。当时各成员书院之教学及行政均为独立,大学中央仅负责统筹与全校有关的行政事宜。1976年,香港当局建议中大改制,将学科教学的工作统一归由大学中央办理,书院仅负责学生住宿及通识教育等工作。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进入本世纪之后,国内大学陆续在原学生宿舍基础上建立书院,如西安交通大学自2005年开始实施书院制,复旦大学书院制始于2012年,其实都是在

努力借鉴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大学的书院建制,探索具有特色的书院建制之路。

二、书院体现大学的人文化成属性

大学不能没有文化,缺乏文化的大学是可悲的。大学文化是大学育人与学术的土壤、空气和阳光,没有了文化,大学就会窒息。文化越浓厚,越适宜大学生存;文化越淡薄,大学越不像个大学。建设书院,既可以提供大学精神面向,也是浓厚大学文化的需要。现在从如下几个方面交谈一下现代大学育人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一)独立思想与深度学习

人可贵的是有思想,而不仅仅是知识。理论是思想的体现,关于理论意识的构建,我们需要先从“务虚”谈起。我们应该用所谓“无用”的理论去抵抗庸庸忙碌的所谓“有用”的现实,我们常常被现实撕扯成碎片,那就需要用理论去修复与粘结;我们常常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那就需要沉思去把握时间的去向;我们常常被动地接受现实的安排而失掉了主体独立性,那就需要我们主动地不断追问而使现实无可逃避。

一切科学都是依附于“理论”的存在,没有脱离“理论”的学科。我们要真正地获取知识,这也取决于我们对于“理论”的正确态度,否则碎片化、僵化的、死记硬背的所谓“知识”可能就会沦落为无效信息,充塞我们的心灵,而背负一种信息过度的负担。人们有时会说“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素质”,大抵就是指向这种状况。何谓理论?理论就是以“思”为基础构筑的体系。好的理论是由三重内涵组成: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一种逻辑的思维方式,一种符合人类正道的价值观念。

当我们学科与专业学习的本质被抽空、我们对真理追求的激情被耗尽、我们对于一切善与美失掉兴趣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拿起必要的“理论”的武器,去抵抗一些肤浅而缺乏深思、浮躁而缺乏沉着、庸俗而缺乏高尚的行为现象。只要掌握了正确的理论思维习惯或者被正确的理论所掌握,我们就具备了做有现代教养人的前提条件。所以,失去理论兴趣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失去理论意识的大学也是苍白无力的大学,失去理论掌握的个体同样也是怅然若失的个体。当一所工科大学失掉理论的兴趣,这座大所就有可能沦落为工厂培训所;当一所财经类大学失掉理论的兴趣,这所大学就有可能沦为一般生意人的轮训班;当一所师范类大学失掉理论的兴趣,这所大学就有可能沦为功利主义的温床;当一所综合性大学失掉理论的兴趣,这所大学就有可能不如一般的中等学校。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理论并不是为了其理论本身,而应把理论理解为真正实践的最高实现,所以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一文结束语就是:“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理论不应被看作只是“务虚”而受到“漠视”,其实理论是一种稀缺的重要资源,由于我们缺乏应有的理论,反而我们有时却在鄙视理论。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即以逻辑体系所表述的现实。理论对于现实具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要么可能受到某种“理论”的无形控制,要么可能受到某种无意识的控制,至于第三种情形不大可能存在。当理性化存在的时候,个体应该是处于一种“理论”状态,否则就应该有待于“启蒙”。理论还具有社会功能,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可能就是一种盲目的实践。运用理论是推进实践的自我超越,这是我们的希望之所在。所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人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也同样是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在大学阶段,深度学习与沉思的追问应该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存在,一种大学人的生活方式,并且作为一种最高的方式来理解和贯彻。

怀特海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埋头在书桌上的;在大学里,他就应当站起来环顾四周。”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学就要学彻底,而不是浅尝辄止;学就要学明白,而不是糊里糊涂;学就要学澄澈,而不是心境浑浊。人具有思维的能力和求知的渴望,贝尔纳说:“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只有深度学习,才能发现理论之美,才能享受到理论之赐予,因为理论具有最内在决定性,具有“聚拢此在整体的力量”。若想激发理论的兴趣,那就要深度学习与思考。列宁说:“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引起头痛的最好的办法。”头若不痛,又哪来这种头痛的体验;头若不痛,又哪来“痛并快乐着”的状态?这种头痛,犹如舰船引擎启动时引起的颤动,随时可能驶向思想彼岸的港湾。

我们要深度学习,就应该有沉思。我们可以反问自己我们还有沉思吗?我们还有沉思的能力吗?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手机刷屏和短暂的死记硬背过后的通关考试?我们要有沉思,就应该有追问。

我们可以反问自己我们还会“追问”吗?我们还有追问的能力吗?我们在追问方面是否已是麻木不仁了?追问,不再是获取现成的答案,反而会成为最高的知识形式;追问,不是空洞的头脑精明,也不是毫无意义的智力游戏,反而表现的是自己揭示与解释事物的能力,展现的是追求事物本质的意志,更是为自己构建一个精神世界必须经过的开疆拓土的过程。

我们很担心我们失去了理论的兴趣,没有处于理论状态,只能随波逐流,误将欲望作为志向;我们很担心我们缺乏深度学习和追问,没有了理性思考,只能任性十足,既不对自己负责,也不对社会负责,一切行为不再计较后果。但愿我们的这些担心都是徒劳而枉费,但愿大学理论之树常青,但愿我们的深度学习与追问永远在路上!

(二)心态建设与健全心智模式

心态决定着我们当下的状态。心态如同生态,如果受到污染,那么治理起来就需要下大功夫;如果荒漠化严重,那么就需要植树造林;如果遭受洪涝灾害,那么就需要疏通排涝。生态建设,需要青山绿水;心态建设,同样需要青山绿水。生态建设,需要均衡发展,心态建设,同样需要均衡发展。良好的生态有利于万物并育,良好的心态同样有利于和谐共存。

我们不能忽视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建设,不浮躁,才能不失衡。好的心态是美的,宗白华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好的心态是真实的,黑格尔告诉我们:“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

心智决定心态。心智是个体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图、期望、思考和信念等,并藉此信息预测和解释他人行为的一种能力。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心智模式,指导自身思考和行为的方式。不同的心智模式控制着不同的心态呈现。心智开放,向内确认自我,向外仰望天空与拥抱世界;心智闭塞,就不会内外顺利地交流,以致系统熵值过高,充满负能量。成熟的心智与未成熟的心智,是大不同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健全我们的心智模式,进入高阶思维状态。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心态不能扭曲。在现实状况下,我们的心智、心态建设应该与我们大学的本质追求保持高度一致。我们大学的本质就是学以成人与学术发展,这是大学的真理。弗莱克斯纳认为:“中等教育的许多特征在大学教育中应该消除。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道德和智慧的力量,大学就没有他的位置。”大学不同于社会其他机构,大学有更高的智慧、精神与道德标准,用大学的尺子作为衡量的工具,那么在大学里所有“混日子”的行为都可以说是一种无聊,所有企图不通过付出而获得的行为都是一种无赖,所有“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行为都是一种无耻,我们应该让精神懈怠、精神萎靡、精神滑坡等种种现象无处可逃。我们应从内心深处唤起自身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与心灵力量,去感召与震撼周围的世界。我们的存在,就是大学的存在;我们的行为,就是大学的行为;我们代表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心智与心态就是大学本质的一种表现,应该允许社会或他者来检验我们的心态与大学本质,所以我们的意志就是:我们的大学必将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现代教养与精神气质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谈到“社会精神气质(ethos)”,谈到在德语或英语语境中,职业一词具有上帝安排任务的天职神圣感。一种理念可以将日常生活提升到一个更高级的境界,将单纯的职业转变成一种使命。由此我想到,我们能将世俗的很多事情神圣起来吗?同样是一粒沙子,我们能发现沙子中的一个世界吗?同样是一般日常生活世界,我们能够过的有滋有味吗?我们大学人具备“人文化成”的这种“社会精神气质”吗?这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与回答的一个现实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是积极还是消极,是高贵还是庸俗。所以,我们应该养成大学人的现代精神气质。

荣格说:“一个人单凭生活在现在并不就有资格被称为现代人……唯有对现在最有感知性的人才是现代人。”有教养与无教养是有区别的,有现代教养与有传统教养也同样是有区别的。何谓教养?就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文化品德修养状态,包括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manner”。

英国皇后曾说:教养是英国皇室存在的象征。那么我们也应该说,教养是大学存在的象征。一个人的教养是装不出来的,那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折射与反光。好的教养是天生发自内心的行为。教养的本质是对于人的关怀。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教养的现代化。孙正聿说,现代教养就是现代人的真善美,包括现代的思维方式及其所建构的现代世界图景,现代的价值观念及其所规范的现代行为方式,现代的审美意识及其所陶铸的现代生活旨趣。大学时期最重要的是,要有超越功利性的某些理念与实践,这样才算没有白过大学生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装配信仰、知识、德行、仁爱、节制等精神气质,塑造一个现代的、有教养的自我。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四)创造性活动与有意义生活

谁也不能脱离一般日常生活世界,但是可以重建自己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平平淡淡才是真”,还是羡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都是为了追求生活的意义。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人创造了生活,就创造了美,也具有了诗意。令日常世俗生活具有生活的意义,具有人文色彩与科学理性,这需要我们努力改变沉重、乏味的日常生活结构,改变这一结构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自觉的精神活动和集体活动。生活需要选择,选择需要标准。短暂的人生只是朝圣的旅途。高尚而有意义生活的营造具有很多路径,比如:

途径之一就是引导自觉的知识活动、精神活动向日常生活领域渗透;

途径之二就是逐步建立起超越日常生活的运行机制,避免僵化、乏味的日常生活羁绊;

途径之三就是以开放的心态主动迎接健康的新生活方式和活动模式对不满意日常生活结构的冲击,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占有生活。

我们作为生活的人应该具有主体觉醒。我们应该具有生活的独立性、创造性,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远离巨婴心态、摆脱巨婴人格 。巨婴心态有各种表现,如依附性、依赖性,整日埋怨社会、埋怨他人、埋怨周围的环境,就是不反思自己;为自己一切不正当的行为寻找各种借口,就是不从自己主观上作自我反省。

(五)建设精神家园与丰富人生

海德格尔说:“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决非一种文化的上层建筑,更不是实用知识和价值的武库。”我们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文化也不等同于一个人的精神家园,知识文化只是构筑我们精神家园的材料而已,其与精神家园图景的构建还是有很远距离的,这中间可能相当于一堆瓦砾与一座宏伟建筑的差别。只有拥有精神家园的人,才不会是精神世界的流浪儿,才有能力确保自己精神的独立。

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要求我们:我们必须在追求高尚的意志与听任平庸之间予以决断,这必将成为我们生活斗争的法则。

美国诗人朗费罗有句诗赠给大家:“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我们也能够生活得高尚!”世界上每个人可以生活得高尚,这就要求我们要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丰富我们精神家园,就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读书兴趣。大学就是读书的地方,大学不读书了还上大学做什么?大学没有了读书的氛围,那还是大学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所说的治学三境界,其实也就是读书三境界。

同学们,进了聊城大学,决不只是“聊”了一下,而是最终要为自己建成一座伟大之“城”!这样,就决不会像有的人进入哈佛大学那样,只是“哈”了一下,没有成了“佛”。

三、学记书院: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书院实验室”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学记书院”是聊城大学教育学科的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书院实验室”,就像所有实验室一样,我们老师们和同学们参与其中,既要设计出一套“实验”方案,还要适时进行实验结果监测与完善。如何做好这种超常的“实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大的课题,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讨与攻关。

(一)“学记书院”之宗旨与精神

香港中文大学的新亚书院指出:中国宋代的书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现代的大学教育是课程中心的;

书院精神是以各门课程来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来传授各门课程的;每一个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门完整的学问,每一门理想的学问,其内容即形成一理想的人格;起居作息的磨练是事业,喜怒哀乐的反省是学业,以磨练来坚定意志,以反省来修养性情。这些都是我们学记书院应该学习与借鉴的理念。从某种角度来说,所有机构都是理念的产物。如果一个机构没有理念,那就没有理由讨论其属性。如果大学没有理念,大学就很容易成为另外一种机构,失掉大学组织使命感。学记书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1. “学记书院”地位认识

(1)书院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三课堂”

同学们在第一课堂主要学习的是硬知识,在第二课堂主要学习的是软知识,而在第三课堂学习的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统一。

(2)书院是学生人格养成的“殿堂”

在书院,同学们实现“三养成”,即素质养成,气质养成,品质养成。

(3)书院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学堂”

在书院,师生应该做到“三个常态化”:读书思考常态化、学习讨论常态化、仪容有整常态化。

2. 学记书院的主要功能

(1)建造高雅的学习与生活空间;

(2)创造优雅的学习与生活秩序;

(3)营造文雅的学习与文化氛围;

(4)打造和雅的通识与环境育人场所。

3.学记书院的院训:学以成人

4.学记书院建设目标:

(1)文化设置到位;

(2)通识教育到位;

(3)导师指导到位;

(4)学习活动到位;

(5)事务管理到位。

5.学记书院的建制纲领

学记书院应该明确这些纲领,以供学生自检与反省。

(1)学会诗意地栖居,发现与创建生活的意义;

(2)构建精神之家园,不作精神的流浪者;

(3)尊重自己,自视能够配上高尚的东西;

(4)学以成人,既学知识,又学做人;

(5)心中有天下,有大我,袪除小我功利计算;

(6)锐以求志,先有伟大的学业,才能有伟大的事业;

(7)养成读书学习习惯,这是不忘本分;

(8) 知感恩,有大爱,不怨天尤人;

(9)保持环境之清洁如同保持自己灵魂之纯洁;

(10)有责任,有担当,不逃避,不放弃,修炼智仁勇之达德;

(11) 日常生活与课业打成一片,内心修养与学业打成一片;

(12)健全的生活应该包括劳作的兴趣与艺术的修养。

(二)坚持做好导师制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在我们的学记书院,学生的导师要由教师担任,助理导师由研究生担任,助理导师是连接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将自己一周内学习心得、个人想法、研究和撰写的论文、生涯设计同导师交流。此外,导师可以开设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和模块的书院涵泳,贯通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以及人文教育。清华国学院也采用导师制,梁启超在《清华研究员茶话会演说辞》中说:“我们研究院的宗旨……想参照原来书院的办法——高一点说,参照从前大师讲学的办法——更加以最新的教育精神。……使将来教育可得一新生命,换一新面目。”

(三)将书院当作书院看待:对事情要敬

正确的理念可以将日常生活提升到一个更高级的境界,将一般的工作转变为一种使命。教育学院师生要共同努力,主动加入到书院建设中来。首先要建立书院管理组织机构,既要有行政管理职能机构,又要有学生层面的自治管理组织。其次要建立自己的书院管理制度体系。再次要设计书院的文化系统,有自己一套文化标识体系,比如书院颜色可以是蓝色,书院吉祥物可以是白鹭,每月有固定的书院日。

学记书院还要做好六个结合文章:一是传统书院精神与欧洲书院模式相结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三是学生行为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相结合;四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五是显性教育与默会教育相结合;六是导师与学生相结合。

学记书院的美好图景应该永远是:书院大门开向未来,殿堂金碧辉煌,迎接莘莘学子登堂入室!

最后,祝愿学记书院越办越好!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编审:王秀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