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B之王——剖析張藝謀,和他的《影》

《影》的裝修風格

張藝謀的《影》,我打7分。鄭凱的表演可打8分。其他演員一律7分不能再多。如果不是大量內地垃圾電影的襯托,那麼我給《影》打的分,虛高的像個營銷號。

好話就說到這裡。下面是不好聽的。

張藝謀果然“像個裝修大師(王朔語)”本片賣點“水墨殺場”畫面營造的很像樣,很張藝謀。

類比一下:如果“08北京奧運開幕式”是張國師打造的,奢靡無度通體鍍金的國宴;那麼《影》就是張國師玩兒起了茶道,本片的視覺效果,很像某些霸道總裁在辦公室置辦的茶桌,先劈開整棵越南黃花梨墩在地上,檯面巨大,躺上去3P都不嫌小,什麼宜興紫砂景德青花,瓶瓶罐罐擺得像中藥鋪,手裡攥核桃,腕上綁珠子,燒水用日本鐵壺,點印度檀香,八字腿坐在圈椅上,鼻毛穩健露出,喝茶如喝滷煮,聲如洪鐘繞樑三日——甭管茶的味道怎麼樣,這種強大的氣場完全可以震住外國人,讓他們一看就覺得,風格很中國、符號很東方;甭說外國人,就是中國人看了,也覺得這特麼就是意境啊——有錢,有文化,大製作。

裝B之王——剖析張藝謀,和他的《影》

《影》劇照 無處不在的中國符號

影片中宛如桑拿蒸汽一般的雲遮霧罩,彷彿刷了綠漆的竹林蕭韻,那消防水槍噴射出的連陰雨,那掛滿大殿的方正狂草體毛筆字,都在告訴你,張國師這次裝修的不是國宴包間,而是土豪的茶席,不油膩,不走霸氣宮廷風,這次的視覺體驗正好是一個專業裝修名詞,它印在每一箇中國裝修公司的宣傳圖冊裡,就叫做現代中式。

裝B之王——剖析張藝謀,和他的《影》

《影》海報 反覆出現的八卦擂臺

當那個從結構到原理都和海上鑽井平臺一毛一樣的水上擂臺,漂浮在電腦畫出來的滾滾長江上時,當擂臺中央巨大的雅克力黑白八卦映入觀眾視野時,一種強烈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輸出的感覺,劈面而來,甚至讓人想起了一帶一路的文化要義——講好中國故事,傳達中國思想……我們應該為張國師營造的視覺新奇觀,瘋狂打call。

劇情

劇情一直是張國師的軟肋,但自從不缺錢以後,劇情是可以請高手堆出來的。國師年輕時,被稱作“中國最後一位當代小說讀者”。《大紅燈籠高高掛》改自蘇童的小說。《菊豆》改自劉恆的小說,《活著》是餘華的小說。張國師一直不避諱自己沒有原創能力,到了《英雄》,他學會了借秦人之口,拍今人之馬屁;再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又把《雷雨》的老酒灌倒周杰倫和周潤發的新瓶子裡——還省去了版稅。

《影》的劇情,往西方扯,能扯到莎翁的《麥克白》,往東方扯,能扯到黑澤明,往根子上扯,這是《三國演義. 大意失荊州》的同人電影。君臣角力,爾虞我詐,臥薪嚐膽,借刀殺人,過河拆橋……等等等等,如此而已。

有毛病嗎?沒毛病。

新鮮嗎?不新鮮。

不新鮮為什麼還要拍?——正如六神磊磊只有躲在金庸全集裡才能安全地更新,如今中國影視,放不下宮鬥戲的根本原因是:臣妾不敢說啊。不敢說,那就瞎編古人,剩下只能把裝修搞好一點。可是瞎編古人,又編不過《權力的遊戲》,所以各位將就著看吧。

聽說《影》已經送評本屆奧斯卡,我覺得奧斯卡如果設一個“最佳裝逼獎”,張國師定能勇奪世界前三。

影射

當然劇情也並非全無是處,畢竟有《三國》墊底,差也差不到哪去。比如這段關於沛王阻止將軍收復靖州的廷辯:

“沛王:看見這太平賦了嗎,我親手書寫,懸於殿上,為的就是要警醒你我君臣,聯盟關乎沛國生死,壞我太平者,王子與庶民同罪。

寵臣:臣等願永葆沛國的太平。

沛王:打不過人家,就不要再說打了嘛,從今起,誰敢妄言收復靖州,斬無赦。

權臣:謝主公不殺之恩……”

片中的權臣是主戰的將軍,一心想奪回丟失的長江咽喉靖州,但是沛王卻百般阻撓,甚至把權臣革職,最後還要謀殺權臣——丟失一城一地是小事,臥榻之旁崛起一位能號令千軍的權臣,才是君王真正的心病。

片尾,沛王以為謀殺權臣得手,大呼“終於除掉心腹大患”,算是圖窮匕見的文眼。

這就是南宋岳飛在朱仙鎮欲破金兀朮,卻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招回,斬殺在風波亭的原因。

也是蔣介石對陳誠的密語:“紅軍不過是皮膚病,撓一撓就不癢了;國民黨內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才是心臟病,要抓緊治,治不好會要命的”

也是抗美援朝時,林彪在軍內最能打,卻始終稱病不出,彭德懷在朝鮮打跑了美國鬼子,但回國卻不得善終的原因。

——功高絕不能震主,但功臣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君王地位的威脅。你大破敵軍,得勝回朝,心想的是封妻廕子,但等著你的,也許是滿門抄斬;所以進退失據、動輒得咎,至於江山社稷,百姓和韭菜,竟都顧不得了。

片中的這個橋段,可看做以史為鑑,但它首先是虛構的,變形的,所以是可以安全上映的。

其實張國師的銀幕奇觀中,有比“功高震主”更刺激的橋段:

裝B之王——剖析張藝謀,和他的《影》

張藝謀2008年電影 《滿城盡帶黃金甲》 劇照

《滿城盡帶黃金甲》,當週杰倫帶著叛軍殺到宮門前的廣場,突破禁衛軍的盾牆,踩著同袍的死屍爬到盾牆頂端向下望去,盾牆背後還是密如鐵網的禁軍。觀眾一目瞭然——這場以下犯上的起義註定要失敗。當禁軍殺光叛軍,撤出廣場,太監們迅速清洗地面,鋪上滿地金黃的菊花,戲中人不知昨晚血流成河的殺戮,而觀眾若有所思,在漆黑的影院裡感受著壓抑和恐懼,聽著自己和別人的呼吸。

裝B之王——剖析張藝謀,和他的《影》

張藝謀2008年電影 《滿城盡帶黃金甲》 劇照

這一段兒,有人自以為看懂了;有人只覺得殺得過癮。

那是一部2008年的電影,一回首,已是十年前,上一個世代的老片子了,那時的影院門框上還貼著八榮八恥,橫批是科學發展觀。

世故

張國師生於1950年,其父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其母是地主子女,在上世紀血統論的年代,這是賤民出身,生於憂患的張藝謀在陝西棉紡八廠每天設計棉襪圖樣,業餘喜歡拍照,希望有朝一日能通過攝影技術,在廠工會混個輕鬆飯吃。他織襪子的同事回憶,遇到集體活動,“整個車間五六百人,只有張藝謀被車間主任點名清除,因為他既不是黨員也不是團員,出身不好”

1978年,他得到命運的垂青,有了去北京電影學院代培的機會,雖然攝影專業成績不錯,但因為出身原因,政審不過關,情急之下,他通過妻子孃家牽線,給時任文化部長的黃鎮寫了封信,信裡夾著他的攝影作品集,黃鎮開明,最終特召張藝謀進北影學習。僅此一點,即可看出當年28歲的張藝謀比同齡人心機深沉——他敬畏權力,也懂得攀附權力,飽諳世故,小心翼翼,步步為營;在藝術方面,他有天賦,也有缺陷,

但他發達的根本,則是一套“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功利之道——如此,方有今日的張國師。

裝B之王——剖析張藝謀,和他的《影》

2012年,張藝謀在安徽樅陽縣黃鎮圖書館留言

以上這些信息,來自騰訊《十三邀》8月初的一期節目,許知遠專訪張藝謀,也是張藝謀為了新片《影》做的宣推。整期節目有以下幾段同期聲頗能反應張國師如今68歲的老謀深算。

《影》的主角是個草根,這個我喜歡,

我喜歡草根,

不管是草根逆襲,還是農民起義,咱就亂說,

還是反抗還是求生還是野心——隨便

裝B之王——剖析張藝謀,和他的《影》

騰訊視頻《十三邀》 專訪張藝謀 截圖

視頻訪談和書面採訪最大的不同,是多少能保留一些受訪者的原生態。明明是說自己喜歡草根故事,因為隨口飈出“農民起義”四個字,張國師腦中警鈴大作,趕緊縫上“咱就亂說”這個補丁。

為什麼要補上“咱就亂說”四個字?這是經歷了賤民出身,血統論,文|革,改革開放,新時代;拍過藝術片、商業片,也裝修過奧運會之後,反覆打磨,反覆閹割之後,懸在國師腦中的一根高壓線——如今太平盛世,主旋律是大國崛起,管事的不喜歡農民起義,有人聽了也許會皺眉,也許會動怒,所以張國師趕緊補上——“咱就亂說”,這是哪怕已經貴為國師,依然警醒的條件反射和自我保護;是國師心中的驚弓之鳥。

他的視野是開闊的,他承認因為網絡的緣故“現在的年輕人,見多識廣,所以不能說教”。他甚至對抖音小視頻也有涉獵,認為“和小視頻一樣,電影要好玩兒才行”。他是富有經驗的,談到爛片泡沫的問題,他認為是“急功近利,熱錢太多,而僅有的人才被稀釋了”。他有自知之明,認為自己不是侯孝賢,也不是王家衛,他對王家衛的才華尤其推崇;他承認自己的長處正是視覺創意。

總之他已經走向人生暮年,見慣大場面的國師早已圓潤的像一串兒包了漿的木珠子,他油膩,也值錢,他是老古董,適合權貴資本把玩,他本身就是這個一言難盡的時代,沉澱下來的價值。

——他,他的作品,當然是有價值的,正如他的臉,腫泡眼,大板牙,高顴骨,兩腮深陷,一張關中老漢的標準像。上面刀刻斧鑿著四個大字——“中國特色”

在《影》的幾次宣推訪談中,張藝謀彷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這些訪談都是交過錢的營銷廣告,因此沒有人問他七百多萬的計生罰款交的是否甘心;沒有人問他《活著》至今大陸沒公映,是否甘心;沒有人問奧運開幕式好像加強版朝鮮阿里郎,他是否滿意;

沒人問,是因為交了廣告費;他不說,是因為他不傻;國師的名頭,豈非浪得?

許知遠和國師的訪談中還有這樣一段:

許知遠:你自己沒有那種超越時代的慾望了嗎?

張藝謀:沒有沒有,我覺得你還想超越時代?能把你這兒的事做好就不錯了,你超越誰的時代?哈哈哈——你放心,人走茶涼。

對於“裝逼”,百度上有人下過這樣的定義:

裝B是一種獨立的感受, 打造與眾不同的感覺, 在茫茫人海中那麼一站, 立馬驚鴻一瞥鶴立雞群. 我本無意太品味, 奈何品味太出眾, 裝B就一定要拿捏出那種獨立的高處不勝寒的調調兒出來。

我給本篇起名《裝逼之王》,意指張國師的電影裝修風格。但論及張國師的人生際遇和處世之道,那麼以上這段定義也可概括一二;其他,就只能“你懂得”了。

哪裡有什麼藝術大師,不過是盛世的裝逼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