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B之王——剖析张艺谋,和他的《影》

《影》的装修风格

张艺谋的《影》,我打7分。郑凯的表演可打8分。其他演员一律7分不能再多。如果不是大量内地垃圾电影的衬托,那么我给《影》打的分,虚高的像个营销号。

好话就说到这里。下面是不好听的。

张艺谋果然“像个装修大师(王朔语)”本片卖点“水墨杀场”画面营造的很像样,很张艺谋。

类比一下:如果“08北京奥运开幕式”是张国师打造的,奢靡无度通体镀金的国宴;那么《影》就是张国师玩儿起了茶道,本片的视觉效果,很像某些霸道总裁在办公室置办的茶桌,先劈开整棵越南黄花梨墩在地上,台面巨大,躺上去3P都不嫌小,什么宜兴紫砂景德青花,瓶瓶罐罐摆得像中药铺,手里攥核桃,腕上绑珠子,烧水用日本铁壶,点印度檀香,八字腿坐在圈椅上,鼻毛稳健露出,喝茶如喝卤煮,声如洪钟绕梁三日——甭管茶的味道怎么样,这种强大的气场完全可以震住外国人,让他们一看就觉得,风格很中国、符号很东方;甭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看了,也觉得这特么就是意境啊——有钱,有文化,大制作。

装B之王——剖析张艺谋,和他的《影》

《影》剧照 无处不在的中国符号

影片中宛如桑拿蒸汽一般的云遮雾罩,仿佛刷了绿漆的竹林萧韵,那消防水枪喷射出的连阴雨,那挂满大殿的方正狂草体毛笔字,都在告诉你,张国师这次装修的不是国宴包间,而是土豪的茶席,不油腻,不走霸气宫廷风,这次的视觉体验正好是一个专业装修名词,它印在每一个中国装修公司的宣传图册里,就叫做现代中式。

装B之王——剖析张艺谋,和他的《影》

《影》海报 反复出现的八卦擂台

当那个从结构到原理都和海上钻井平台一毛一样的水上擂台,漂浮在电脑画出来的滚滚长江上时,当擂台中央巨大的雅克力黑白八卦映入观众视野时,一种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输出的感觉,劈面而来,甚至让人想起了一带一路的文化要义——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思想……我们应该为张国师营造的视觉新奇观,疯狂打call。

剧情

剧情一直是张国师的软肋,但自从不缺钱以后,剧情是可以请高手堆出来的。国师年轻时,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位当代小说读者”。《大红灯笼高高挂》改自苏童的小说。《菊豆》改自刘恒的小说,《活着》是余华的小说。张国师一直不避讳自己没有原创能力,到了《英雄》,他学会了借秦人之口,拍今人之马屁;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又把《雷雨》的老酒灌倒周杰伦和周润发的新瓶子里——还省去了版税。

《影》的剧情,往西方扯,能扯到莎翁的《麦克白》,往东方扯,能扯到黑泽明,往根子上扯,这是《三国演义. 大意失荆州》的同人电影。君臣角力,尔虞我诈,卧薪尝胆,借刀杀人,过河拆桥……等等等等,如此而已。

有毛病吗?没毛病。

新鲜吗?不新鲜。

不新鲜为什么还要拍?——正如六神磊磊只有躲在金庸全集里才能安全地更新,如今中国影视,放不下宫斗戏的根本原因是:臣妾不敢说啊。不敢说,那就瞎编古人,剩下只能把装修搞好一点。可是瞎编古人,又编不过《权力的游戏》,所以各位将就着看吧。

听说《影》已经送评本届奥斯卡,我觉得奥斯卡如果设一个“最佳装逼奖”,张国师定能勇夺世界前三。

影射

当然剧情也并非全无是处,毕竟有《三国》垫底,差也差不到哪去。比如这段关于沛王阻止将军收复靖州的廷辩:

“沛王:看见这太平赋了吗,我亲手书写,悬于殿上,为的就是要警醒你我君臣,联盟关乎沛国生死,坏我太平者,王子与庶民同罪。

宠臣:臣等愿永葆沛国的太平。

沛王:打不过人家,就不要再说打了嘛,从今起,谁敢妄言收复靖州,斩无赦。

权臣:谢主公不杀之恩……”

片中的权臣是主战的将军,一心想夺回丢失的长江咽喉靖州,但是沛王却百般阻挠,甚至把权臣革职,最后还要谋杀权臣——丢失一城一地是小事,卧榻之旁崛起一位能号令千军的权臣,才是君王真正的心病。

片尾,沛王以为谋杀权臣得手,大呼“终于除掉心腹大患”,算是图穷匕见的文眼。

这就是南宋岳飞在朱仙镇欲破金兀术,却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招回,斩杀在风波亭的原因。

也是蒋介石对陈诚的密语:“红军不过是皮肤病,挠一挠就不痒了;国民党内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才是心脏病,要抓紧治,治不好会要命的”

也是抗美援朝时,林彪在军内最能打,却始终称病不出,彭德怀在朝鲜打跑了美国鬼子,但回国却不得善终的原因。

——功高绝不能震主,但功臣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君王地位的威胁。你大破敌军,得胜回朝,心想的是封妻荫子,但等着你的,也许是满门抄斩;所以进退失据、动辄得咎,至于江山社稷,百姓和韭菜,竟都顾不得了。

片中的这个桥段,可看做以史为鉴,但它首先是虚构的,变形的,所以是可以安全上映的。

其实张国师的银幕奇观中,有比“功高震主”更刺激的桥段:

装B之王——剖析张艺谋,和他的《影》

张艺谋2008年电影 《满城尽带黄金甲》 剧照

《满城尽带黄金甲》,当周杰伦带着叛军杀到宫门前的广场,突破禁卫军的盾墙,踩着同袍的死尸爬到盾墙顶端向下望去,盾墙背后还是密如铁网的禁军。观众一目了然——这场以下犯上的起义注定要失败。当禁军杀光叛军,撤出广场,太监们迅速清洗地面,铺上满地金黄的菊花,戏中人不知昨晚血流成河的杀戮,而观众若有所思,在漆黑的影院里感受着压抑和恐惧,听着自己和别人的呼吸。

装B之王——剖析张艺谋,和他的《影》

张艺谋2008年电影 《满城尽带黄金甲》 剧照

这一段儿,有人自以为看懂了;有人只觉得杀得过瘾。

那是一部2008年的电影,一回首,已是十年前,上一个世代的老片子了,那时的影院门框上还贴着八荣八耻,横批是科学发展观。

世故

张国师生于1950年,其父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其母是地主子女,在上世纪血统论的年代,这是贱民出身,生于忧患的张艺谋在陕西棉纺八厂每天设计棉袜图样,业余喜欢拍照,希望有朝一日能通过摄影技术,在厂工会混个轻松饭吃。他织袜子的同事回忆,遇到集体活动,“整个车间五六百人,只有张艺谋被车间主任点名清除,因为他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团员,出身不好”

1978年,他得到命运的垂青,有了去北京电影学院代培的机会,虽然摄影专业成绩不错,但因为出身原因,政审不过关,情急之下,他通过妻子娘家牵线,给时任文化部长的黄镇写了封信,信里夹着他的摄影作品集,黄镇开明,最终特召张艺谋进北影学习。仅此一点,即可看出当年28岁的张艺谋比同龄人心机深沉——他敬畏权力,也懂得攀附权力,饱谙世故,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在艺术方面,他有天赋,也有缺陷,

但他发达的根本,则是一套“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功利之道——如此,方有今日的张国师。

装B之王——剖析张艺谋,和他的《影》

2012年,张艺谋在安徽枞阳县黄镇图书馆留言

以上这些信息,来自腾讯《十三邀》8月初的一期节目,许知远专访张艺谋,也是张艺谋为了新片《影》做的宣推。整期节目有以下几段同期声颇能反应张国师如今68岁的老谋深算。

《影》的主角是个草根,这个我喜欢,

我喜欢草根,

不管是草根逆袭,还是农民起义,咱就乱说,

还是反抗还是求生还是野心——随便

装B之王——剖析张艺谋,和他的《影》

腾讯视频《十三邀》 专访张艺谋 截图

视频访谈和书面采访最大的不同,是多少能保留一些受访者的原生态。明明是说自己喜欢草根故事,因为随口飚出“农民起义”四个字,张国师脑中警铃大作,赶紧缝上“咱就乱说”这个补丁。

为什么要补上“咱就乱说”四个字?这是经历了贱民出身,血统论,文|革,改革开放,新时代;拍过艺术片、商业片,也装修过奥运会之后,反复打磨,反复阉割之后,悬在国师脑中的一根高压线——如今太平盛世,主旋律是大国崛起,管事的不喜欢农民起义,有人听了也许会皱眉,也许会动怒,所以张国师赶紧补上——“咱就乱说”,这是哪怕已经贵为国师,依然警醒的条件反射和自我保护;是国师心中的惊弓之鸟。

他的视野是开阔的,他承认因为网络的缘故“现在的年轻人,见多识广,所以不能说教”。他甚至对抖音小视频也有涉猎,认为“和小视频一样,电影要好玩儿才行”。他是富有经验的,谈到烂片泡沫的问题,他认为是“急功近利,热钱太多,而仅有的人才被稀释了”。他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不是侯孝贤,也不是王家卫,他对王家卫的才华尤其推崇;他承认自己的长处正是视觉创意。

总之他已经走向人生暮年,见惯大场面的国师早已圆润的像一串儿包了浆的木珠子,他油腻,也值钱,他是老古董,适合权贵资本把玩,他本身就是这个一言难尽的时代,沉淀下来的价值。

——他,他的作品,当然是有价值的,正如他的脸,肿泡眼,大板牙,高颧骨,两腮深陷,一张关中老汉的标准像。上面刀刻斧凿着四个大字——“中国特色”

在《影》的几次宣推访谈中,张艺谋仿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这些访谈都是交过钱的营销广告,因此没有人问他七百多万的计生罚款交的是否甘心;没有人问他《活着》至今大陆没公映,是否甘心;没有人问奥运开幕式好像加强版朝鲜阿里郎,他是否满意;

没人问,是因为交了广告费;他不说,是因为他不傻;国师的名头,岂非浪得?

许知远和国师的访谈中还有这样一段:

许知远:你自己没有那种超越时代的欲望了吗?

张艺谋:没有没有,我觉得你还想超越时代?能把你这儿的事做好就不错了,你超越谁的时代?哈哈哈——你放心,人走茶凉。

对于“装逼”,百度上有人下过这样的定义:

装B是一种独立的感受, 打造与众不同的感觉, 在茫茫人海中那么一站, 立马惊鸿一瞥鹤立鸡群. 我本无意太品味, 奈何品味太出众, 装B就一定要拿捏出那种独立的高处不胜寒的调调儿出来。

我给本篇起名《装逼之王》,意指张国师的电影装修风格。但论及张国师的人生际遇和处世之道,那么以上这段定义也可概括一二;其他,就只能“你懂得”了。

哪里有什么艺术大师,不过是盛世的装逼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