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深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想看看最近有什么好电影值得一看。毕竟是深夜,科幻恐怖惊悚全部pass掉,看个文艺片助眠比较好。翻着翻着看见了一部叫《少年时代》的电影。点进去看了看是“爱在”三部曲的导理查德·林克莱特,顿时心生好感,然后发现这部电影竟然用了12年去拍,可谓是用心良苦。于是暗搓搓的点开,准备享受深夜的惊喜。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整部电影是用时间堆砌起来的,一般导演也不会这么拍。但是林克莱特就是这么别出心裁,拍了12年。其实这部电影没有特别具体的剧情,就是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12年。拍了12个夏天。看着曾经小小少年到后来风度翩翩。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按美剧的标准说,《少年时光》大概对应的是《成长的烦恼》,虽然片中家庭算不得模范家庭,而且男主角小朋友也没有长残,但是平均十几分钟的每一季都秉承着有发展,有矛盾,有解决,有新加人物等等原则。特别喜欢剧作的一点是对其中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不做解释,从不铺垫前史,也不交代人物关系,丢给观众去脑补,实际上这也是减轻剧情冗长感的一个做法,但是真的很有效。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人物塑造其实也比较平面化,父亲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母亲是不甘于中产阶级郊区家庭主妇,求自我实现的现代知识女性,找了一个新丈夫和一个新男友,最后都成了酒鬼;贯穿全片的则是男主角始终被教育的两个问题“你好好想想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一定要负责任”,后面一个说了太多次就让人有点烦了。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影片中的音乐也非常有时代感,甚至是当时的新闻。每一个事件的出现都标志着时间的前进。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当年流行金曲。主演谈论的伊拉克战争、911事件,手机、车子的变化,布什到奥巴马的更迭,一切都紧密结合当年时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加上这次林克莱特平实的剧作,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这些都会产生是生活记录的错觉。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这种似是而非之感就是林克莱特的电影风格。电影与时间紧密的结合,时间推动电影情节,电影与时间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观众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也许观影世界里林克莱特才最懂时间与电影的关系,电影在时间里发酵,电影揭开面纱的那天散发醇香,倾倒影迷。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林克莱特的电影记录下小男孩的12年的成长,也顺带了美国(德州)风情画的展示。美式小孩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对比会发现这跟中国小孩的成长经历有太多的不一样。比如他们的上课方式、家庭作业,家长对学习的监督方式,大学前自己工作攒钱买车、缴学费,孩子父母的相处方式,孩子更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的寄生虫,美国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渠道,父母只是给建议,不会干涉孩子的决定。比如梅森选择了摄影课程,本来想离家更远但最终选择德州大学也是自己的决定。孩子成年后通常自己出去打工挣钱,如果钱足够父母也通常不会再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不再受父母资助的孩子也不再受父母约束,就像梅森姐姐说的:“经济上独立了,就可以不再听父母的话了。”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影片最后,梅森进入了大学,和几名刚认识的大学校友去爬山,夕阳西下,跟拍的梅森和一女孩的摄影画面,像极了“爱在”系列的跟拍画面,嗯,没错一个时代又在面前铺开了,那是梅森的“青年时代”。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某杂志采访林克莱特:“如果拍续集,将男主的故事一直延续下去会是怎样?”林克莱特开玩笑似地假设:“男主上了大学,毕业,过了几年去欧洲旅行,在火车上邂逅了一位心动女生……”果然,林克莱特就像是一个时间铸造者一样,用12年展示一个少年的养成,用18年阐述一段爱情。人生美好的30年,像是一个预谋家一样。说不定,《少年时代》真的是“爱在”三部曲的前传也说不准。

这里是时君播报,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们下周再见。

属于每个人的少年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