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工匠」原玉榮:做羣衆的「貼心書記」

「劳模·工匠」原玉荣:做群众的“贴心书记”

「劳模·工匠」原玉荣:做群众的“贴心书记”

2015年9月,在新蔡縣交運系統工作的原玉榮被選派到李橋回族鎮獅子口村擔任第一書記。三年來,她牢記“四項職責”,用心、用力、用情真扶貧、扶真貧,先後榮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2017年河南十大年度扶貧人物”、“新蔡縣五一勞動獎章”、 “河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等榮譽稱號。她的優秀事蹟也被中央電視臺、農民日報、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等媒體相繼報道。

「劳模·工匠」原玉荣:做群众的“贴心书记”

建強班子帶隊伍,當好村裡“主心骨”

獅子口村共969戶3950人,是多年的“老大難”村、貧困村。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原玉榮以支部“爭星晉級”為抓手,以黨員“兩學一做”為動力,認真落實“三會一課”,抓實“主題黨日”活動。堅持用制度管事管人,完善了村裡各項規章制度、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並做到村務、財務和重大事項及時公開。紮實開展“三公三促”樹形象活動,教育村幹部以公心促公開、以公開促公平、以公平促滿意,並在脫貧攻堅主戰場,打頭陣、當先鋒,講奉獻、比奉獻。

在村文化廣場建設中,她帶頭把自己的積蓄和駐村補貼拿出來墊資,加快了施工進度;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全村黨員幹部更是不怕髒、不怕累,擼起袖子加油幹。

立足村情上項目,實幹幹實“拔窮根”

「劳模·工匠」原玉荣:做群众的“贴心书记”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原玉榮從吃透村情入手,白天幫群眾幹農活,夜晚到村民家裡嘮嗑兒,通過充分調研,她認為獅子口村的最大短板是“沒項目、沒產業”。為此,她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跑遍了全縣60多家單位,先後爭取到1000㎡的文體廣場,20萬元的風景樹綠化栽植, 3200㎡標準化廠房……共爭取項目26個、資金1200萬元,還組建起獅子口舞蹈隊、腰鼓隊、廣場舞蹈隊等等。

「劳模·工匠」原玉荣:做群众的“贴心书记”

如今的獅子口村,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產業發展,種植、加工、發電等項目相繼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走村串戶察民情,常背扶貧“雙肩包”

「劳模·工匠」原玉荣:做群众的“贴心书记”

在獅子口村,原玉榮有一個綽號叫“狗不咬書記 ”。村裡的老人都喜歡叫她一聲閨女,年齡小的都喊她大姑。她總是揹著一個雙肩包。這個雙肩包,是她融入村民、體察民情的“百寶囊”,包裡裝滿她獨創的工作法。雙肩包裡,不僅有記錄民情的筆記本、方便村民辦事隨時按指印的印臺、隨時用來接濟貧困戶的錢包、輸有各家各戶號碼的手機,而且還裝著奶糖、餅乾等小零食。

“到群眾家走訪,隨手給孩子掏把糖或拿點好吃的,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掏心窩子的話很快就說開了”,原玉榮說。

村裡71歲的殘疾人時賀彬很喜歡和原玉榮聊天,有一次他給遠在他鄉的女兒打電話時說:“閨女,自從原書記來到咱這兒,村裡變化可大了,抽空回孃家看看,你就知道原書記這個人有多好了!”

情繫鄉親辦實事,當好群眾“貼心人”

“家人都說我是“銀環”,像是“嫁”到了獅子口。”原玉榮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事事都為村民考慮,始終把鄉親放在家庭和工作的第一位。她的丈夫也曾開玩笑地說:“和原玉榮一家,等於‘人財兩空’;一年到頭,難見幾次面,群眾有困難,還自掏腰包”。

「劳模·工匠」原玉荣:做群众的“贴心书记”

對於家人,原玉榮是愧疚的。八月十五團圓夜她在給貧困戶發月餅,小年夜她在貧困戶炕油饃,春節她給村裡的孤寡老人貼春聯、包餃子、掛燈籠……她時時刻刻都在關心著村裡的貧困群眾。

村民時培兵,妻子患有精神病,兒子是先天性腦癱,三個女兒一個在上大學,一個在讀高中,一個是初中生。得知時培兵的生活狀況後,原玉榮便成了他家的常客。小孩上學、看病,她都盡己所能地給予幫助。在她的幫扶下,2017年,時培兵在種好幾畝蔬菜的同時,又組建了一個建築隊,不僅甩掉了貧困帽子,還帶領群眾奔向了小康路。

她的事蹟被媒體相繼關注報道。2017年6月,河南電視臺記者來到獅子口村,和她同吃同住同勞動,推出了16期脫貧攻堅節目。

2017年10月,河南衛視《脫貧大決戰》第二季,特別播出了她的事蹟。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主持人海霞,在獅子口村拍攝《脫貧大決戰》時說:“原玉榮是河南省12000多名第一書記的一個典型、一個典範,尤其讓我感動的是她和村民的那種魚水交融的深厚感情。

「劳模·工匠」原玉荣:做群众的“贴心书记”

(著名主持人、央視新聞主播海霞和原玉榮一起入村走訪)

原玉榮用自己的真情實意感動著村民,用真抓實幹的精神鼓舞著村民。下一步,她將立足新時代、貫徹新思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一往無前的勁頭,力爭新作為,做出新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