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柴静,喜欢亦舒的小说,喜欢灵魂的追问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柴静,喜欢亦舒的小说,难忘一句,你的灵魂呢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柴静,喜欢亦舒的小说,喜欢灵魂的追问

早忘记当初是因为什么原因喜欢柴静,可是读了这本《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才发现大家的少女时代竟是多么的相似,一如《鹿男与美丽的奈良》里面那个面容姣好却心有千千结,似乎轻轻触碰就会破碎的沉默少女。于是我努力在脑海中搜寻记忆中与她重叠的经历——原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她也曾这样渡过。

在努力克服尴尬的年龄带来身体微妙变化的不适的同时,小心翼翼的对付着学业和身边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同学。而那些用不完的时光,常想着要怎样一次把它挥霍完。沉迷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繁华和张爱玲营造的时间荒野里的苍凉;还有悄悄听着深夜电台的缱绻音乐,留恋电流声中传递的温柔,渴望呆在最静寂的角落里,被最热烈的声音包围。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柴静,喜欢亦舒的小说,喜欢灵魂的追问

没有听过柴静主持的夜色温柔,记忆中陪伴我的是另一个迷人的声音:小凡的翩翩情。至今还记得小凡嗲嗲的南方口音和无数个推开窗就可以看见满天星光的深夜。也渴望能和三毛、陈丹燕一样万水千山走遍。在看到三毛写“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手指会微微的颤抖。而陈丹燕则喜欢写“心飞得很高”,她的笔触虽然忧伤却让你看到一线希望。当她写到自己的心飞得很高的时候,我似乎也能感受到了那份辽阔。

现在,柴静早已走过女孩时期的文艺,成为了一个冷静,克制而又温情的正派女记者。 她听流行音乐:郑智化,齐豫,潘越云。她说彼时资讯匮乏,回想起来,是在流行音乐中找到了几丝诗意。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不同时代的歌手,集体面相也有所不同。在略显清苦而又激荡的八十年代过去后的歌曲,其思想深度,是物质丰足的九十年代末无法相比的。但每个青春期的少年,孤独地寻找慰藉的过程,却是如出一辙。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柴静,喜欢亦舒的小说,喜欢灵魂的追问

现在柴静的文字无疑更好了,经常被她打动。让她能够攫住和震动人的,是她的经历。经历赋予她智慧与悲悯。她不厌其烦的诚恳的反思尤其让人感动。但是在字里行间,总有一股从年轻时就若隐若现的和文字较劲的意味。曾经是有意显得深刻,现在是故作超然。都只是淡淡的,是我太挑剔了。

柴静写着,在那个春天里,自己的心有时飞的很高有时飘忽地坠落下来,无声的飘来荡去。天气渐渐暖和,路旁一树浅红的花。而自己在三月的淡绿的街心骑着车懒懒洋洋的逛荡,穿着浅色的运动衫和牛仔在网球场上狼奔豕突。这个春天应该有琴声,有长路尽头不坠的落日,有心跳和亲吻。柴静说自己看亦舒的小说。她的小说女主角永远有精致的面孔和传奇际遇.最难忘其中之一在黑暗之中,被人温柔的低声询问:“你的灵魂呢?“大多数女人等这话等一生。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柴静,喜欢亦舒的小说,喜欢灵魂的追问

她也看《红楼梦》,也不爱看后40回,原因呢,她替我说出了:贪恋前80回那种童年梦中的感觉。一种轻柔而略微如鲠在喉的感觉,忽然有个人用精准的文字描绘出了,这是看书最大的快感。于是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其实很相似,即便个性不同,即便出身各异,所要面临的困境与欢乐,在某个层面上,基本是没有差别的。你更会明白,某些阶段,是无法跨越的。只有这么过来才行。这才是我们应该相信,应该了解的命中注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