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不得其解,夷陵大勝後,孫權爲何會向劉備求和?

百思不得其解,夷陵大勝後,孫權為何會向劉備求和?

劉備集結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孫權發動了戰爭。由於蜀漢先鋒部隊吳班、馮習、張南等人所率的三萬人馬勢頭洶洶,擊敗了東吳李異部,佔領了秭歸城,孫權想和劉備求和,並將糜芳、傅士仁等叛將還給了劉備,只是劉備不領情仍然執意東進。孫權啟用陸遜為大都督,帶著朱然、潘長、韓當諸將奔赴前行抵禦蜀軍,陸遜考察過地形、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後,給東吳眾將下了一道將令——誘敵深入。吳軍一退再退,直到猇亭才停了下來,一路高歌猛進的蜀漢軍隊在猇亭遭到了吳軍頑強抵抗,東進的速度因此滿了下來,吳蜀兩方進入僵持狀態。

百思不得其解,夷陵大勝後,孫權為何會向劉備求和?

六月,由於天氣酷熱難耐,蜀軍全部移入密林紮營,陸遜把握住機會,向劉備發起反攻,火燒連營七百里,眾多蜀漢將領在此次戰役中戰死,奉命鎮守長江北岸的黃權由於歸蜀無路,不得以降了魏,馬良在撤退過程中遭到步騭截擊而亡。演義中說劉備的七十萬大軍所剩無幾,這是演義誇大了說法,實際上,根據傅子記載,劉備損失的兵力在八萬左右,劉備一人往白帝城方向逃去。東吳將領潘璋、徐盛等人猛追不止,幸虧趙雲及時率江州兵馬來援,加上散兵逐漸聚攏,永安的兵力達到了兩萬,陸遜見失去攻打永安的機會就撤軍了。

百思不得其解,夷陵大勝後,孫權為何會向劉備求和?

劉備到了白帝城後,一直沒有回成都,而是將白帝城改名為永安宮在那裡住了下來,就在這時,孫權竟然派諸葛瑾為使者,主動向劉備求和,要知道經過夷陵之戰後,蜀漢根基受損,實力已經從老二的位置降到老三,是弱於東吳的,那麼為什麼孫權這個時候會選擇求和呢?第一,東吳雖然取勝,也損失了不少的兵力,而北面的曹魏坐觀成敗,實力最強,孫權怕進攻蜀漢時,曹魏會偷襲後方的江東。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原因,事實上,曹魏還沒有等陸遜撤兵就派人去攻打東吳了,幸虧東吳將領給力防住了曹魏的進攻,加上陸遜及時回軍,曹魏趁機討伐東吳的計劃落空,其實曹丕起兵伐吳很有可能是為了報當年孫權攻打合肥,捅曹魏後方的仇。不僅僅是孫權,就連劉備出兵伐吳的時候也考慮到了曹魏偷襲的情況,所以才會讓黃權駐軍長江北岸,為得就是堤防曹魏,可惜黃權最終回國無路,降了曹魏。

百思不得其解,夷陵大勝後,孫權為何會向劉備求和?

第二,雖然劉備失敗了,但是東吳方面仍然不敢小瞧劉備的實力,夷陵之戰,雙方派出的陣容還是有差距的,東吳雖然用了新人陸遜來擔任大都督,但陸遜帶過去的將領基本都屬於東吳老將級別的任務了,而劉備這邊,雖說帶了馬良、黃權這兩個智謀之士,但是武將方面基本都是當時默默無聞,屬於新人級別的。而且,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趙雲、馬超等蜀漢的名將謀臣都沒有跟著劉備出征,東吳方面擔心蜀漢的實力很快就可以恢復。孫權這點猜的也沒錯,劉備病逝後,諸葛亮僅僅只有了五年就平定了國內各種叛亂,還有了可以出兵北伐的力量。第三,劉備的性格使然。孫權雖說是劉備的後輩,畢竟劉備和孫權老爸孫堅是一個時代的人,但孫權對劉備這個人的性格是瞭解,這個人忍辱負重的能力太強了,他在曹操手下時候,為了不讓曹操看出自己胸無大志竟然中菜來迷惑曹操。孫權擔心萬一把劉備逼急了,劉備聯合曹魏對付東吳,那東吳就沒有什麼勝算了,雖然這個事情發生的概率很低很低。

百思不得其解,夷陵大勝後,孫權為何會向劉備求和?

正是因為上面三點原因,孫權才會向劉備求和,為得就是告訴劉備,我們倆打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因為曹魏在旁邊虎視眈眈的,只有恢復以前的孫劉聯盟才能生活下去,繼續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蜀漢和東吳哪個國家一旦有失,另一個國家都是保不住的。其實,夷陵之戰的失敗對劉備來說並不是偶然的,首先他以怒興師就已經犯了兵家大忌,之後隨著深入敵境,不僅沒有觀察地形,而且不知道及時改變戰略部署,採取了錯誤的紮營方式,最終導致自己的失敗。反觀陸遜,從上任初期,就不急不緩,誘敵深入,後發制人,趁著劉備軍隊疲憊之際,一把火徹底擊潰氣勢洶洶的蜀軍,陸遜無愧於東吳名將的稱號。

百思不得其解,夷陵大勝後,孫權為何會向劉備求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