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閱讀量千萬的終極祕訣(故事型內容的打造)

文章閱讀量千萬的終極秘訣(故事型內容的打造)

“講故事是每個人的必備技能,不會講故事的人被淘汰”。聽上去好像有點危言聳聽,但確實是一個真理。

用故事幫助公司傳播他們的品牌。

很多年來,老師們,乃至大學教授們總會說,寫作是不可教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事實上講故事和寫故事的能力都是可以被培養的。

為什麼講故事的能力這麼重要?

講故事是一種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夠增加個人魅力,能夠影響別人的價值觀,塑造個人形象,傳播商業文化。同時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說在和朋友的聊天約會中,在面試工作和老闆同事的交流中,故事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表達自己思想的媒介。

所以說假使你想說服一個人,先給對方講一個道理,最好的方式是用故事去包裝這個道理。假如說你想介紹一個人,你想介紹自己,如果你想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並不是介紹你的履歷,而是介紹你的經歷,也就是你的故事。

但是我們的教育中,往往非常強調整體和集體價值觀,所以在以往的教育中,我們講故事的能力是相對鍛鍊的非常少。在工作中也很少有人去在乎這樣一個技能,以至於很多人說,到了現在並不懂得基本的故事結構是怎樣的,也不知道怎樣去講好一個故事。所以下面這個部分我就舉出各種各樣的場合為例子,來跟大家聊一聊,為什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你去講故事。

第一個場景,每個人可能都會經歷面試、開會這樣的環節,不可避免的會被要求做自我介紹。我們假使想要打動面試官或者打動領導,我們不可能僅僅用一些形容詞來描述自己,乾巴巴地說我很努力,我很用功,顯然是不夠的。你需要用過往的經歷和事實去表達你的特點。故事就成為了你最重要的自我介紹的手段。

第二個場景是你跟朋友聚會聊天,或者說你要去撩妹撩漢,在這樣的社交場合,我們的目的是展示優點,所以更需要用生動的例子和故事去吸引眼球,告訴別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講故事的第三個作用,是能夠幫你更好的塑造個人品牌。徐小平老師曾經說過,如今的創業者必須是網紅,必須要有個人品牌,才能更好的去立足。所以我們能記住馬雲、雷軍、喬布斯等等,這些大佬,是因為他們背後有非常豐富的故事,並不是他們的頭銜。那同樣,除了包裝個人品牌,講故事也可以讓你的商業品牌更有溫度,更有附加的價值。

在這個消費升級的時代,消費者去購物,不再僅僅是去買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更是購買這個物品背後的情懷和認同感。

幾年前有一個橙子叫褚橙,非常火,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褚橙的創始人,褚時建本人有非常豐富的勵志故事。同樣很多果粉去買蘋果手機,除了手機更好的性能之外,也是因為蘋果這個品牌背後的故事,帶給了他們身份的認同感。一個公司有一個好的品牌,自帶故事的品牌,就能夠讓他的用戶或者讓互聯網主動的幫他傳播。所以在互聯網時代,一個品牌想要成功,背後的故事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個好內容,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完整結構?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故事到底是什麼?很簡單,就是通過一系列的素材,用具體的方式去表達一個理念或者觀點,或者去展現一個人物,從而影響他人。

故事的要素有哪些?第一,要有人物;第二,要有人物所推動的事件;第三,要有講故事的目的,也就是你通過故事想去傳達的情感價值觀,從而才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感和共鳴感。

說到這兒,可能有些人會問,我們小時候經常記錄的日記,甚至說是那種流水帳,那到底是不是故事?這裡想強調的是,流水帳跟故事是有本質區別的。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假使你在你的日記本中描述你日常的一天,你說你起床,洗漱,換衣服,穿鞋出門,然後到小區拐角買包子吃,坐地鐵或者公交車去公司。這是一個非常單一的流水帳敘述。以上描述也有人物,有動作,有過程,但並不是一個故事。

為什麼?

原因有兩點?第一,你的故事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我並不知道聽眾究竟想獲得什麼。第二,站在故事的完整性來說,這個片段並沒有主次之分,也沒有高潮。那我們把上述的流水帳稍微加工修改一下,看看能不能改成一個故事。

我們的情景是你已經到了公司,你想跟同事分享今天的經歷。你說你睜開眼睛一看手機,發現已經8點半了,因為你8點45就要刷卡,所以你跳著起床,用兩分鐘化了妝,抓起來衣服出門,還把鞋子穿錯了,直接就扔了兩個鋼鏰給包子鋪,你直接抓起包子就跑,只用了十分鐘就飛奔到了公司。

同樣是兩個片段。我在第二個片段加了些什麼?加了很多細節,什麼樣的細節?加了你上班非常匆忙的細節,這些細節都是為目的服務的,有了這些細節,我們可以非常明確地看到目的性。你所記錄這個片段是想表達你今天上班非常匆忙。同樣有了這些細節之後,這段話就變得更加立體,主次也更加分明,有更強的畫面感。

故事之所以成為故事,有這麼幾點:第一,故事要有對象感,要講給誰聽。故事要有目的性,為什麼去講述,故事還需要為了目的去強化細節、優化細節、分清主次,也就是說,如何講故事。而且故事要有非常強烈的動機,這樣人物的動作和行為才有合理性。

可能還會有童鞋覺得生活中好像缺乏講故事的素材,我並不這麼認為,我覺得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夠串聯講成故事。究竟怎樣做,我們來套用一個基本的故事結構。

第一,首先你要有一個人物。然後,他必須要有行動的慾望,因為故事要往下講述,人物必須要有行動,人物要有主觀性。有了行動的慾望之後,這個人物就可以開始行動了。但是行動當然不會這麼順利,不然的話故事還是很難進去下去,所以你就要給這個人物安排非常曲折的過程和經歷,讓他碰壁,讓他遇到困難,但最後就是他解決他這些困難,達到結果的過程。這就是經典的好萊塢虛實結構,就所謂的英雄敘事體。

當然,在大部分的好萊塢電影或者說比較成熟的故事中,第二、第三、第四,這三個環節是反覆循環進行的。人物先行動,然後人物遇到了困難,人物解決了困難,有了結果,或者可能循環反覆地又遇到了困難,又去行動等等等等。

讓你的故事趣味橫生的4大技巧

1.把握故事中的細節,去凸顯人物的特徵

在我很多的課程裡,我會給學員佈置一個練習,用3句話描述一位你的伴侶或者是同事,或者是朋友。

通常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到描述人的形容詞,比方說細心、潔癖、熱情、帥氣等等,但你說完了這些形容詞,你要想一想這些詞是否太過抽象,是不是這些詞可以用到任何人身上,並不太具有個性。好,那我們到底該怎樣去描述形容一個人?同樣是這四個詞,細心、潔癖、熱情、帥氣,我試著舉幾個例子來修改一下。

假使你想告訴我你的同事非常熱情,你可以用一句話表達,比方說你有一個同事,跟誰見面都會敞開雙臂,撲上去跟人擁抱,雖然他撲空的經歷比較高。

假使你想形容你的同事非常帥氣,你可以這麼告訴我,你這個同事的手機被偷了,小偷看到手機裡的相片都於心不忍,竟然把手機還給了他。

同樣,假使想告訴我你的同事非常有潔癖,你可以說我這個同事每天上床前都洗床單,跟前女友分手的理由是,有一次前女友上床睡覺之前沒有洗澡,於是他非常不能忍受,兩人就分手了。

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來,同樣是形容一個人,我們用三個非常乾癟的形容詞,不如用三句非常具像的,非常生動的生活片段來呈現一個人的習性。因為後者的描述更加形象立體,更獨一無二。

再舉一個稍微更高級一點的例子,這是汪曾祺描寫金嶽霖先生講課時的細節。汪曾祺是這麼寫的,“先生狼腰款扭,身體微微向前傾, 手指前向方輕輕一點,一聲‘對不對’ ,震倒千萬同學。”

通過這段描述,金嶽霖先生講課時的生動讓人一目瞭然。

2.如何分清故事的主次?

生活中你經常會碰到一些人,他們講了很多話,繞來繞去,你還是不知道他到底想表達什麼,講話非常沒有邏輯,也無法分清主次。

如何避免講話沒有邏輯的事情發生?非常簡單,只要你明確講話的目的,你講的每一個細節,你講的每一句話,都為你的目的服務就好。

你去參加面試,面試官問你,你覺得你生活中最突出,別人不具有的技能是什麼?

你回答說,“我有臨危不亂的能力。”

考官又問,“能不能舉個例子”。

然後你就舉例子,來表達自己的優點。你說“你曾經辦過一場活動,嘉賓因為飛機晚點,超過兩個小時都沒有到,全場騷動,這個時候你上臺給大家講相聲,逗得全場忘記了嘉賓沒有來的事情,所以你hold住全場,順利解決了這一次的危機。”

這是一個正面例子,一個懂得主次的人,會用短短几句話,充分表達自己的優點。

不能分清主次的人,面對主考官提出請舉出一個例子的請求,他可能會這麼說:“我有臨危不亂的能力,我曾經舉辦了一場活動,花了三天時間去邀請嘉賓,到場之後,發現燈光器械壞了,電腦也黑屏,PPT也沒有傳過來,嘉賓又不能及時到場,我真的急壞了,那個時候現場坐了一千多個人,blahbla……”

滔滔不絕地說了兩三分鐘,並沒有說到重點上,他只是非常機械化的去描述當時現場的細節,面試官顯然會對這樣的描述委員的不耐煩。

所以假使你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展現自己,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你講的每一句話,要有相對明確的目的性,用一個案例看到所有細枝末節,表達出你一個特點,一個優點就足夠了。

3.如何把故事講得更有意思?

要善於利用那些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到的修辭手法,比如比喻、擬人、誇張、對比等等,不要因為脫離了應試教育,脫離了應試的作文,就把們應試作文中老師所教的精華給丟掉。

可以做個練習,比方說用一到兩個形容詞,形容此刻你自己的感受。此刻你可能會吃撐,非常得撐。此刻你可能非常的困。此刻你有可能極度的開心。

比如說你加班幾個小時,回家之後,跟你的男朋友抱怨說,“我好累,特別累,累死了。可能是一直重複累這一個字。

這個時候如果你換一種說法,“親愛的,我好累,你見過街上那種軟綿綿香蕉皮嗎,我現在就累成這樣,而且還像香蕉皮一樣被領導各種踩踏。”這句子裡面,你用了比喻,也用了誇張,這個時候相比你一味的直白地說累,這句話可能更會勾起你男朋友對你的同情和共鳴,可能會更有意思。

所以講故事的時候,不要放過那些非常基礎的修辭。

在講故事中,如何去做到幽默?

比起用大段大段的故事去引起大家的共鳴,可能幽默是一開始最容易抓人的一個小技巧。我對於幽默這個詞,也有非常多的理解。今天就給大家舉五個要素的例子,事實上還有很多。

(1)第一個幽默點,反轉

什麼叫反轉?舉個例子:前段時間朋友圈非常流行的一個形式,叫做點開全文,本來他陳述一句話,你點開全文之後,發現原來是個腦回路非常得大,跟你想的這個結果完全不一樣。這就是一個反轉。反轉通過這種出其不意的效果,就能夠讓人覺得很幽默。

比方說一些點開全文說“我以為我們能夠一起走到最後”,下一句話是“誰知道你沒走兩步就說要去打的……”反轉的意思就是,通過前半部分的構建把人拉倒一個場景,拉到一條邏輯線當中,然後突然的,通過後半部分,把邏輯線生硬地打斷了,拉到另一個邏輯線上,拉到另一條場景中去,這個時候就會形成一種幽默。

(2)第二種幽默也非常常見,叫做諧音

這個方式可能會非常頻繁地出現在春節聯歡晚會,趙本山等等的小品中。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微博上一個博主叫“噗嗤”,他寫的一個段子,叫神燈的段子。

女孩撿到一個燈神,燈神說可以滿足她一個願望。於是女孩說:“我想要一個又高又帥的男朋友!”,剛說完女孩又覺得少了點什麼,又補充說,“錢,要有錢“。燈神就愣了一下說:“好吧”,於是燈神就給了她一個又高又帥的前男友。

經常看各種節目的朋友會發現,生活中事實上有非常多的故事幽默,是通過諧音來達到效果的。

(3)第三個技巧,叫加強細節

細節越充分,表現的情景就越具體。比如說你在抱怨一個人遲到,你會說我終於等到你了,等你半個小時了。假使你換一種表達方式,用更細節的方式說,“我終於等到你了,旁邊那個情侶互相吵架,互相廝打,互相傷害都看了半個小時了。”大家想想,這時候效果會不會更好一些?

(4)第四個技巧,叫善用口頭禪或者重複

這個也非常好理解,就不給大家舉例子了。當你形成了一個口頭禪,你應對非常多的事情都用同樣的一句話,去表達感受去應對的時候,久而久之,它就會有一種幽默的效果。大家可以參見各種各樣的小品和電視劇。

(5)在你講笑話的時候,你必須要有剋制的意識

假使你知道是一個笑話,但是你自己必須要剋制,不能先笑。你越一本正經的去講一個笑話越好。這個例子就參見《奇葩說》的馬東,他每次在唸廣告的時候,念得都非常一本正經,就是一本正經的念廣告,這個反差效果就非常非常的萌,非常非常的幽默。如果他每次笑把這個廣告詞念出來的時候,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4.如何把開頭講得引人入勝?

我非常能理解很多朋友在表達自己的時候會很不自信,害怕這個故事是不是不夠吸引人,對方是不是根本對我的故事不敢興趣。這個時候,假使你有一個非常好的開頭,把對方快速的帶入你的故事中去,你也就會慢慢樹立起自信。我用兩個小小的技巧告訴大家,怎麼把開頭講得引人入勝。這兩個方法也非常簡單,事實上就是我們從小寫記敘文說的順序和倒敘。

(1)順序

順序的意思是快速的進入故事情景中,快速的列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通過這個事件去設置懸念。比方說你講一個故事,昨天晚上十二點,我走在馬路上,肩膀突然被人拍了一下……(停)

這句話非常的簡單,簡單的列了時間晚上12點,地點走在馬路上,人物我,事件是我的肩膀被人拍了一下。但是就馬上有了懸念,為什麼昨天晚上12點會被人拍呢,背後到底是什麼人,他會對你做什麼呢,然後呢,然後呢……這個時候大家就會非常容易的被你帶入。

(2)倒敘

這個也非常簡單,第一句話就告訴大家故事的結果是什麼。比方說你告訴大家:我失散二十年的親生弟弟突然找到了,故事要從幾天前說起。比方說你告訴大家:我從兩年前的200斤瘦成現在120斤,你們猜我是怎麼做到的?

有了這個讓人大吃一驚的結果之後,肯定大家都會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做到,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如何培養想象力和挖掘好的故事素材?

很多時候,你的工作能力沒有很多的提升,生活止步不前,可能是因為你的生活缺少一點點想象力。

怎麼提升想象力?

這裡先推薦一個身邊朋友用過的非常好用的方法。隨便列舉五個名詞,去給這五個名詞組合成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之前也講過,故事其實也不是隨便講的,要看講故事的對象是誰,要看你想表達什麼。所以這五個詞可以組合成非常多的故事。我們把故事分成不同的版本。

想象練習1:出租車 草莓 大提琴 化學家 面膜

我們可以來一個魔幻版本:草莓打了一輛出租車,開車去聽朋友的大提琴演奏會,路上卻被化學家抓走了,在實驗室變成面膜。

如果你要講一個非常感動人情懷的版本,可以說:一個早出晚歸的出租車司機,兒時的夢想是成為大提琴手。幸運的是,在微商時代,他倒賣草莓面膜發了財,於是第一件事情,是把所有的錢捐給了大提琴演奏協會。他想既然一生沒有天賦,當不了演奏家,那我就傾其所有,去做一個幸福的聽眾,去成全別人吧。

當然有些人還想講一個非常逗比的版本,你可以說:浙江溫州最大面膜廠,化學面膜廠倒閉了,王八蛋老闆黃鶴吃喝嫖賭欠下了三個億,帶著他的大提琴手小姨子坐出租車跑了,我沒有辦法,只有拿著面膜抵工資,黃鶴王八蛋,你不是人,我們辛辛苦苦跟你幹了大半年而我們連草莓都吃不起,還我血汗錢!這就是一個小小的調侃版本。

再推薦一個我自己平時經常用的提升想象力的練習方法。

我生活中經常會做這樣一個事情,比方說,假使我在車上,我會盯著一個建築發呆,我看著一個大樓裡面可能走出兩個人,這時候我就開始展開腦洞,會去想這兩個人是什麼關係,他們接下來要去幹什麼,他們在這個晚上會發生什麼。我可能會這兩個人編排出各種各樣的情節,比方說兩個人會有血海深仇或者他們在這裡約會等等等等,就是用一系列大開腦洞的方式,不斷地讓思維延展。

每個人都只有一種單線條的人生,我們可能不像演員那麼幸運,可以體現不同的人生,把自己帶入不同的角色。但是假使我們有想象力,想象力就可以幫助我們去走進不同人的人生裡面,去體驗不同的生活。

怎樣把自己變成一個有故事的人?

很多人會覺得,從出生到現在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一生也非常平淡,好像沒有故事可講。其實在我的觀點中,我認為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只是大家缺少一些合理的方法去梳理自己的故事。

1.把自己想象成記者,去採訪自己

用一些問題去梳理一下自己的過往經歷。很多記者去採訪明星的時候,就會去問:可以講講你童年印象最深的故事嗎?最近讓你崩潰大哭一一次是什麼時候?最近讓你最有挫敗感的事情是什麼呢?最近讓你最尷尬的時候?等等

你自己完全可以作為記者去向自己拋出這樣的問題,問自己我印象最深的約會是什麼時候?問自己最有成就感的那一刻是什麼時候?等等等等,其實每一個問題都會梳理成一個故事。這個時候每個問題疊加,就會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

2.你可以不斷地去試探自己的價值觀

用很多假設,除了詢問自己過往的經歷,你可以想象一下假使我的人生就剩下了六十秒,我會去做什麼?假使第二天就是世界末日了,但是隻有我知道這個消息,我會去做什麼?假使我突然發現我是一個兩性人,我會去做什麼?你去問自己一些可能這輩子都不會發生的問題,但是你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就是你自己獨特的價值觀。

當然,你可以問自己一些非常輕鬆的問題,比方說:我最喜歡什麼電影?我最喜歡什麼季節?我最喜歡什麼顏色?每個小問題都可以帶到自己價值觀。

一個有故事的人,就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持續不斷的過往經歷。第二,你的價值觀。過往經歷中,蘊含著那些你生命中已經發生的事情。你的價值觀孕育著一些你的生命中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那麼這兩種結合,過去和未來,就等於現在的你的故事。所以在我看來,每一個人都肯定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品牌,每個物體都是由故事構成的,而喜歡聽故事也是人的本能。所以我建議大家,在你想要去打動別人,或者在你想要去回答一個人的問題,在你想愛去表達自己,在你想要去構建品牌等等等等的時候,你要記住,優先用故事,故事能夠迅速的讓人產生共鳴,故事能迅速的打破隔閡,故事能非常清楚地幫助你去解釋一個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