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我們從來不缺浪漫的基因,這點在華夏先民中體現更甚!女媧補天,飛龍盤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中國遠祖飛天浪漫設想的智慧火花不絕於篇,令多少後人心醉神馳。一個個神話無不灌注了人類對於天空的嚮往。

從古代開始我們便將征服蒼穹作為自己的追求,乘奔御風遨遊於天地之間,試想還有比這個更為浪漫的事情嗎?所謂修仙,便求昇天!

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對於天空的征服是其壯麗的夢想

一方面文學家用自己的筆觸來想象來描述。古代思想家莊子所著《逍遙遊》這樣描繪太空:“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運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因為知道天是:“其運而無所至極”所以玄想有大魚(鯤)變為大鳥(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可以高飛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而抵達“天池”,儘管是寓言,但也正是他對太空的這種大膽想象。另一位文學家屈原曾經說:“登九天兮託彗星”(《大司命》)“援北斗兮酌桂漿”(《少司命》)。屈原在他的長詩《離騷》裡,想象自己坐進飛龍拉著的車裡,在空中飛行。雲像一面面旗幟迎風飄揚,鳳凰在他的旁邊飛鳴。他飛過高峻的崑崙山,飛過望不見人煙的流沙,最後到達廣闊的西海。

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而另一方面對於飛行則記載在神話中。膾炙人口的“嫦娥奔月”就是典型的代表。另外傳說中的周穆王訪問西王母的時候,曾經乘一輛“黃金碧玉之車”,騰雲駕霧,以日行萬里的速度奔向西方的崑崙山,而作為主人的西王母,則乘一輛更為華麗的“紫雲車”。還有仙人王子喬騎的是白鶴;秦穆公的女婿是乘龍的蕭史,女兒是跨鳳的弄玉。他們都能在空中自由來去。至今保存在甘肅敦煌石窟裡的壁畫,還給我們留下許多美麗動人的“飛天”的形象。

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動人的篇章

我們不僅有著最為燦爛的想象,同時也是同時代最偉大的實幹家!這偉大的飛天怎麼可能只存在想象與詩篇中?對飛天實踐同我們文明一樣悠久~人沒有翅膀,而鳥類就不一樣了,因此它們可以在天上自由地飛翔,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之中,有人受到了啟發,開始了飛上天的各種假想,以及實際行動。

1、春秋時期的魯班,他也有這樣子的念頭,如果人也可以飛上天,那應該是很美好的一番景象。因此,魯班的技藝有了很好的發揮機會,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還有就是不斷進行改進之後,以木製為尊的他,造出了鳥形之物,希望可以讓人離開地面,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是成為了對天空進行征服的第一個開端,遺留下來的物品為風箏。

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將一個雞蛋鑽一個小眼,把蛋黃蛋清掏空,把空殼放在燃燒的火苗上,風借火勢將蛋殼浮向空中,做成熱氣球升空的雛型。劉安也成為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

據《漢書·王莽傳》介紹,在西漢末年,王莽為伐匈奴,招募各地能人加入,為此在長安舉行了飛行表演。還真引來了一個“會飛”的能人,此人“取大鳥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墜”。這段記載,真是讓人驚心動魄,這在當時是一件了不起的創舉,這不就是活脫脫的滑翔嗎?

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這種“孔明燈”用竹條和紙做成大燈,形同封住頂的燈籠,形狀有方有圈,底盤上固定一個松脂燈,以松脂燃燒產生的熱氣充滿燈內,可以騰空而起,用作軍中信號。它只要向前走一步,熱氣球的發明就會提早1000年了。

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東晉學者葛洪,從老鷹平伸翅膀滑翔升空得到啟發,提出模仿這一動作製造“飛車”進行飛行的創意。他在《抱朴子》中有這樣的敘述:“用棗心木為飛車,以牛革結環劍以引其機……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名為太清。”雖然文字十分概略,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在歷史故事《葛洪的故事》裡,判定這是歷史上對螺旋槳最早的記載,是人類試圖製造直升飛機的最早設想。雖然他沒有進行試驗,但人們卻從中得到啟發。

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是個十足的暴君,簡直是無惡不作。一天,他竟然突發奇想,強迫人們乘著用席子做成的風箏,從十七丈高的臺子上往下跳,好多人都摔死了,他卻哈哈大笑。然而有一個叫元黃頭的卻乘著風箏飛到了城外,安全落地,得以逃生。這應該是我國風箏載人最早的一次成功飛行記錄。

600多年前,一個叫萬戶的人最終將千百年人們的飛天夢想付諸行動:火箭是現代發射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的運載工具,是我們祖先首先發明的。起始,只是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時使用,到13世紀,人們把火箭用作戰爭武器,以後傳入歐洲,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為標準,最早的載人航天應是約600年前的萬戶飛天。西方學者考證,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月球上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時間跨度來到近代,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製造者和飛行家馮如,就完全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於1908年設計、製造和駕駛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架飛機,在奧克蘭的麥圖進行試飛,結果試飛沒有成功。

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接著他們的工廠又因為失火,頃刻化成了一片廢墟。但馮如沒有灰心,在麥圖搭起了個簡易工棚,又從頭開始。在華僑的幫助下,經過認真研究和改進,他們很快於1909年2月,又製成了一架新飛機。可惜,試飛時馮如駕駛著這架飛機剛剛飛起幾丈高,就猛地跌落下來。值得慶幸的是馮如沒有受傷。馮如苦苦思索著飛機試飛失敗的原因,認真分析各種情況,找到問題的關鍵,改變了機身和兩翼的比例,搞出了新的飛機設計方案。

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終於在1909年9月21日,他的飛機飛上了藍天,飛行距離達到了2640英尺,超過了美國萊特兄弟1903年創造的飛行852英尺的首飛記錄。不久,馮如又製造了一架更完美的飛機,飛出不到20分鐘,就飛行了20英里,時速達到了65英里,最大飛行高度到達了700英尺,創造了當時世界的最高紀錄,為我國航空史揭開了第一頁。馮如,以他的聰明才智和極大的勇氣,終於實現了萬戶等古人的飛行夢想。

華夏先祖:天空從來只在我們腳下!

至此,天空終於臣服在中國人的腳下,但是在我的眼裡,歷代先賢對於飛行的嚮往、追求以及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的探索這種寶貴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炎黃子孫,從那時候開始天空就只在我們腳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