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长乐,掌控命运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它能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这是杨绛老人在《一百岁感言》里所写道的。

人生最难的就是抗拒欲望。所以古训中的“知足常乐”,就是教给我们怎么样去终止自己的欲望的法宝。

如果不终止无穷无尽的欲望,就会陷入永不餍足的死循环,最终不得善果。唯有知足的人,命才最好。

一、知足之人,得大智慧

《老子》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道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

《红楼梦》中为人强势的王熙凤性格的缺陷就在于,她工于心计、不知满足。她出身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大门阀王家,来贾府后她又成为独揽大权的二奶奶。

她明明不缺银子花,可是还是要私放月钱拼命敛财;她在贾府的权力地位已是无人争锋,可是却不能容忍任何人踩在自己头上,质疑自己的权威;她明明得到了封建社会一个女人能够的到的一切,却还是想要得到更多。

知足长乐,掌控命运

王熙凤(红楼梦剧照)

墨子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古人所谓的知足常乐,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一种智慧,更是代表着对于人生智慧的绝对参悟。

“去甚、去奢、去泰”是老子的三大法宝,是希望人们可以自己主动远离极端奢侈的东西,不要总是贪得无厌,避免利锁名缰。

弘一法师曾写过一副书法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要知道,只有懂得满足、学会知足才能够获得富足快乐,而且是如老子所说的恒久的富足快乐啊。

二、知足之人,得真趣味

《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花只有在半开的时候,才是最有韵味的时候,如若一味怒放,就平淡无味,流于艳俗了;相同的,喝酒最舒服的状态就是微醺,半醉半醒的时候最是迷人。要是喝到不省人事的地步,果真是没有一丝趣味可言。

所以说,万物皆有度,过犹不及。若是不知足,一味做加法,不仅有可能得不偿失,也难以收获生活中的乐趣。

知足长乐,掌控命运

清初有个陈淏子,自号西湖花隐翁。他虽然没有官衔,但是才情皆高,经营书坊来养家糊口,与李渔合作出版了不少书籍。

明亡之后,三十多岁的陈淏子作为“儒林领袖”并没有选择进朝为官,坐拥荣华富贵,而是选择隐退杭州,带着家里人种种花草,还收了些学生。

如他自己所说,“余生无所好,惟嗜书与花”,“世多笑余花痴,兼号书痴”。可以说,陈淏子的中晚年的生活内容就是锄园、艺圃、调鹤、栽花,活得好不自在快活!在77岁的时候,精通花卉栽培的他写完了《花镜》,此书可以看作是园艺界的《齐民要术》。

可以说,在陈淏子与官场挥手告别的同时,就预示了他这一生都不会成为达官显贵,但这也恰恰为他的人生开拓出了一条新路,引领他寻求生活的本真, “聊以息心娱老耳”,因此真正体会到真趣味。

林语堂说:“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其实幸福没有那么复杂深奥,不过就是学会知足,然后埋头静心地编制生活,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收获乐趣罢了。


知足长乐,掌控命运


林语堂

三、知足之人,得真逍遥

孔子曾言:“不怨天,不尤人”。这也就是说,当事与愿违,要学会平和心态,知足宽容,随遇而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能自得其乐。

苏轼被贬至惠州后,生存环境实属恶劣,但身处逆境的苏轼还是能够超然旷达地继续生活。“家有婢,能造酒,极佳,全似王晋卿家碧香,但乏可与饮者尔。”苏轼在惠州的婢女不仅能酿酒,而且酿的还很不错,自家酒酿竟能与王晋卿家之酒相比,从中能够看出苏轼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知足与豁达。

垂暮之年,苏轼再次远谪他乡,贬至更为荒凉的儋州。在海岛之上,苏轼不仅爱上了当地人所制的椰奶,大赞曰:“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还戴上了用椰子壳做的帽子,聊以自娱。


知足长乐,掌控命运


苏轼

不仅如此,“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不仅喝了椰浆喝得高兴,尝了牡蛎的苏东坡更是觉得鲜美异常,认为海南实在是个好地方。

常言道,“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

无疑,苏东坡便是这样一位“身贫而心富”的知足者。他一生宦海沉浮,生活漂泊艰苦,但是总是能够劈开艰苦,看到藏于内里的万丈光芒来,于是一生逍遥快活——这一点,非能知足者不能做到。

百味人生,总有无常和愿违,但若知足常乐,自在逍遥再不是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