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平山縣脫貧「摘帽」攻堅綜述


為了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平山縣脫貧“摘帽”攻堅綜述



在這裡,黨中央指揮了解放全國的“三大戰役”,也是在這裡,黨中央動身出發“進京趕考”——新中國序幕由此徐徐拉開。太行山東麓的石家莊市平山縣,是革命聖地西柏坡所在地,也是新時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近年來,平山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幫助支持下,踐行“兩個務必”、弘揚“趕考”精神,不忘初心、感恩奮進,舉全縣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堅決兌現按期脫貧“摘帽”的莊嚴承諾。老區人民以昂揚飽滿的精氣神,書寫下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答卷”。

1986年,平山縣正式入列國家級貧困縣。2013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7000戶111619人,貧困發生率25.9%。2016年底,經建檔立卡動態管理調整,剩餘貧困人口4084戶624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39%。

2017年,平山縣生產總值完成243.4億元,實現穩定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165元。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5元,增長10%。

2017年,經精準識別“回頭看”,剩餘貧困人口1849戶360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84%。經過市級初審、省級驗收檢查評估,貧困縣退出驗收7項指標均達到標準要求,並通過全省退出公示。

夯實責任、握指成拳,全面激發攻堅拔寨的強大動力


近年來,平山縣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堅持把扶貧脫貧作為一場必須打贏的“人民戰爭”,舉全縣之力,聚全民之智,全面打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

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完善攻堅體系。在嚴格落實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雙組長”制基礎上,成立了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有關縣級領導任副指揮長的脫貧攻堅會戰指揮部。指揮部成立1個指揮中心作為“指揮中樞”,下設督查、宣傳信息、政策明白人、綜合業務管理4個辦公室,統領產業發展、涉農資金、健康教育等10個專項工作組,將23個鄉鎮劃定為23個“戰區”,構建起“1+4+10+23”攻堅模式,形成了“上下貫通、縱橫交錯,落實高效、推動有力”的攻堅體系。

強化動員部署,確保脫貧有序推進。按照“總體規劃、分類佈局、統籌推進”原則,科學制定了“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分庫區周邊、丘陵山區、平原鄉鎮三大類,堅持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配套、鄉村旅遊發展“五位一體”協調推進,明確了脫貧攻堅“時間表”“路線圖”,出臺了《凝聚合力精準發力奮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配套制定了駐村幫扶、金融支持、政策救助等“1+9”政策文件,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政策保障。

強化工作推進,層層砸實主體責任。堅持“三級幹部齊上陣,層層立下軍令狀”,建立脫貧攻堅包聯責任清單制度,26名縣級幹部每人分包1個鄉鎮、聯繫2個貧困村、幫扶5個貧困戶,每週不少於兩天時間進村入戶抓推進、促落實。選派546名優秀幹部駐村,結合省、市駐村工作隊,實現了260個貧困村和35個面上貧困村精準幫扶全覆蓋。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強化幫扶責任人責任,解讀政策、指導業務,確保了政策落實不打折扣、不走樣。

強化責任落實,督導激勵成效明顯。按照“真督真查、實督實查、暗督暗查”要求,構建了“村村互查、鄉鎮自查、鄉鎮互查、包鄉督查、評估檢查、綜合督查,問責開路”的“六查一問”督導機制。形成有力震懾效應,倒逼決策部署落地落實。

務實創新、精準發力,全面夯實脫貧出列的基層基礎


平山立足縣情實際,按照“求真務實、創新提高”思路和“全覆蓋、無縫隙、繡花式”要求,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久久為功、接續發力,確保扶貧脫貧精準、紮實、真實。

以全面精準為前提,確保脫貧路上不漏一人。平山縣脫貧攻堅過程中始終堅持精準要義,貫穿於識別、幫扶、管理、退出全過程,突出重點、靶向發力,重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問題。精準識別,精確掃描每一戶。在2017年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回頭看”中,聚焦“貧困人口有多少、致貧原因是什麼、脫貧路子靠什麼”,組織抽調432名機關幹部,深入717個行政村,採取“一對一、一對多”形式,紮實開展精準識別。精準管理,一戶一套扶貧賬。創新建立“一歸檔、二上牆、三入袋”精準幫扶臺賬。“一歸檔”,即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分別建立“一戶一檔”,從建檔立卡直至貧困退出,各類檔案資料以時間軸為序整理,清晰展現每一戶的識別、幫扶和退出脈絡。“二上牆”,即為貧困戶設計製作了“上牆明白卡”和“幫扶連心卡”,“上牆明白卡”主要體現貧困戶信息、持續幫扶措施和成效、年度收入細目和“三保障”指標落實情況;“三入袋”,即“五證一冊”、月收入臺賬和佐證材料等三類要件全部裝入檔案袋,放入農戶家,翔實體現享受的政策、得到的幫扶和持續收入,確保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精準施策,精確滴灌每一人。嚴格按照中央“五個一批”要求,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按照“有能力的扶起來、扶不了的帶起來、帶不了的保起來、住不了的建起來”原則,精準確立幫扶路徑。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施產業扶持和就業扶貧;對貧困家庭學生,全面落實“三免一助”政策;對山區宜林區域貧困人口,通過實施太行山生態綠化工程和護林員就業幫扶帶動;對農村低保、五保和特殊困難人群,實行政策兜底、殘疾補助和子女贍養等精準保障;對因病致貧人口,實施健康扶貧;對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區域人口和住房困難群眾,實施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幫扶,真正把“血液”輸到了“靜脈”,把“診治”瞄準了“病根”。

以發展產業為根本,保障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堅持把培育發展產業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以貧困群眾為主體,以內生動力為驅動,以參與式、開發式扶貧為主線,探索建立了“大產業覆蓋、小產業帶動、點對點幫扶”產業扶貧新機制。“大產業覆蓋”,就是按照“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將4593.7萬元財政扶貧資金注入47家重點景區和龍頭企業,作為貧困群眾的參股資金,折股量化、保底分紅;“小產業帶動”,就是按照“合作社+特色產業+農戶”模式,引導所有貧困戶入社,推動土地全面流轉,發展鄉村旅遊、林果、藥材等小而活的特色產業,使貧困群眾靠薪金、股金和土地流轉金持續穩定增收;“點對點幫扶”,就是按照“1+1”結對幫扶模式,引導幫扶責任人對農戶開展產業精準幫扶,通過簽訂長期訂購協議或幫助推銷農副產品、辦理小額貸款、推薦穩定就業等,重點帶動邊緣人群增加收入。今年6月17日,《人民日報》刊發了平山縣“產業扶貧促發展”典型做法。

通過全面落實產業扶貧新機制,構建起了“面”“點”“線”相結合的精準脫貧產業支撐體系。“面”上實現“三個全覆蓋”:產業項目全覆蓋、合作組織全覆蓋、農村電商全覆蓋;“點”上推行“五種新模式”:“鄉村旅遊+扶貧”“農業園區+扶貧”、“生態產業+扶貧”“特色種養+扶貧”“光伏產業+扶貧”。

以改善環境為抓手,全面補齊農村發展短板。按照“建設美麗村莊、平安村莊、和諧村莊、幸福村莊”要求,大幅提升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讓廣大群眾在乾淨、整潔、舒適的環境中脫貧致富,為後續生產生活營造宜居宜業的環境。

建設美麗鄉村,優化人居環境。按照每年不低於30%的比例,優先將貧困村列入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對全縣260個貧困村分批次打造,建成30個省級美麗鄉村精品村、145個美麗鄉村達標村,佔貧困村總數的60%。消滅危舊房屋,保障居住安全。累計完成危房改造8914戶,其中新建6390戶、維修2524戶。精準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通過“回頭看”鎖定易地扶貧搬遷對象78戶222人,逐戶確定了搬遷安置方式和地點,在縣城勝佛小區統一購房安置54戶150人,東王莊集中自建安置10戶35人,自主選擇投親靠友、自建、自購等零散安置14戶37人。完善基礎設施,補齊發展短板。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累計投入6.5億元對貧困村基礎設施完善提升,累計硬化主街道186公里、通村路488公里,安裝路燈7427盞,實現了主街道硬化亮化“全覆蓋”。積極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脫貧出列飲水項目、“7·19”災後重建農村飲水工程,全縣717個行政村中,643個村採取集中供水,74個村採取分散式供水,水質檢測全部符合國家標準。提升公益設施,推進服務均等化。

以政策兜底為保障,不斷增進群眾民生福祉。每年至少拿出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70%用於民生支出,並不斷將民生政策向貧困人口與貧困戶疊加,統籌推進社會保障、培訓就業、健康教育等政策扶貧,切實扎牢兜底保障網,確保“兩不愁、三保障”穩定全覆蓋。提標擴面“兜底線”。按照“應保盡保、兜緊兜牢”要求,完成了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提標擴面,實現了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全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99.35%,貧困人口參保率100%。扶持培訓“增就業”。著力完善就業增收保障機制,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施“點菜式”免費培訓,累計培訓近1萬人次,每人掌握1-2項實用技能,通過發展產業、就近和轉移就業穩定增收。醫療惠民“看起病”。創新“5+X”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縣貧困人口簽約率達100%。免助並舉“防輟學”。縣內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6123人全部在校,均免除了學雜費、課本費,對貧困家庭寄宿生按標準發放了生活補助,“兩免一補”落實率100%。

以機制創新為支撐,著力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用改革的辦法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不斷創新模式、優化機制、完善舉措,為精準脫貧增添了持續動力。創新資金投入機制,注入脫貧致富“源頭活水”。按照“財政撬動、整合打捆、金融服務、項目爭取、社會幫扶”思路,縣級財政累計安排專項扶貧資金6733.11萬元,爭取上級專項財政扶貧資金3.27億元,整合各類涉農資金7.32億元,融資7.7億元,集中用於扶貧開發。按照“免擔保、免抵押、3年以內、5萬元以下、基準利率、財政貼息”的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對有意願、有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3.21億元。創新資金監管辦法,搭建扶貧資金“安全通道”。為加強扶貧資金監管,嚴防扶貧領域腐敗,整合檢察、扶貧、財政、民政等有關單位力量,在全省首創了“檢察扶貧網絡平臺”,共納入監管項目117個,涉及資金12.5億元。創新黨建引領模式,構建黨群幹群“連心橋”。堅持“脫貧攻堅進軍到哪裡,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裡”,按照“黨群部門包軟村、經濟部門包窮村、政法部門包亂村、涉農部門包弱村”原則,精準選派546名黨員幹部進駐所有貧困村和麵上貧困村,切實發揮全方位引領作用。創新政策宣傳手段,凝聚脫貧強大“正能量”。

統籌推進、協調發展,全面鞏固扶貧脫貧的成果成效


平山縣堅持精準脫貧和鞏固提升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在持續推進脫貧攻堅的同時,按照“勁頭不散、力度不減、政策不變、人員不撤”的總體要求,及時開展脫貧成效“回頭看”,堅決防止“剛剛脫貧又返貧”的問題發生。

全力抓好整改提升。對照國家和省考核驗收反饋的問題清單,逐項拉出問題、責任、進度、整改、效果“五個清單”,對涉及平山縣的15項“點對點”問題逐項進行整改,對需要“舉一反三”的108項問題逐一進行查擺,確保所有問題全部整改到位。

持續推進精準幫扶。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重點把握三類關鍵人群,實行鞏固一批、脫貧一批、幫扶一批。“鞏固一批”,對已脫貧人口,享受的產業、就業、醫療等各項政策保持不變,將超出國定貧困線標準500元作為脫貧臨界線,對臨界線內的每月觀測、重點幫扶,確保持續增收不返貧;“脫貧一批”,對剩餘的3606名貧困人口,按照因病、因殘、因學、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等致貧原因精準施策,通過產業就業或政策兜底等進行精準幫扶,確保穩定脫貧;“幫扶一批”,對返貧和新納入人口,精準分析致貧原因,實施精準幫扶,確保精準脫貧。

持續提升基礎設施。堅持統籌推進、協調發展,針對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在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等方面存在的“懸崖式”差距,謀劃實施了非貧困村基礎設施提升建設項目,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爭取省農發行融資貸款,對非貧困村進行重點提升,並在新發展產業方面予以傾斜,確保全縣717個行政村整體鞏固、同步發展。

全力推進社會扶貧。按照社會扶貧“新三樣”要求,號召動員敬業集團等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脫貧攻堅,成立醫療救助基金,對貧困戶、低保五保戶、重度殘疾人等弱勢群體進行精準救助;與碧桂園集團簽訂結對幫扶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投入120億元,重點在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研習所、設立黨建聯繫點、健康教育扶貧基金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全面帶動老區群眾增收致富。

平山縣主要領導表示:“脫貧摘帽”不是最終目的,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才是不懈追求。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在今後工作中,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徵程中,發揮革命老區應有的作用,以實際行動回應老區群眾多年的期盼,努力向上級領導和廣大人民交上一份新時代的優異答卷!”

為了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平山縣脫貧“摘帽”攻堅綜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