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英國琴童媽媽的思考:孩子學鋼琴是爲了什麼?

六媽說:

雖然六六幼兒園就有幾個從三歲多就開始學鋼琴的小朋友,家長時不時往群裡發個視頻總會得到不少叫好,但我這種從容的老母親,卻不曾被影響過。現在六六也是個新入門的琴童了,能夠走出這一步,六六在我看來身體準備好了是一方面 ,在英國被葉子Catherine的女兒Isabelle學琴的狀態影響也是一方面。

這英國遊學的時候,看過快6歲的女兒Isabelle上的一節鋼琴課,小女孩學琴全程一個多小時一直非常專注,與老師的互動愉快輕鬆,和國內很多琴童家庭那種火藥味十足的練琴場景大不相同。Isabelle發自內心愛音樂的那種狀態,也是我希望六六能去享受和體驗的。

6歲英國琴童媽媽的思考:孩子學鋼琴是為了什麼?

發完選琴攻略,我才發現咱公號讀者對鋼琴,對各種藝術啟蒙的需求那麼高,於是把這篇曾經影響過我的文章要來轉載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親愛的朋友們一點啟發。

雖然Catherine分享的是英國鋼琴啟蒙和學習究竟是怎樣做的,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卻不僅限於鋼琴學習。保護好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或許在學具體技能之外更重要的事情。這個原則,我覺得可能適用於一切與學習有關的領域。

文:葉子Catherine

6歲英國琴童媽媽的思考:

孩子學鋼琴是為了什麼?

作為一個琴齡才兩年、水平也並不算優異的英國鋼琴學童的母親,我深知自己沒有資格寫技術帖。寫這篇的目的,只想從自己和孩子親身經歷的角度,談談我對一個問題的理解,那就是:孩子學琴到底是為了什麼?

在聊到我的女兒學琴的經歷之前,我想先來說說我小時候學琴的故事。

01

1990年,5歲的我第一次跟著媽媽走進電子琴教室。在那個中國南方的小城市,由於家庭條件的限制,一開始直接學鋼琴的人很少,大多都是從電子琴開始的。

印象中,媽媽揹著電子琴的步履,吃力而堅定。像當時許多家長一樣,她認為學琴是一項必備技能,因為大家都在學,所以我也得學,她要“排除萬難”地支持我。

有些諷刺的是,仍然像當時絕大部分中國家庭一樣,在學琴之前,我媽從來沒有徵求過我的意見,一切就那麼懵懵懂懂地開始了。

6歲英國琴童媽媽的思考:孩子學鋼琴是為了什麼?

我記得老師還算是當地的名師,一個人在講臺前侃侃而談,臺下坐著幾十個媽媽和孩子,家長奮筆疾書記錄著曲譜,其他的孩子跟我一樣一臉懵地坐在那裡,心早已不知道飄哪兒去了。

媽媽自己先學下來以後,回家再填鴨一樣地教給我。我不記得我對音樂抱有什麼樣的感情,只是被動地接受著老師和媽媽教給的知識,並麻木地接受著他們“打是親罵是愛”的教琴和陪著練琴的態度方法。

印象中老師異常嚴格,練琴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被打斷、訓斥、糾正、重複。

我甚至沒有心思欣賞那些旋律,只想著什麼時候能夠結束。

所以有一天老師告訴媽媽:“你女兒不適合彈鋼琴,她的指關節太軟了,手型怎麼練也不對。”我在媽媽失望的眼光照耀下,心裡居然有小小的竊喜,因為我終於解脫了。

直到多年以後,當我逐漸發現了自己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和興趣,這才開始有點惋惜自己當年沒有繼續學琴。

當然,我的惋惜並不是因為跟我同期的小夥伴們早就考完了10級(實際上他們中很多考完之後再也沒有碰過鋼琴),而是因為當初我就是因為老師的一句“不適合彈鋼琴”就被要求結束了短短的琴童生涯,在我最需要種下音樂種子的時候,倉促止步了。

想在回想起來,我只是總在感慨,人生的第一位音樂老師是多麼的重要。

2

2016年,我的女兒、4歲的Isabelle也開始學琴了。而這次,是在倫敦。

由於自己小時候有學琴的陰影,我對何時開始讓她學琴,甚至要不要學琴這事兒,一直非常謹慎。

Isabelle是一個愛音樂的孩子,她喜歡跟著聽到的任何旋律唱歌和跳舞,樂感和節奏感都不錯,演奏會坐3個小時不打瞌睡(年邁的老媽我早就睡著了),站在路邊聽街頭藝人彈唱都可以聽一下午。

在我的猶豫中,有一天她突然主動跟我說:“媽媽我也想學鋼琴。”

可能是因為學校的音樂、芭蕾和戲劇課上,老師伴奏都是鋼琴,讓她心裡對這件樂器有了印象。

而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提醒她說:“學鋼琴媽媽支持你,可是會很辛苦哦!你能堅持下來嗎?”

她眨巴眨巴眼睛說:“我能。”

在動了這念頭後,Isabelle同學的媽媽給我推薦了一個美國的鋼琴老師,說是學校很多孩子都在跟她學琴,她教得特別棒。

我上網認真搜了她的簡歷來研究,發現並沒有什麼特別亮眼的成績。她出身於音樂世家,媽媽是交響樂隊的指揮,她自己會彈鋼琴,吹小號,以前是在百老匯唱歌劇的。

按照我從國內帶出來的“擇師思維”,鋼琴老師難道不應該找業內有名的音樂學院教授級別的人嗎?這人乾的事情這麼雜,又不是教授,能教好鋼琴嗎?

同學媽媽說:“你讓Isabelle去試一節課再看,作為一個啟蒙老師,能讓她對鋼琴感興趣,願意彈,難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嗎?”

6歲英國琴童媽媽的思考:孩子學鋼琴是為了什麼?

我一想也是,試試總是沒壞處。

可這一試不得了,Isabelle愛死這個老師了!長得貌美又和善,說話輕聲細語,家裡還有一隻巨大但是巨呆萌的黑色大狗。

Isabelle又美又nice的美國老師

03

上課第一件事,老師沒有讓她立馬開始彈琴,而是說:“咱們一起來畫畫好不好?”

此時我坐在外面的客廳裡,不時聽到琴房裡傳來兩人咯咯的笑聲。

一看錶,10分鐘過去了,我一算,好嘛,30鎊半個小時課,10鎊畫畫用沒了。

我忍不住進去看了一眼,發現老師沿著Isabelle手的輪廓畫了兩隻手在紙上,讓她自己在上面盡情地裝飾,然後在每一個指尖上方寫上1、2、3、4、5。

看到這兒,我一下子明白了,原來老師這是在教她指法呢。

除此之外,兩個人還用各種各樣顏色的彩筆畫了高音譜號、低音譜號和各種音符,老師一邊輕鬆地畫著,一邊跟她講每個符號的意思,在這樣的氛圍裡,Isabelle記得很快。

畫得花花綠綠的曲譜

這時,我一邊看一邊想:如果當初我的鋼琴啟蒙老師沒有讓我呆坐在下面看黑板,而是跟我這樣互動,也許我也不至於到現在都記不住任何樂理知識吧?

在學彈琴的時候,老師也並沒有一上來就糾正Isabelle的手型和節奏等,而是通過示範來讓她感受練習曲的韻律和情緒,然後再鼓勵她用自己的方式彈出來。

不管Isabelle彈成什麼樣,老師始終微笑著鼓勵她,時不常還開個小玩笑。

彈對了,fantastic、excellent、amazing這些詞兒不重樣地說;彈錯了,會說“已經很接近啦!咱們再試一試!”或者“你很有想象力!可以自己作曲啦,但是書上這首曲子是這樣的……”

由於老師同時也是聲樂專業,她還會帶著Isabelle合著鋼琴唱歌,整個屋子裡都飄蕩著老師動聽的歌聲和小朋友跑調的聲音。

說實話,從我的角度看,這孩子彈得太一般了,而且還老錯,換了我可能已經忍不住躥火了,但是老師一直非常有耐心。

Isabelle被誇得開心得要命,課程結束,剛出老師家門就說:“媽媽我下週還要來。”

第一次上課後就迫不及待練琴的Isabelle

04

從2016年到現在,Isabelle學琴已經快兩年時間了,而這當中也有些小變化。

比如給她做鋼琴啟蒙的美國老師在教了一年之後搬回紐約了,中間有幾個過渡的,後來換了現在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來自澳大利亞的著名音樂家老師,給她加重了樂理訓練,也會糾正手型和姿勢了。

雖然每一位老師教學方法不盡相同,但對待孩子的態度都沒有差別,全部都是從興趣出發、以鼓勵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會時不常在教堂舉行學生演奏會,邀請家長來觀賞。

表演的孩子們穿上隆重的禮服,正式做自我介紹,很有儀式感。

即使彈得特別一般,還是有展示的機會,並且收穫所有觀眾的掌聲,這對孩子的自信心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提升。

Isabelle最開始學琴的時候,時間只有半小時,後來很快拉長到了45分鐘、1個小時。

老師說她的專注力真的算是很不錯了,其他同齡孩子坐不了這麼長時間。

其實我非常瞭解她,對於自己真心感興趣的東西,比如玩兒(跟所有孩子一樣)、比如畫畫做手工、比如看書,她可能半天都不疲勞。

如果她能坐那麼長時間學琴,必定是因為她喜歡。

05

當然,如果說願意學琴還是因為覺得新鮮,跟老師在一起好玩兒,那麼平時的練琴,就是真正最考驗人心的時候了。

我曾經無數次告訴自己:千萬要耐心,千萬別發火,不要重蹈我媽對我的覆轍。

但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你做著做著,就做成了你不想要的樣子。

只是我跟我媽的區別在於,她下意識那樣做了,事後還覺得是對的;而我下意識做了,但我知道那樣不對,事後會自省會後悔。

於是我這個陪練,就一直在耐心到忍不住爆發到平靜下來安慰孩子到再次爆發中循環。

Isabelle是個急脾氣,也很要強。她樂感很好,一開始一首曲子她隨便彈彈就會了,於是開始沾沾自喜。但是隨著曲子進階,能隨便彈出來的時候越來越少,再加上我訓斥兩句,讓她反覆練習,她就感覺很挫敗。

有時候她會一邊彈一邊流眼淚說:“我永遠都彈不好!我太沒用了!我是個笨蛋!”

雖然我從來都沒有那麼說過她,但是她卻那樣說自己,可見是真心沮喪。

每到這種時候,我就會突然清醒過來,自己又逼得太緊了。

而這樣的時刻,對我們最有用的解決辦法就是問這一個問題:“你還記得當初為什麼要學琴嗎?你學琴是因為你喜歡,你彈琴的時候覺得快樂和自信,如果現在你因為一下子彈不好而灰心喪氣了,就失去學琴的意義了,那媽媽建議咱們不彈琴了好不好?”

她會擦乾眼淚說:“不,我要彈鋼琴。”

也可能正是因為如此,Isabelle即使是在平時練琴坐不住、不耐煩、很挫敗的時候,也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我不想彈鋼琴了。”

實際上,大部分練琴的時間是快樂的,她甚至還會自娛自樂地在家開演奏會,自己報幕。這也是我為什麼覺得可以讓她繼續學下去的理由。

06

誠然,這樣的學琴方式,可能沒法讓她技巧突飛猛進、儘快參加考級、參加比賽、升學加分,成為我們出去炫耀的談資……

但是對比當年的我自己,以及許許多多堅持下來但是始終不喜歡鋼琴、像機器人一樣按著琴鍵的孩子們,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很好。

我曾經跟Isabelle現在的鋼琴老師探討過這個問題。她說,她每年假期會到中國給孩子上大師課。課堂裡有很多的孩子,技術好到無可挑剔,但是音樂裡聽不到太多的感情和靈魂。比較起來,她更喜歡歐美這種以興趣為主的音樂教育下的孩子,雖然技術稍遜,但聽得到對音樂的熱愛。

也正是因為這種興趣導向的氛圍,我感覺在英國當琴童的家長也比在中國壓力小很多,雖然也有一些“虎媽”,但大多數是跟我一樣,以培養孩子音樂素養和興趣出發的媽媽。我周邊的媽媽說起來孩子學樂器,都是簡單一句:“她(他)喜歡就好”。

雖然並不重視技巧,大家普遍“玩票”,但是這裡的藝術氛圍跟國內比反而更加濃厚。

我到外國家庭做客時,經常看到家裡擺著鋼琴和吉他。第一反應我會問:“孩子在學哪門樂器呢?”對方會笑著說:“哦,不是。這是我們自己平時瞎彈著玩兒的。”

其實哪是瞎彈,一到辦party和親朋來訪,主人興之所至即興彈上的那一曲,往往其優美程度不亞於正經的演奏會。

而在大多國內的家庭裡,家裡擺著樂器的基本都是孩子在學。等孩子考完級、上了大學,基本上鋼琴就成為擺設了,再也不會有人去碰。這樣的情況讓人感慨:學鋼琴那麼多年到最後,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我很羨慕Isabelle,能在音樂的啟蒙路上遇到好的老師,生活在一個寬鬆不功利的氛圍,讓她小小的音樂種子慢慢萌芽。

假如當年6歲的我,擁有今天Isabelle擁有的一切,也許就不會有那些遺憾了吧。

即使若干年後,她仍然只能彈簡單的曲子唱著跑調的歌,但是她熱愛音樂,能夠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我認為也值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