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不把局限带给孩子

01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教材,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我们希望孩子过什么样的生活,首先得知道自己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孩子首先是父母"过去"和"现在"的产物,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受到了父母的限制。

一次,有位黑人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

车上,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和我们不同?"

母亲微笑着答:"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多彩,所以就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黑人司机慨叹着对白人母亲说:"小时候,我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的话,换成了你的回答,今天我一定会有不同的成就。

父母把自己的环境背景传给孩子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局限带给了他。

因此有人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

好的父母,不把局限带给孩子

02

在孩子3岁以前,他们接受到的是"模式教育"。

他们有一种吸收性的智慧,能够将周围环境里接触到的事物原封不动地做成一个"模式"印在大脑之中,渐渐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人格。

他常常把第一时间里接触的事物是的模样,认为是世界本来该有的样子。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底色奠定。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越是生命早期的体验,越是刻在内心最深处,成为难以抹去的烙印。

"模式教育"决定了孩子长大成人后的个性气质特征。

3-6岁是模仿阶段,他们没有选择地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以此来构建自己的人格。

6岁前的孩子,主要活动范围是家庭,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尤其是母亲。

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并从中解脱出来,单纯地想去改变孩子,结果往往是徒劳的。

好的父母,不把局限带给孩子

03

武志红说:

好的父母,未必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但一定会给我们健康的心灵。

糟糕的父母,可能会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却会给我们留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糟糕的父母之所以会让孩子形成心理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不愿意接受"父母不够好"这样的一个事实。

这会让他们幻想自己应该有更好的父母,甚至会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父母。

正如很多父母无法接受孩子的"不优秀"甚至不接受他缓慢的自然成长节奏,总是着急着去改变他一样。

这样的改变终究会失败。

在一个蒙台梭利幼儿园里,几个三四岁的孩子讨论"什么不可改变?",他们得出了几个结论,其中两个是:

父母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越想改变父母,他们就会越糟糕!

这个结论同样也适合父母:与其想办法改变孩子,不如做好自己。

你突破局限,才能带给孩子无限可能。

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

很多孩子在改变父母失败之后将这个愿望深埋在心底,长大了,再按照这个愿望去选择配偶,并像童年时渴望改变父母一样来改造配偶。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会选择与自己父母相似的配偶,继续复制着他们的命运。

如果父母优秀,他们小时候很幸福,长大后新的家庭里也容易获得幸福。所以,幸福的子女是那些从小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的。

如果父母不好,他们长大后选择同样糟糕的配偶来进行改造,那么悲惨的命运将会继续。

童年时所受过的苦,长大后我们会再受一次,这次受苦的目的是为了纠正童年的错误。

可惜很多人依然失败,进入了强迫性重复的命运。

即便极少数的人成功了,也不是他人按照我们的意愿改变了自己,而是他人自己主动作了改变。

好的父母,不把局限带给孩子

04

电影《阿甘正传》里,面对智商只有75的阿甘,妈妈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抱怨。

她让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鼓励他自强不息。

她告诉阿甘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他也可以。

她教会了他坦然接受一切,温柔对待世界。

在妈妈无条件的接纳和智慧的爱滋润下,阿甘活出了最好的状态,最终成为了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和百万富翁。

罗杰斯说,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即不管你的外在条件如何,我一如既往地爱你,我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仅仅因为你是我的爱人,于是我这么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一旦爱是有条件的,就制造了分裂。

很多你觉得身边的人让你痛苦的问题,解决的钥匙常常在你自己的身上。

有一次,初中的女儿跟我说,有时看到最好的朋友跟别人好的时候很难过,生她的气。

我告诉她,这不是她的错,更不是好朋友的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自己对别人的期望不够切合实际。试着改变自己,调整自己对朋友的期望。

当女儿这样做的时候,她的困扰没有了,也更加受欢迎了,她变得快乐多了。

当父母学会接受孩子的普通,学会了改变自己时,其实自己就在成长。同时也是在用行动来告诉孩子如何接受自己和他人,学会成长。

当孩子学会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潜意识深处的改造梦想也随之消失。这样的他今后就能够用自己的心灵力量走出阴影。

很多父母发现,自己改变之后,孩子也在悄然地跟着改变。

当你完成了这样的过程之后,才会发现,爱原来就是一场自我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