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歼灭五国后,齐国最后独自面对秦国时是怎样的心态?

泉洪


秦灭六国的时候,齐国是最怂的一个。

这是令谁都想不到的,在战国的时候,论实力,齐国富甲一方,它并不比楚国和赵国弱。但是,齐国就是没有种,它不敢像赵国以及楚国一样,和秦国痛痛快快的打一仗,即使打败了,也没什么,最起码显得你有种,你也尽力了,不会辱没了祖先。

我们就不要拿齐国和赵国、楚国来比了。说实话拿齐国和赵国、楚国来比,显得赵。楚太掉价了。

我们就拿齐国和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燕国来比吧,燕国虽然弱小,但是,他们还派了一个荆轲去刺秦王去呢。

虽然荆轲失败了,没有把秦王给刺死,但是,这荆轲还是对秦王造成了不小的威胁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齐国,看看他们是如何来应对秦国的大军的?

当秦国灭掉五国之后,秦国大将王翦和儿子王贲,带着秦军来到了齐地。

这时候的齐王,面临着如狼似虎的秦军的入侵,不用说齐国上下都是备受煎熬的。

毕竟六个国家中,五个已经被秦国给灭掉了。

这时候秦国的王是齐王建,虽然齐王建很害怕,但是,他还是要召集大臣商议一下,如何来对付秦军的?

这时候朝中分成了两派,大部分人主张投降。

因为眼前的事实是,其它被秦国灭掉的五国,因为抵抗全部失败了,而且国君以及各国的贵族的下场极其的惨。

很显然抵抗秦国不是上策之选,再加上现在的齐国是硕果仅存的一个国家了,即使想要援军来援助,都没地方找人。

齐王建也是主张投降派的一员,但是,就这样不抵抗投降,他又不甘心。

齐王建担心的是,万一自己投降了,秦国还是照样把他当俘虏给杀了,怎么办?

这就是齐王建,拿不定主意的主要原因。

说实话秦国来攻打齐国,他们对这一战,也不是十拿九稳的就能赢。

因为齐国还是可以和秦军打上一仗的,若是这个仗打起来,还有可能会打个三五年。

所以秦国来到齐国地盘之后,他们并没有选择主动出击。他们想的是让齐国不战而降。

不是你齐王建担心投降后,会性命不保吗?

那我答应你,只要你投降,我就不会杀你,还会封你一个伍佰里地的王国,让你统治。

当这个消息传到齐王建那里,他简直是高兴坏了。还有这好事,投降不但不被杀,还会给一块地,当自己的独立王国。

若是这样的话,谁不投降谁就是孙子。

就这样齐国不战而降了,秦国没有费一兵一卒,就把强大的齐国给拿下来了。

那么齐王建投降之后,秦王真的给了他伍佰里地吗?

答案告诉你,五百里地是没有,但是,五十里地还是有的,只不过这五十里地,都被秦王用士兵给围了起来。

齐王建就在中间,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说白了齐王建是被活活饿死的。

你看齐国投降的是不是很冤枉,齐王是不是很天真。他竟然相信秦王嬴政会让他活命,还给他土地,他真的是想的太美了。

孙子曾经说过,攻打一个国家,不战而降是为最上策,结果齐国就是不战而降的,你看孙子就是厉害,他能预先知道还真有不战而降的打法。

要知道孙子是齐国人,恰恰是齐国选择了不战而降,不得不说,这是莫大的讽刺呀。


史学达人


当秦国灭韩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赵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魏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楚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燕国的时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齐国人。

当秦国灭齐国的时候,没有人帮我了,齐国灭亡了。

其实这足以表明此时齐国的心情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采取的外交政策是远交近攻,这也是齐国最后灭亡的一个原因,秦国大肆笼络齐国,让秦国在攻打其他五国时候袖手旁观,一时间的短浅的目光让齐国自食其果。

齐王建自君王后死后,便任命舅舅后胜担任相国。后胜接受秦国间谍大量的黄金、玉器,派遣许多宾客到秦国,秦国给予这些宾客许多金玉,宾客回来都反而替秦国充当间谍,说一些符合秦国利益的变诈之辞。后胜劝说齐王建放弃合纵朝奉秦国,不修治攻击作战的军备五 ,不帮助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而得以消灭韩、赵、魏、楚、燕五国。

其中齐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的时候,齐国与楚国援救赵国。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计议说:“齐、楚援救赵国,他们能紧密协作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他们。”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同意借粮给它。齐国谋臣周子说:“不如答应借粮以使秦国退兵,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能实现而齐、楚的计谋就失败。而且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犹如屏障,就像嘴唇对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牙齿就寒冷。今日赵国灭亡,明日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说救赵的事情,就像捧着漏水的缸去救烧焦的锅一样急切。救援赵国,是高扬道义,打退秦军,是显明声威。以道义解救将亡的国家,以声威打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此种大事而斤斤计较粮食,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错了。”齐王建不听从。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四十多万,继而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正是这种不给力的政策让秦国很轻松的收拾了其他五国,剩下孤零零的齐国,秦国能够放过他们吗,知道此时秦国攻打齐国的时候,他已经没盟友可以求救了,心中的应该是大彻大悟了,但是晚了,只有灭国一条路可以走了。

没有永远的利益更加没有永远的朋友,齐国不懂,所以最后他也自食恶果。


天枫说


其实我感觉其余几国被灭,齐国要背很大的锅。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之计,秦国一直与齐国交好,所以秦攻五国而齐不救。

再说到齐国的心态。

第一,四十年不兴兵戈,军队数量虽然可观,但战斗力底下。实战太过重要,临武君荀卿论兵时就讲到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齐国的技击之士是亡国之兵。

第二,齐国上至君主,下到百姓,恐怕都无抵抗之心。史料:《资治通鉴》卷七始皇帝下二十五年:“初,齐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以故齐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宾客入秦,秦又多与金。客皆为反间,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所以我认为,齐国对于其它各国被灭,内心可能毫无波动。


古今多少笑谈事


齐国的心理应该是极其复杂,刚开始秦国歼灭五国的时候还有一些快感,当秦国开始针对齐国的时候还抱有一丝侥幸,继而短暂的陷入焦虑与愤怒,当秦国打上门来的时候,已经是万念俱灰,只求一个软着陆了。

齐国本来是应该狂欢的

很多人都在说,齐国的心里应该是悔恨,没有及时出兵,帮助被灭的五国。其实,在五国伐齐后,齐国即使想帮,也没有那个能力了。

五国伐齐对齐国的伤害的是巨大的,是一种盛极而衰,再也站不起来的致命伤。五国伐齐,主谋是秦和燕,三晋是帮凶(尤其是赵国),楚国还从中趁火打劫,抢了不少齐国的地盘,可以说,五国伐齐是一次其他六国合起火来暴揍齐国的事件,因此,齐国对六国心中充满了恨,当一个个曾经的仇人被灭的时候,齐国本来应该是狂欢的,我灭不了你们,有人能灭!

继而抱有一丝侥幸

但是好景不长,当秦国逐次灭了其它五国之后,大国中只有齐国和秦国存在,而自己在秦国面前充其量能算一个蚂蚱。

齐国的侥幸心理是,秦、齐关系还不错,在秦国的远交近打的国策中,和齐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交好,拉拢,秦、齐还东西互帝。

秦国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了,也不差我齐国这点土地了。

焦虑和愤怒

什么?秦军压境了,来势汹汹,势不可挡,这个时候,齐国的心里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怎么办,能够牵制秦国的都被打败了,自己是上了贼船。

只有焦虑和愤怒

焦虑的是打不过啊;愤怒的是,咱不说好了,同盟关系嘛!

万念俱灰

内心戏也演完了,几十年玩耍也够了,面对现实吧!表面上还是要做做抵抗,万一要赢了呢?齐国继而弄了几十万人到前线上演一波大溃逃,然后就束手就擒。

内心毫无波澜,不为所动了。

其实,齐国能怎么做,到五国伐齐之后,再想保持三足鼎立的态势已经不可能了,不管是谁崛起,齐国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论纵横


齐国最后单独面对秦国时的心情,大概就是混一天算一天,混吃等死拉倒了。

在秦统一的百年战争中,齐国确实表现的有些与众不同。其他五国都是努力抗争过的,连最弱小的韩国还知道用郑国渠来消耗秦国国力,燕国太子丹还派出了荆轲去刺杀。而齐国一向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但这个也不能光怪齐国。

首先,齐国距离秦国最远,原本受秦国威胁就少,秦国后期也一直笼络齐国,所以齐国对秦国敌意不强。

其次,齐国是唯一一个被六国联合殴打过的。秦国虽然也曾面临六国合纵(前318年,楚怀王为合纵长那次),但那次齐国、楚国都是打酱油。此后的合纵就最多只有五国。而齐国,却实实在在遭遇了六国围殴:前284年,燕国乐毅率领燕、魏、赵、韩、秦联军攻入齐国,而楚国名为救援齐国,楚将淖齿带领军队当了齐国丞相,却把措不及防的齐闵王抓起来杀了。

这一战打断了齐国的脊梁骨,也让齐国从此对关东五国心怀怨愤,懒得参合他们和秦国的事。

其三,齐国本身对得失也看的比较淡。战国时候的齐国,本来是春秋时陈国的宗室,因为陈国内乱逃亡齐国,改姓田氏,逐渐掌握齐国大权,然后在战国初期篡了原本齐国姜姓君主的位。就是说,齐国本就是半路出家的政权,齐国老百姓也已经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对亡国也看的不如其他国家那么惨烈(其中民心最惨烈的当然是有八百年历史的大国楚)。

因此我们看到,齐国在最后关头的表现,可以说是昏庸,也可以说是淡定。在贤明的王后去世后,齐王田建任用后胜为相国,后胜和齐国的官员多受了秦国的贿赂,不作战备。等到秦灭五国后,即墨大夫建议他出兵支持三晋和楚国的贵族官员反攻秦国,他也不听。

这样一副混吃等死的架势,显然他并不是想不到秦国会来攻打齐国,只是懒得抵抗,也不知道该如何抵抗。到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一路势如破竹,齐国人根本没有抵抗。秦王劝降齐王田建,说封他五百里之地,齐王就降了,结果被秦王迁到共地活活饿死了。

他只是没想到秦王会如此残忍,如此不守信吧。毕竟还是个糊涂虫。


巴山夜雨涮锅


平常心呗,反正他们已经围观了一路了。

秦国灭韩,齐国人淡定吃瓜,心里很开始,死了一个仇人。

秦国灭赵国,齐国人继续淡定吃瓜,心里还是很开心,又死了一个仇人。

秦国灭魏国,齐国人还是在淡定吃瓜,依旧是很开心,仇人死一个少一个,好事情啊。

秦国灭楚国,齐国人大概不吃瓜了,改成饮酒吃肉,因为这件事情值得庆祝。遥想当年,燕昭王用苏秦合纵坑齐,又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联军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楚国人说是齐国人的好朋友,却一直看白戏,围观齐国被群殴也就算了,之后他们以帮助齐国之名,乘机占齐国的地,还把齐闵王给杀了。

秦国灭燕国,对齐国人来说简直是大仇得报,值得设宴庆祝了。

自从燕国合纵六国坑齐之后,齐国一方面国力受挫,另一方面对六国态度都很冷淡,尤恨燕国,厌楚国,忌三晋。对秦国嘛,因为实在距离比较远,所以他们关系还酬和吧。后来齐国人策略,跟秦国差不多,只是没有攻,他们是远交近观。跟近邻居们冷淡而平静的处着,跟不接囊的秦国反而比较好。齐王建二十八年(公元前237年),他还初访了秦国,那会儿还是秦王政的祖龙在咸阳设酒热烈款待齐王建。故此,在秦并天下的时候,齐国内也策士游说齐王建合纵攻秦,齐王建考虑秦齐之间一贯的友好往来,就没听从。直到秦并天下,就剩一个齐国。齐王建也没有做什么反抗,同意投降。怎么说呢,齐王建做法说好听点叫识大体,难点就是软弱少血气。看看赵魏韩楚燕五国都是跟秦人进行过激烈对战后才亡国的,他们五国多么壮烈啊。然则,壮烈背后,他们为了抗秦报销很多普通百姓的命。齐国这样投降,对齐国普通百姓是好事情,毕竟一家之力抗得有六家之土的大秦,横竖都是输。何必要面子不要命,加上秦国人那会儿跟齐王建只要你投降,我们大秦的招安政策是很好的,封地不会少你的。结果,齐王建就投降了。投降那会儿,齐王建还不知道秦国人也是骗他,所以他的心态当时估计挺平静,就是一颗平常心嘛。

万万没想到的是投降之后,秦国这个大骗子没兑现说得话,把齐王建安置在边远的共地让他居住在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也就算了,竟然连吃的东西也不给供给齐王建发,最后把齐王建给饿死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秦末齐国贵族会这么积极主动去响应陈胜这些人。当年被秦国骗惨了。另外,后来刘邦灭了项羽后,成了新天子,齐国最后复国势力代表田横怕被诛,带着他的手下五百人去了海岛。刘邦派人招降他,说我们大汉招安政策也是很好的,你来大可封王,小可封侯。则然,田横守义不辱回拒了。其实,我觉得他可能根本也就没信刘邦的话,毕竟秦始皇也是这么骗人的。再说了,刘邦之前鸿门宴时答应跟项伯做女儿亲家,汉并天下,他将女儿嫁给了自己好朋友张耳的儿子。


柳氏异闻录


其实这个时候的齐国很淡定!这个事以前齐国也有经历过,而且不止一次,所以有经验了!作为战国首席战略家,孙膑曾有遗留策略应对!第一次是在公元前358年,五国伐齐,魏惠王为了复仇齐国(齐国曾在魏武侯死后,出兵干涉魏国内政,并打败魏惠王的部队),联合韩赵楚燕进攻齐国,当时齐国军师是孙膑。孙膑给齐威王提出了伐谋伐交坚壁清野的三条建议。伐谋就是使离间计,离间五国关系;伐交是结盟秦国攻击魏国侧后;坚壁清野就是退守墨莒二城,利用海运船队从楚国沿海走私粮草。这一计策在当时只用到伐交,就是秦国出兵了,魏国便撤军了。

还有乐毅带领五国伐齐的时候齐国所面对的状况也是这个样子。甚至连进攻方式都一模一样!五国伐齐的时候秦国在济西牵制住齐国主力,然后乐毅带领联军从北往南一路奔进齐国。这时候孙膑的最后一条锦囊妙计起作用了,齐国直接退守墨莒两城,坚壁清野。然后在海运船队的帮助下最终实现三年复国。所以,齐国在一开始时是相当淡定,对秦国灭国其他非常无所谓。但是直到秦军包围临淄后齐国君臣才发觉大事不妙。

秦国灭齐的时候基本走乐毅线,先有一军与齐军对峙济西,而后让伐燕秦军南下包围临淄。只是这时候齐国才想起来,退守墨莒依然可行,但是楚国已经被灭了,海运船队再也没法从楚国进口粮食。孙膑遗策被破。所以,在那么一瞬间挣扎之后,齐国选择投降!


优己


齐国肯定是欲哭无泪的,五国已灭,齐国独自面对秦国,打又打不过,投降又不甘心。事态怎么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齐国和其它六国结下的“梁子”。


首先是楚国,这要怪楚怀王贪心蒙蔽了智商。本来楚国和齐国是盟友,一起抵制强势向东扩张的秦国。秦国派张仪游说,骗说要给楚国商於600里土地,条件是楚国和齐国绝交。楚怀王傻傻得就照办了,从此以后齐楚关系降到了冰点。


再则是燕国,当年齐威王趁燕国“子之之乱”大举侵略,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差点就把燕国从战国七雄的地图上抹去。燕国复国后,燕昭王“千金买骨”、招揽人才,立志报仇雪恨。

接下来更凶险,秦国使出“上帝要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的伎俩,约上齐缗王一起“称帝”,齐国由此得罪了其余五国,终于惹来了燕、秦、韩、赵、魏“五国伐齐”,楚国后来也加入了进来。齐国这一次差点输光了内裤,连齐缗王也被楚国人抽筋而死,幸好多年后“田单复国”,才没有被灭掉。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灭五国的时候,军事力量雄厚的齐国冷眼旁观、毫无反应了。在齐国看来,五国和秦国都不是什么好人,不靠谱、靠不住,但毕竟秦国和齐国有盟约不会立马打过来,五国呢则老是惦记从秦国这里失去的、到齐国那里补回来。好死不如赖活着,晚死总比早死好吧?可真到了五国都没了,齐国又孤单了,算了,死就死了,投降吧!!!


竹山清溪涧


公元前221年,秦军灭燕之后,迅速从河北南下,直插齐国中部要害。已成惊恐之鸟的齐王田建不作太多抵抗,主动献城投降,被秦始皇流放而死,沦为后人的笑柄。后世认为齐国坐观五国的存亡而不伸出援手,结果把自己也害了。事实上齐国坐观五国的灭亡是有很深的症结,并不是单纯的远交近攻。笔者从齐威王、齐宣王、齐闵(湣)王三代君主入手,简单梳理齐国与列国的关系,探究齐国发展的脉络。



齐威王称霸诸侯

齐威王在位时期,治国有方,曾重用田忌、孙膑、邹忌等人,并积极谋求挑战魏国的霸业。。一代雄主齐威王采用孙膑的策略,前后两次在桂陵之战、马陵道之战中重创魏国东线主力,击杀了魏国名将庞涓。齐国带了头之后,秦、楚纷纷进击魏国,将魏国肢解,就如史书所言“魏国困顿,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国没落以后,秦惠文王、楚魏王与齐威王并称为战国中期的三位雄主,齐、秦、楚也并列为三大诸侯强国。

齐宣王守成固业

齐威王虽然取代了魏惠成王称霸中原,不过他的霸业葬送在了后人手中。齐威王之子齐宣王在位时期,不但没有太大的作为,而且破坏了与楚国的同盟关系,主动与秦国夹击楚国,破坏了三国平衡,导致齐国失去了一位盟友。

最重要的是,这位齐宣王趁燕国内乱,趁火打劫,出兵进攻常年友好的燕国。齐军势如破竹,几乎将燕国灭掉,但最终又在诸侯的压力下退兵回国内。齐宣王劳师远征不但一无所获,而且开罪于燕国,埋下了后来五国伐齐的隐患。即位的燕昭王励精图治,积极寻求向齐国复仇的机会。

齐闵王国破家亡

宣王之子齐闵王在位时期,国力每况愈下。

齐国因为领土争端先后进攻赵、魏、楚等诸侯,被孤立于诸侯之外。当时的宋国控甲10万,号称“五千乘之劲宋”,据有相对富裕的淮南一带,与齐国相邻。觊觎宋土的齐闵王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攻宋。齐国在灭宋战争中耗尽了自己的国力,虚实全部被燕国掌握。趁着齐国虚弱的机会,燕昭王开始煽动各国对齐国的不满情绪,号召五国联军攻齐(其实是六国,楚国以救援齐国为名趁火打劫)。济西之战后,一败涂地的齐闵王仓皇逃离临淄,最终被楚国军队所杀。齐国全境都被燕国攻陷,只剩下南部两座小城还在抵抗。

全文总结:齐国坐观五国存亡的心态

第一、五国伐齐的恩怨,导致齐国仇视东方五国。经过了“灭宋之战”和“五国伐齐”两大变故以后,齐国沦为弱国,齐国人因此怨恨列国。在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军曾因为缺乏粮食向齐国求援,齐国却念在赵国参与五国伐齐,拒不支持。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内陷入空虚。齐国人竟然趁火打劫,猛烈入侵赵国,结果反被赵国的骑兵打得溃不成军。

第二、地理位置原因齐国坐观五国存亡的另一个原因是齐国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原腹地。齐国地处东部,并不与秦国接壤,因此乐意于接受秦国的联盟,这恰恰中了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下怀。秦始皇每灭一国,齐王田建都遣使臣前去祝贺。只是,齐国人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距离自己十分遥远的秦国会一步步逼近自己的本土,最后反戈一击将自己消灭,这只能说是齐国人的战略短视。


古风吹落梨花卷


苏洵在其《六国论》中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交好秦国)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到了战国后期,齐国的国策基本上都是隔岸观火,作壁上观。有人说是齐国吃了秦国的蜜枣,上了秦国的当。其实,这并不靠谱,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并无长期稳固的国策,基本上都是见风使舵、朝秦暮楚,这也是山东六国的合纵终难成事的原因所在。齐国能够做到几十年隔岸观火,其实是其心里的小脾气在作怪。

齐国在战国的中前期,是一个对外很积极的国家。齐威王时期,任用邹忌实行变革,齐国国力开始强盛,并於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魏军,终结了魏国战国前期的霸主地位。威宣时期,齐国是东方诸侯中当之无愧的霸主。

至齐湣王时期,齐国的国力达到鼎峰,史载及湣王,奋二世(威、宣)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然而,齐国在走向鼎盛的同时也埋下极大的祸根,齐湣王骄横跋扈、穷兵黩武、又拒听谏言、不讲策略,致使其国内君臣不和、百姓离心,其国外又树敌太多。最终导致於前284年,燕将乐毅合燕、秦、赵、韩、魏五国之兵伐齐,於济水之西,击破齐军主力。后乐毅又遣还各诸侯军队,亲率燕军主力攻入临淄,齐闵王出逃到莒,后被楚将淖齿所杀。而乐毅趁胜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莒与即墨两城未下。

齐国虽后来又赖以田单以即墨而全复齐国,但齐国经此大乱元气大伤。自此,齐国人的内心也深深地恨上各诸侯国。秦赵长平相持时,赵国乏粮,屡屡向齐国乞援,可齐国仍无动于衷,断绝给予赵国援助,而赵国也被迫主动寻求与秦人决战。而后,楚、韩、赵、魏、燕等国合纵抗秦,齐国都置身事外。其根源还是对其他诸侯国曾联合伐齐,致齐国几近亡国有关。故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相攻伐,齐国人的内心能感觉到一丝复仇的快意。

都说敌人的敌人会是朋友,可是当敌人的敌人比敌人还强大时,就不该庆幸而应提防。北宋末年,联金灭辽就是惨痛的教训。为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地而“联金抗辽”结果却连秦岭淮河以北的土地都丢了。当辽末年以“唇亡齿寒”之由向北宋当局求援,而北宋当局不但不加以援助,反而想痛打“落水狗”愚蠢地以为敌人的敌人就会是盟友,反而“引虎驱狼“,殊不知这敌人的敌人是比恶魔还凶残的恶魔。

相比辽国,宋朝的锦绣繁华更让金人艳羡,北宋的军事力量还不如辽国,而辽国的军事力量又明显不抵金国,北宋不想着去平衡敌人之间的实力,看不清潜在的更大威胁,目光短浅,结果却只能为别人所用。如果北宋的凭自身的实力可以制衡金国,金国才可以引为盟友,反之只能联合较弱、胃口较小的敌人去抗衡实力更大、更凶残的敌人。

战国后期,齐国的心态也是如此。对曾经的仇恨放不下,在紧要关头也不愿对昔日的仇人施以援手,其最终也自然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